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身族
文身族是指迷戀從圖騰崇拜經由刑罰刺字等過程發展流傳下來的文身,把文身作為一種藝術,認為在價值多元化的今天,文身已逐漸淡出公眾道德評判體系,越來越成為個性化的私人選擇的人們。
文身,經過幾千年的輾轉嬗變,到了當代更多地成了“不良少年”、“涉黑社團”的標誌,人們看待文身群體的眼光里也充滿道德譴責甚至暴力恐懼。平時,只要稍微留意的話,就會注意到一些年輕人的前胸、後背、肩膀、手臂及腳踝等部位,都文上了各種各樣的圖案。做生意的人在手上文上幸運魚圖案,年輕的戀人在彼此的手臂上刺上了鴛鴦圖案,還有一些人在胸膛上文了虎豹圖案……文身的位置也不盡相同,有在手臂上的,或者背部、頸部、胸前,還有一些則文在手指上、腳趾上的。而文的圖案大多是動物、花,或者一些漢字,如“愛”、“忍”、“情”等。
“你文身嗎?”珠海本地網路論壇“現場酒吧”一則帖子,引起不少網友的關注與爭議。爭論中,有的網友認為文身是一種藝術,不但美觀,還能起到美容的作用;但是,也有網友用別樣的眼光來看待文身,“我是70年代的人,接受不了。”
文身店顧客多是年輕人
前來文身的年齡層集中在20-35歲。“文身漸漸成為一種時尚,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熱捧。”一業內人士如是說。到位於南坑某超市樓下的一家文身店,二三十平米的店鋪內,牆壁上掛滿了摘自網路和該店自己創作的各種各樣的文身圖案。店主均稱一般不給中小學生文身。“如果有穿學生制服的、或者年齡明顯偏小(16歲以下)的人前來文身,我們都會拒絕,一來這部分人考慮問題的角度尚不成熟,二來他們是未成年人,還沒有這個消費能力。”
多數文身店依附美容店
珠海的文身市場怎么樣?在文身店比較集中的拱北僑光路、地上商場一帶走訪時,不少衣著時尚的年輕人在詢問有關文身的事情,一些已經文過身的年輕人甚至還不時地展露自己的得意之作。在蓮花路、僑光路、地下商場等地,雖然說文身店有不少,但大多都是設在美容美髮店裡,與美指美甲、畫眉等一道成為該店提供的服務之一。
“珠海真正意義上的、上檔次上規模的文身店差不多就三四家,其他都是附著在美容店的服務之一。”供職於拱北僑光路上一家知名文身館的陳師傅這樣介紹。陳師傅說,他們所用的包括針頭、藥水等文身工具均為一次性的,加上店租、水電費,一個月的成本逾兩萬元。“目前每月的營業額大概在3-4萬元,扣除成本,剩下的就是我們的工資,能夠賺多少你也算得出來。”
陳師傅表示,文身漸成新寵是事實,但這個行業並不賺錢,自己堅持做只是出於喜愛。“我是學繪畫出身的,文身在我來說是另一種形式的繪畫,一個‘全背’一共得花40多個小時,要分4-5次才能完成,價格也差不多就五六千元,算下來一小時也就150元左右,成本還不包括在內。”
文身逐漸成為藝術消費
據陳師傅講,5年前,當他剛剛踏入文身這個行業時,人們的思想還比較傳統,對待文身的人用的也是異樣的眼光。敢於前去文身的人基本上限於時尚的年輕人,圖案也是圖騰、生肖等。5年後的今天,大家對於文身的觀念大大改變。“文身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了,50歲、60歲的人也大有人在。”陳師傅說,經他服務過的客戶有上千人,各年齡段比例大概是20-30歲的占一半以上,30-40歲大約占20%-30%,其他年齡段的總和占20%-30%.
