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織金縣文化館以這批人為骨幹,吸收一批青年愛好者參加,正式成立織金縣業餘文琴劇團,把坐堂清唱的文琴戲搬上舞台表演,使這一古老的地方劇種獲得了新生。
文琴戲,角色,生、旦、淨、醜、末俱全。生角分小生、鬚生、老生;旦角分花旦、搖旦、青衣;淨角分文淨、武淨,統稱大花臉;丑角分文丑、武丑,統稱小花臉或小丑;末角不分色。所用唱腔也稱曲牌,主要的有八個,所唱的板眼各不相同:一名揚調,分快、慢種,快揚調唱一板一眼即2/4拍子,慢揚調唱一板三眼即4/4拍子,情調歡快;二名苦品,唱一板三眼即4/4拍子,情調憂傷淒涼;三名二板,分快、中、慢三種,唱一板一眼即2/4拍子,情調優雅動聽;四名三板,唱有板無眼即1/4拍子,情調激昂;五名扣扣,唱有板無眼即1/4拍子,情調激昂;六名清板,唱一板三眼即4/4拍子,情調抑揚剛勁;七名散板,唱自由速度、自由節拍,情調亦任自由抒發,多用於各牌曲尾,故又稱“落板”;八名八譜,用於開場、過場和收尾。伴奏樂器先時只用揚琴,現在還有二胡(南胡)、京胡、板胡、月琴、笛、碰鈴、鼓、板、鑼等。演奏時,過去用揚琴為指揮,現在用鼓板為指揮。
解放以前其著名的劇目有《單刀赴會》、《戰長沙》、《走馬薦諸葛》、《三顧茅廬》、《過江招親》、《千里走單騎》等三國戲和《賈寶玉吊瀟湘》、《黛玉葬花》等紅樓戲,還有《秦雪梅弔孝》、《茶瓶記》等民間傳統劇目,大小約30來個。解放後,排演的劇目分古裝戲和現代戲。古裝戲有《拾玉鐲》、《蘿蔔園》、《三難新郎》、《劉海砍樵》、《人面桃花》、《瘋僧掃秦》、《三盡忠》等50餘個;現代戲有《天上人間》、《一家人》、《紅松林》、《紅旗食堂》、《接待之前》、《蹲點》、《香姑》等30餘個。
相關詞條
-
西秦戲
西秦戲初考系明末西秦腔(即琴腔、甘肅調)流入海(陸)豐後,與地方民間藝術結合,至清初遂逐漸游離於本腔(西秦腔)而自立門戶,形成了別具風格與特色的西秦戲劇...
概述 歷史 藝術特色 發展與繁榮 繁榮向衰落 -
金銀平文琴
“琴”已由“器”上升為“藝”,為“學”,為“道”。 不過,這張琴的龍齦處過窄,琴弦不易張開。 此琴金銀平文方法用的是前者。
-
高山戲
高山戲,又名高山劇、武都曲子戲,是甘肅省獨有的兩大特色劇種之一。1959年以前,武都區魚龍、隆興、甘泉、佛崖等地人稱其為“演故事”“走過場”等。1959...
簡介 發源發展 表演劇目 表演方式 服飾介紹 -
秧歌戲
秧歌戲又稱秧歌劇。是中國北方地區廣泛流行的一種民間戲曲,主要分布於山西、河北、陝西及內蒙古、山東等地。來源於農民插秧時所唱歌曲,它和採茶歌、山歌、漁歌一...
概述 起源 著名劇目 表演形式 主要角色 -
四川燈戲
燈戲,是源於川東北的地方劇種,它是由廣大勞動人民創建,經長期發展不斷完善和豐富的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瑰寶,也是一代又一代的無數民間藝人心血與智慧的結晶。燈...
概述 名稱來源 探究聲腔 歷史沿革 瀕臨滅種的原因 -
天琴
天琴是壯族支系偏人的彈撥弦鳴樂器。壯語稱鼎叮(壯文:den,越南文:then)。由樂器發聲諧音而得名。歷史悠久,形制獨特,音色圓潤明亮,常用於獨奏或為歌...
歷史 傳說 記載 形制 現狀 -
平弦戲
平弦戲是主要流行於青海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它流行於西寧以及青海省東部農業區各城鎮。青海平弦戲是由曲牌聯套體結構的坐唱曲藝平弦發展而來,曲藝青海平弦又名...
簡介 起源 介紹 歷史沿革 藝術特點 -
柳琴戲
柳琴戲,漢族戲曲劇種之一。由流行在魯南的民間小演唱“肘鼓子”和“拉魂腔”相結合而形成。在沒有稱為柳琴戲之前,又稱作“肘鼓子”或“拉魂腔”,通常稱作“拉魂...
歷史溯源 藝術特色 傳統劇目 變遷 江蘇省柳琴劇團 -
琴賦
嵇康的《琴賦》有一千九百餘字,另有賦首的序及賦未的亂。此賦開始是描寫樂器所生的環境:敘述椅梧生於崇山峻岭,吸取了天地純一之氣及日月精華。在《琴賦》的首段...
簡介 作品原文 作品鑑賞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