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興學

文翁興學

文翁興學,西漢景帝末年,文翁任蜀郡太守,文翁為改變蜀中閉塞、落後的狀況,從興辦教育入手,培養人才。文翁在成都設定學官,創建官學,以石頭修築校舍,稱為石室,又稱玉堂 。經文翁倡導,四川學風大興,漸與齊魯之學齊名,而文翁興學,又開創了西漢一代的官學制度。

基本信息

歷史記載

文翁興學文翁興學
漢初四川成都一帶為邊陲。文翁治蜀首重教育,選派小吏至長安,受業博士,或學律令,結業回歸,擇優“為右職,次舉官至郡守刺史者”;在成都興“石室”,辦地方“官學”,招下縣子弟入學,入學者免除徭役,以成績優良者補郡縣吏,促進當地文化的發展。班固在《漢書》中評論說:“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興學方法

文翁興學的主要辦法是:一方面派遣張叔等18人進入京師太學,學成歸來及委以重任。同時,又在成都城南修建石室學宮(今成都石室中學)。文翁免除了學生的徭役,使其能集中精力學習知識,還常將學生帶在身邊,協助處理一些公務,甚至允許學生進出內室,以示恩寵和信賴。對於品學兼優的學生,則委以郡、縣吏的重任,大力獎掖。此外,還在巴郡廣漢郡等地興辦學校。

歷史地位

文翁興學文翁興學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教師”。他首創私塾,給我們留下了一個“軟體”:《論語》。《論語》傳遍了全世界,年年再版,成為人類思想寶庫的經典之一,其人文精神和教育理念,影響了世世代代。孔子推舉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當之無愧。
文翁則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校長”。他首創公立學校,給我們留下了一個“硬體”實體:成都石室中學。從古代的“文學精舍講堂”(公元前141年)、“文翁石室”(歷代大多這樣稱謂),到近代的“錦江書院”(1701年),到現代的“成都府師範學堂”(1902年)及“成都府中學堂”(1904年),直至現在的“石室中學”,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各種人才。在同一地址連續辦學已達2145年,成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實現了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現實意義

原中國科學院院長,傑出校友郭沫若撰寫楹聯:“愛祖國愛人民為建設社會主義而學習;求真理求藝術願增進文翁石室之光榮”。著名學者北京大學季羨林教授為石室中學題辭:“古今一校,揚輝千秋”。這兩位學界泰斗的楹聯和題辭,充分肯定了文翁興學的歷史地位與現實意義。
“文翁石室”一創立就是“公立”的,是政府辦學,且面向平民招生,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劃時代的。《漢書》上明確記載:“至漢武帝時,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自文翁為之始雲。”在文翁之前,中國的地方政府並沒有“公立學校”,文翁開創了地方政府興辦“公立學校”之先河。當時“京都”所在地的“中央政府”,並沒有辦招收平民的“公立學校”。可見,就全中國範圍看,文翁實屬首創“公立學校”。文翁興辦“公立學校”得到當時中國的兩位最高領導者,漢景帝和漢武帝的嘉獎,並下令全國各郡縣都要像文翁那樣建立“公立學校”,大大推動了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空前的。由此可見,文翁興學具有“原創”、“領先”的歷史地位,不可動搖。
《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中,列選了中國古代教育家29人,其中“文翁”這一條目中寫道:“中國西漢蜀郡太守,漢代郡縣學的發軔者。”“文翁興學的成就,不僅培養了一批吏材,如張叔,漢武帝時征為博士,官至侍中、揚州刺史;而且推動了鄰近屬縣的興學,如‘巴漢亦立文學’。蜀地此後出現司馬相如、揚雄等知名才學之士,與文翁興學造成的社會風氣亦不無關係。景帝嘉獎文翁興學,‘令天下郡國皆立文學’,至武帝,又下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文翁興學,實為中國歷史上地方政府設立學校之始。”

經驗

《漢書·循吏列傳·文翁傳》中,記載了文翁興學的經歷。其主要經驗有兩點:
其一,是“師資高”。他開放地培養師資,派張叔等十餘人,到京都受業於博士,深入研習儒學經典,學成歸蜀,大都成為一代名師。文翁石室一直重視師資培訓,並吸引全國知名學者石室任教。名師才能培養高徒,高徒又能促進名師。文翁石室的教師不僅道德高尚、學識淵博,而且善於施教,藝術性強。學生聽課,如坐春風。“師資高”,成為文翁石室的突出特色。
其二,是“學風嚴”。首先學校招生是“擇優錄取”。文翁石室不是為貴族子弟開設,由於“擇優錄取”,進入學校的多是一般老百姓的子弟,體現了“教育平等”。文翁辦學十分注重讓教育“回歸生活”。一方面,要求學生刻苦讀書;另一方面,強調參加社會鍛鍊。要關心民間疾苦、政策實施。“學風嚴”,不僅體現在“攻讀經典”,而且體現在“社會實踐”。
文翁興學的兩條經驗:“師資高”、“學風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