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操[《文王操》本是用來歌頌周文王的琴曲]

文王操[《文王操》本是用來歌頌周文王的琴曲]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文王操》是古代中國人以偉大的思想家孔子的儒家理念對於理想社會和理想人格的頌歌,其內涵深邃博大,旋律豐富感人,無愧為古琴曲中的經典之作,聆聽此曲後,一種仰慕的、崇敬的心情油然而生。

基本信息

詞語解釋

名稱

文王操 wén wánɡ cāo

解釋

樂府琴曲名。傳為周文王所作。

文獻

《史記·孔子世家》中有:
“孔子學鼓琴於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辟席再拜,曰:‘師蓋雲《文王操》也。’”《韓詩外傳·卷五》:“孔子學鼓琴於師襄子而不進。師襄子曰:‘夫子可以進矣。’孔子曰:‘丘已得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夫子可以進矣。’曰:‘丘已得其數矣,未得其意也。’有間,復曰:‘夫子可以進矣。’曰:‘丘已得其意矣,未得其人。’有間,復曰:‘夫子可以進矣。’曰:‘丘已得其人矣,未得其類也。’有間,曰:‘邈然遠望,洋洋乎,翼翼乎,必作此樂也。黯然而黑,幾然而長,以王天下,以朝諸侯,其惟文王乎!’師襄子避席再拜曰:‘善!師以為文王之操也。’故孔子持文王之聲,知文王之為人。師襄子曰:‘敢問何以知文王之操?’孔子曰:‘然,夫仁者好偉,和者好粉,知者好彈,有殷勤者好麗,某是以知文王之操也。’”
現代譯文:孔子跟師襄子學琴。師襄子教了他一首曲子後,他每日彈奏,絲毫沒有厭倦的樣子,手法從生疏漸至熟練。
過了十天,師襄子對他說:“這首曲子你已經彈得很不錯了,可以再學一首新曲子了!”
孔子站起身來,恭恭敬敬地說:“我雖然學會了曲譜,可是還沒有學會彈奏的技巧啊!”
又過了許多天,師襄子認為孔子的手法已經很熟練,樂曲也彈奏得更和諧悅耳了,就說:“你已經掌握了彈奏技巧,可以再學一首新曲子了!”
孔子說:“我雖然掌握了彈奏技巧,可是還沒有領會這首曲子的思想情感!”
又過了許多天,師襄子來到孔子家裡,聽他彈琴,被他精妙的彈奏迷住了。一曲終了,師襄子長長吁了一口氣說:“你已經領會了這首曲子的思想情感,可以再學一首新曲子了!”
孔子還是說:“我雖然彈得有點像樣子了,可我還沒有體會出作曲者是一位怎樣的人啊!”
又過了很多天,孔子請師襄子來聽琴。一曲既罷,師襄子感慨地問:“你已經知道作曲者是誰了吧?”
孔子興奮地說:“是的!此人魁梧的身軀,黝黑的臉龐,兩眼仰望天空,一心要感化四方。他莫非是周文王嗎?”
師襄子既驚訝又敬佩,激動地說:“你說得很對!我的老師曾告訴我,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你百學不厭,才能達到如此高的境界啊!”

古琴名曲

在古琴音樂流傳的千百年的歷史中,《文王操》被古人尊為高雅的作品,一首可以陶冶人們高尚的情操,淨化人們的靈魂的琴曲:“鼓此曲令人蕩滌邪穢,消融渣滓。”(明代琴譜《杏莊太音補遺》);北宋琴家成玉澗所箸《琴論》稱“其聲古雅,世俗罕聞”;北宋蘇軾在他的古體詩《舟中聽大人彈琴》為聽其父蘇洵彈《文王操》等曲而作,在評說時人“強以新曲求鏗鏘”、“數聲浮脆如笙簧”後,發出了“古意墮渺茫”的感嘆,最後便是“江空月出人絕響,夜闌更請彈《文王》”的千古名句。

第一段

古琴以空弦低音一字一音奏出,莊嚴,肅穆,宏偉。琴聲引導我們進入兩千年前的時空,古代文王、孔子這些偉大的聖賢出現在眼前……不是宗教,猶如宗教,這裡有古人的崇拜之情;高山、峻岭、古代的圖騰……開始的空弦猶如撞擊的磬鐘之聲,碩大無朋的磬鐘、厚重的音響、色彩…… 以上是一段前半部分的音樂,在全曲中有“引子”的作用,一段後半部分出現一些不完整的音調,這是琴曲最初旋律的顯露。

第二段

一段親切的旋律較完整地出現,富有歌唱性,這一段旋律和它的變化在全曲的二、三、四、六段里出現,是全曲最重要的音樂主題。音樂中溫暖、坦然的情感,很好地表達了儒家的“仁愛”的思想,一種發自內心的博大的對人的愛,豐富的人情感的表達自此開始。

第三段

開始是平靜的空弦為主的音調,這是段落最初的導入部分,也是以後段落慣用的結構方式(在傳統的曲式中稱作“合頭”),簡單的音樂營造了一種平和的氣氛,音樂的變化、發展、新的音樂材料的進入都在這種氣氛之中逐步開始。全曲最初呈示的旋律在這裡漸漸作變化發展、深化,旋律在勾畫一幅幅美好的圖景,其中有人類生活環境的美,也有美好的圖景後面蘊含的人性人情之美。段落中部有個情緒上的小高潮,像是為某種美好的理想境界所激動,音樂的節奏、音樂的情緒都開始有較大的流動,激情、起伏、跌宕……畫面比以前有更多的的動感。

第四段

:帶有過渡性質小段落。旋律在低音區進行,音樂性格醇和、溫厚、柔情。這裡是第三段音樂小高潮後短暫的迂迴,象是音樂行程中一次逗留,回首顧盼。

第五段

出現了新的音樂材料,這一段音樂抑鬱凝重,富沉思性,是人類生活中的種種疑惑、不解,是對大千世界的問詰。音樂在低音區進行,音調中不時有變化音出現……音樂由旋律性、歌唱性變為吟誦的語氣,節奏自由跌宕,在思考,在自語……。這一段音樂從形式結構和音樂情緒上體現了儒家理性思考的一面,是人對自己內心、對宇宙深刻的思考,從而對人類生活的社會的關切。段尾又引至豁然清曠之境。

第六段

凝重的音樂氣氛至此復而舒暢、柔美,這一段音樂具有歌唱性和抒情的性格。

第七段

泛音段,與前段音色對比鮮明,予人以超脫、清新的美感。猶如進入一個神奇的境界,人類對美好的追求寄託於神仙生活的地方,我們看到祥雲的飄舞、仙鶴在緩步、麋鹿在遊走……
第八段

第八段

音樂材料又回到第五段材料的變奏,其語氣如苦思,如追問,深奧曲折,又象看到文王在“有所穆然深思”、“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他在深思人類的理想的社會和理想的人格。曲尾的泛音終結句使整個樂曲復歸於靜穆、安詳。再次給人們呈現一位聖賢文王的形象,他偉岸、目光深遠、心胸博大,予人以無限的崇拜之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