為什麼文身?這個問題在受訪的人中答案各不相同。而在一家文身館的留言冊上,或許可以解答這個問題,“小時候手臂上被燙傷留下傷疤,文身可以幫我把疤痕遮掩。”“今天是我和男友相識相愛一周年紀念,我們倆按‘男左女右’分別在左右手上刺下兩顆心形。”“文身是另一種形式的繪畫,是藝術,我喜歡那種圖案的線條美,願意每天端詳。”
愛恨情仇“一箭穿三心”
30齣頭的阿丹是個時尚的女白領,原本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丈夫的體貼,工作的固定,都讓她感覺自己很幸運。可好景不長,自己深愛著的丈夫有外遇了。阿丹非常痛苦,她要求丈夫給出解釋,可丈夫說他們的感情到頭了。無奈,她讓朋友幫她打聽到第三者,找到聯繫方式,她低頭向對方求情,求對方不要搶奪屬於她的愛情,但還是無果。
前一陣子,有些萬念俱灰的阿丹來到拱北一家刺青館,將自己設計的圖案――三顆心,每顆心中間各寫著一個字,分表代表自己、丈夫、丈夫的情人,三顆心由一隻箭貫穿著,意味“一箭穿心”。 負責幫阿丹文身的師傅猜測說,可能阿丹對於自己的丈夫已經由愛生恨,她想通過這樣一個文身,來表示自己不能原諒丈夫的負心。
澳門退休後終圓文身夢
警察等公職人員都有被禁止文身的規定。正是因為這樣一個規定,許多人不得不等到退休後才能園自己的文身夢。 一名60餘歲的阿叔,日前來到拱北某文身館文身,讓工作人員很是驚訝。
據工作人員講,該阿叔此前的身份是澳門一名警察,工作期間曾受過槍傷,治癒後傷口附近留下傷疤,為了遮掩傷疤,阿叔曾多次想到過文身,無奈因為自己職業的特殊性,他的這一願望工作期間未能實現。今年上半年的一天,阿叔踏進文身館,請工作人員幫他在疤痕上刺上自己喜愛的圖案,終於圓了自己的文身夢。
文身崇拜“卡斯楚”
這是一個中年男人,從小就被古巴領導人卡斯楚的那種勇氣、膽略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折服。在拱北某文身館所存儲的照片上看到,一中年男子背對著畫面,背部中央位置被刺上卡斯楚的一副素描畫像。
據工作人員介紹,該男子踏進文身館便問,自帶的圖案可否文身?得到工作人員的肯定回答後,男子小心翼翼地將折了3疊的圖紙打開,說“照上面的圖案給我紋吧。”男子在文身過程中還給工作人員介紹了很多卡斯楚的故事,以及自己如何如何地崇拜對方。
文身前應慎重考慮
就年輕人該不該文身,珠海市社科聯副主席楊穆老師昨天接受採訪時表示,當下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文身作為年輕人的一種生活姿態,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來約束它,從這一點上來說,年輕人在對待文身的問題上有足夠的自由。但考慮到文身一經開始便很難去除,所以,文身前要做慎重考慮。
楊老師解釋,由於我國的國體政體與西方國家不一樣,在有些領域對於文身有限制,尤其是在軍隊、黨政機關等領域,都有明文限制。而且,文身作為標新立異的一種姿態,為很多用人單位所反感,這對於青年學生畢業時應聘工作將帶來影響。
健康隱患
針對“文身”現象,石獅市醫院皮膚科的戴醫生表示,文身要用針刺入人的皮膚。如果針頭未經消毒,或者消毒不乾淨,很容易傳染疾病。比如,B肝、愛滋病這些疾病都是可以通過血液傳播的。另一方面,文身使用的染料,如果質量不過關,含有害物質,則會直接對人體造成傷害,引發皮炎、過敏等。還有文身後留下的傷口,如果沒有專業的醫學知識和技術,沒有消毒乾淨,都很容易引發感染。戴醫生介紹說,一些年輕人文身後,有的後悔了,或者因工作需要,或者要去參軍,便想把文身清洗掉。可文身是文上去容易清洗難,而且所需費用較高。清洗文身沒有什麼特別的藥,大多是利用整形技術,或者用雷射來“磨平”,其費用是按面積來算的。“一平方厘米兩百多元吧,一些文身面積大的,比如整個背部都文的,清洗就需要上萬元或者數萬元。而且,清洗文身不是一次性就可以清洗掉的,需要反覆多次,每次都要間隔一段時間。算起來一般要半年多時間呢。”
