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顯山

文顯山

文顯山,位於縣城東南60餘公里高耀鎮雞頭關之東,橫峙天表,為縣東南屏障。文顯傳,翠屏燦,白雲齊,青玉案。巍峨一列障雞頭,古松老柏交枝幹。旭日朝霞相映鮮,晨星夜月染河漢;懸岩時有麋鹿游,藤蘿千條馢斷案,顛米落筆畫難成,好鳥一聲山水青。 此山之上的文顯翠屏系洛南八景之一。

簡介

文顯山 文顯山

文顯山橫亘於秦嶺莽嶺之中,縱橫百丈,山崖突兀,怪石嶙峋,猶如斧削錦屏,刀分翠障。山上岩石錯落斑駁,似一幅天然畫屏。與商州“仙娥削壁”險要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文顯山,位於縣城東南60餘公里高耀鎮雞頭關之東,橫峙天表,為縣東南屏障。文顯傳,翠屏燦,白雲齊,青玉案。巍峨一列障雞頭,古松老柏交枝幹。旭日朝霞相映鮮,晨星夜月染河漢;懸岩時有麋鹿游,藤蘿千條馢斷案,顛米落筆畫難成,好鳥一聲山水青。

山名由來:

文顯山 文顯山

據《洛南縣誌》載:“文顯山,坐落於高耀鄉西南,主脊海拔1709米。山上林木成蔭。每曉嵐氣上騰,形如城垛、閣樓,旌旗飛揚,萬馬馳騁,日升方晴,故亦稱‘雲架山’。《范志》載:‘橫峙天表,為縣東屏障’。‘文顯翠屏’為‘洛南八景’之一。”商山四皓研究會幾位同仁,為尋訪“商山四皓”在本市區的隱居地;在洛南縣、鄉、村有關人員的帶引下,登上了文顯山。文顯山南面是懸崖絕壁,只有從東北坡登山。車行至農舍前,我們沿著豫陝界山脊灌木叢攀藤而上,進東鄉寨石門,拐了幾個彎方臨山頂平台。平台四周用板石砌的寨牆高約5米左右,寨牆修有垛口和東、西、北三門,寨內有大小古廟數座,其中玉皇廟正在維修。廟周有多塊古碑,“文革”中被破壞得橫七豎八,字跡風化脫落,難以辨認。站在山巔,一攬眾山小,四望雲遮掩。文顯山南側懸崖上開鑿了約300米長1米寬的棧道,十分險要。借山穴修有“祖師”等數座小廟和道民食宿小舍。山岩縫隙有一山泉,清澈見底,飲之甘甜爽口。

據清乾隆十一年(1746)洛南知縣范啟源編《洛南縣誌》“寓賢”載:“四皓者,一曰東園公,二曰甪里先生,三曰綺里季,四曰夏黃公,修道潔己,非義不動。秦始皇時見秦政虐,乃退入藍田山。而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燁燁紫芝,可以療飢。唐虞世遠,吾將安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之畏人兮,不如貧賤之肆志。乃共入商洛,隱地肺山,以待天下定。及秦敗,漢高祖聞而征之,不至。深自匿終南山,不能屈也(《高士傳》)。元孟文昌《梯霞觀碑略》云:‘東望文顯之山,四老仙去,遺蹟猶在,永懷高風。南面老君之 ,白雲出沒,想像聖義,幢蓋飄揚。西走城邑,禾麻懞懞,居民行旅,絡繹道路。北瞰溫洛,靈源浩瀚,龜書發秘,滔滔東注。四時之間,朝氣夕靄,千匯萬狀,使覽之者心曠神怡。可以蟬蛻麈紛,遺世獨立。’四皓蓋先寓於文顯山,後徙入商山。”

文顯山 文顯山

據考察,四老因始皇暴政而深匿商洛時,分別隱於多處。其中有洛南縣“文顯山”,亦屬事實。另有商南縣“雙峰”,因甪里先生周術隱居而改名“甪山”;洛南“四壑山”,因四皓隱居過,已改稱“四皓山”;商州區秦王山“花水峰”,亦名“蓮花峰”。漢滅秦後,天下大定,四位博士同隱於丹鳳縣商洛鎮南面山阿,世稱“商山四皓”,傳名於世。

文顯山又稱地肺山,俗名雲駕山,主脊海拔1709米,橫亘於秦嶺莽嶺之中,縱橫百丈,山崖突兀,怪石嶙峋,猶如斧削錦屏,刀分翠障。山上岩石錯落斑駁,似一幅天然畫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