體形特徵
成蟲
體長15-25毫米,翅展40-50毫米,全身灰褐色;前翅革質,基部約三分之二為淡褐色,翅面具有20個左右的黑點;端部約三分之一為深褐色;後翅膜質,基部鮮紅色,具有黑點;端部黑色。體翅表面附有白色蠟粉。頭角向上捲起,呈短角突起。翅膀顏色偏藍為雄性,翅膀顏色偏米色為雌性。
卵
長圓柱形,長3 毫米,寬2 毫米左右,狀似麥粒,背面兩側有凹入線,使中部形成1 長條隆起,隆起的前半部有長卵形的蓋。卵粒平行排列成卵塊,上覆1 層灰色土狀分泌物。
若蟲
初孵化時白色,不久即變為黑色。1齡若蟲體長4毫米,體背有白色蠟粉形成的斑點。觸角色,具長形的冠毛。2 齡若蟲體長7毫米,冠毛短,體形似1 齡。3 齡若蟲體長10 毫米,觸角鞭節小。4 齡若蟲體長13 毫米,體背淡紅色,頭部最前的尖角、兩側及複眼基部黑色。體足基色黑,布有白色斑點。
地理分布
東北、華北、華東、西北、西南、華南以及台灣等地區。
生活習性
斑衣蠟蟬喜乾燥炎熱處。一年發生1代。以卵在樹幹或附近建築物上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若蟲孵化危害,5月上旬為盛孵期;若蟲稍有驚動即跳躍而去。經三次蛻皮,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羽化為成蟲,活動危害至10月。8月中旬開始交尾產卵,卵多產在樹幹的南方,或樹枝分叉處。一般每塊卵有40-50粒,多時可達百餘粒,卵塊排列整齊,覆蓋白蠟粉。成、若蟲均具有群棲性,飛翔力較弱,但善於跳躍。
危害對象
葡萄、獼猴桃、蘋果、海棠、山楂、桃、杏、李、花椒、臭椿、香椿、苦楝、刺槐等
危害症狀
以成蟲、若蟲群集在葉背、嫩梢上刺吸危害,棲息時頭翹起,有時可見數十頭群集在新梢上,排列成一條直線;引起被害植株發生煤污病或嫩梢萎縮,畸形等,嚴重影響植株的生長和發育。
防治方法
園藝防治
1. 建園時,不與臭椿和苦楝等寄主植物鄰作,降低蟲源密度減輕危害。
2. 結合疏花疏果和采果後至萌芽前的修剪,剪除枯枝、叢枝、密枝、不定芽和蟲枝,集中燒毀,增加樹冠通風透光,降低果園濕度,減少蟲源。結合冬剪刮除卵塊,集中燒毀或深埋。
藥劑防治
在低齡若蟲和成蟲危害期,交替選用30% 氰戊·馬拉松( 7.5%氰戊菊酯加22.5% 馬拉硫磷)乳油2000 倍液、50%敵敵畏乳油1000 倍液、2.5% 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混加0.1% 洗衣粉、10%氯氰菊酯乳油2000~2500 倍液、50%殺蟲單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
人工防治
若蟲和成蟲發生期,用捕蟲網進行捕殺。
種植防治
斑衣蠟蟬以臭椿為原寄主,在危害嚴重的椿林內,應改種其它樹種或營造混交林。
天敵防治
保護和利用寄生性天敵和捕食性天敵,以控制斑衣蠟蟬,如寄生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