除了身體健康方面的“隱患”外,本刊讀者交流平台上的一些讀者認為,文身也有可能帶來心理方面的壓力,進而給心理健康埋下隱患。因為現在文身的人大多是些時尚青年,也有一些青少年。剛開始,他們可能出於好奇,或者追求時尚的目的而去文身。但他們的文身可能不被家長及其周邊的人所接受。文身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有時會遇到諸多的麻煩。難以清洗的文身給文身者內心留下一道揮之不去的陰影。
市民褒貶不一
由於早些年影視作品的影響,談到文身,很多人都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黑社會”,認為這不是太光彩的東西。如今,市民又是如何看待文身呢?“我認為文身是一種藝術。在中國,人們對不同的藝術形式有不同的理解。在西方國家,文身早已經成為青年一代用來炫耀青春、認同自我的社會現象,社會大眾對文身的態度是寬容的。”一位畫家在接受記者的採訪時說,“對於廣大文身者和被文身者來講,這是一種愛好。他們希望他們熱愛的文身藝術可以被人們接納。”
但也有市民對於文身並不怎么認可,他們認為“文身是與黑社會或者底層社會聯繫在一起的,給人一種流里流氣的感覺。”對此,在機關工作的曹先生坦言,“倒不是因為我自己無法接受文身,只是我擔心周圍的人會無法接受。我不希望人們老是以奇怪的眼光看我。”大多數市民反對文身。他們認為,文身文身,文了就是一生,作這種事一定要三思而後行,雖然流行可也不要盲目跟風。
文身起源與流變
文身一詞來源於太平洋中塔希提島的土語“talu”,英文名稱“tat-too”即由talu演化而來。
文身現象源遠流長,其產生、演變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程。考古學、人類學、民俗學的大量研究報告和文物、文獻記載也表明:文身這種身體裝飾行為由來已久。
據考古學家發現,早在公元前二千餘年古埃及發現的木乃伊上就有文身現象,腹部刺著平行的線條。
文身在中國的起源,起碼可以上溯三千五百年,被用諸於刑罰之上,稱謂“墨刑”。我國《尚書?堯典》所記載的“五刑”中,墨刑就屬其中之一。《水滸傳》中的三十六天罡,大半都入過獄,每個人臉上都刺了字如“刺配”之類。其中浪子燕青更是全身文了一身的花牡丹。可見當時文身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造詣。南宋岳飛母親姚太夫人在岳飛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字來激勵奮勇殺敵。
可見在宋元時,文身是一件社會公認的英雄行徑,而為豪俠子弟所樂意做的。文身的歷史是一部坎坷史,自人類有文身以來,除宗教文身及民俗文身等團體性文身外,其餘的文身均受到異樣的眼光及評論。
文身在我國也是古來已有的文化現象,據歷史文獻記載的關於文身的稱謂就有多種:黥、刺、雕、鏤、繡、扎、刻等,與之相關的詞語更是豐富多彩:刺墨、雕青、雕題、刺青、刺面、刺額、黥刺、黥面、鏤身、鏤肩、繡面、繡腳、刻劃、點青等。
文身伴隨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歷史。無論文身者出於什麼樣的動機選擇以身體為載體;無論把文身看成原始的神秘,還是看成當今“另類”的時尚,我們不可否認,對這一古老藝術的繼承和發展,隱藏在它背後的是人類對生命(身體)奇蹟的禮讚和對大自然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