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創造

文學創造

文學創造就是既以藝術真實反映生活又以情感評價裁判生活的方式,實現其價值功能的,它運動著的思維,思維的運動。從社會生產活動的角度看,文學創造是一種生產。

簡介

文學創造的構想階段文學創造的構想階段上承文學創造的產生階段文學創造的構想階段文學創造的構想階段上承文學創造的產生階段

拼音

wénxuéchuànɡzào

英文

Literaturecreation

解釋

文學創造就是既以藝術真實反映生活又以情感評價裁判生活的方式,實現其價值功能的,它運動著的思維,思維的運動。從社會生產活動的角度看,文學創造是一種生產。這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科學創見。人類任何生產都是主客體相統一的活動,沒有被生產的客體或者沒有生產的主體,便沒有生產。同樣,文學創作作為一種生產,也是人與世界即主客體間的特定關係的反應。

文學創作的客體

如何理解文學創作的客體,即文學的反映對象,是關係文學的根本問題,也是影響對文學創作的性質、規律認識的一個重要方面。文學創造的客體是特殊的社會生活。

社會生活是文學創作的客體和唯一源泉

(一)社會生活是文學創造的客體。

社會生活是人在一定現實關係中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以及人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界統一體

(二)社會生活是文學創造的唯一源泉

作為文學創作客體的社會生活的特殊性

(一)文學創作的客體是整體的社會生活。

作為整體性的生活,是指經不局限於某一方面,也不局限於某一層次,而是多方面生活的交融滲透,是現象本質、具體與一般統一的社會生活。

(二)文學創作的客體是具有審美價值的或經過審美提煉而具有審美價值的社會生活。

(三)文學創造的客體是作家體驗過的社會生活。

文學創作的主體是特殊的藝術生產者

(一)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存在於藝術生產活動中的藝術生產者

只有處於文學生產活動中並具有主體性的即自由自覺的創作者,才是真正的文學的創作的主體。文學創作主體始終屬於精神生產者。

(二)文學創作的主體是美的體驗者、評價者和創造者。

(三)文學創作的主體是具體的社會的人。

創作主體從事文學創作的動因是什麼

是他的各種心理需要,以及各種需要派生出來的豐富而複雜的心理動機。一個作家一旦真正產生的創作動機,就很難再把它抑制下去。這個動機即使一時不能實現,也會像一個擺脫不開的夢魘一樣壓在他的心頭,使他“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可見,作家一定的心理需要與動機,是推動他進入創作過程的不可缺少的動力或能量。一部文學作品的創作,嚴格說來是從創作需要與動機的發生開始的。

創作主體的心理動因需要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行為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是人的心理最重要、最本質的東西,是人的所有行為的根本動力。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自我實現的需要、自尊的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

文學創作的需要是自我實現的需要

但自我實現的需要並不都是文學創作的需要,除了創作需要外,還有科學探索、社會活動的需要等等。那么,在自我實現的需要中,具備了什麼特性,才能稱之為文學創作的需要呢?

文學創作作為以滿足審美需要為特點的人的自我實現活動,它的追求價值的最重要的是審美價值,而審美價值主要是人的情感方面的價值。可見,文學創作需要乃是抒發情感的需要。作家創作意願的萌發,常常是因為有感要發,有情要抒。魯迅先生在《為了忘卻的紀念》一文中說:“我早就想寫一篇文字來紀念幾個青年作家。這並非為了別的,只因為兩年以來,悲憤總是時時來襲擊我的心,至今沒有停止,我想藉此竦身一搖,將悲哀擺脫,給自己輕鬆一下,照直說,就是我倒要將他們忘卻了。”

這裡,魯迅先生通過寫文章,將情緒宣洩出來,“將悲哀擺脫,給自己輕鬆一下。”這的確是實情。

丁玲在回憶自己早年的文學生涯時說:“青年時因苦悶、傷感而看書,對現實不滿、憤懣,借文章發泄情感,”“我精神上痛苦極了,除了小說,我找不到一個朋友,於是我寫小說了。”巴金也常說他早年寫的那些揭露社會醜惡的作品,對他自己來說,是為了求得一種精神安慰,一種心靈解脫,他說:“……我想到在上海的生活,我想到那裡的朋友和鬥爭,我想到過去的愛和恨,悲哀和歡樂,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掙扎,我想到過去的一切,我的心像被小刀割著一樣。那股不能撲滅的烈焰又猛烈地燃燒起來。為了安慰這一顆寂寞年輕的心,我開始把我從生活里得到的一點東西寫下來。”郭沫若也強調說:“我們知道文學的本質是始於感情終於感情的。文學家把自己的感情表現出來,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總是要在讀者心中引起同樣的感情作用的》”這表明,能夠容納人類之情感靈性的豐富複雜及奇妙變幻的感情形式,除了文藝創作以外,很難找到它。因此,人們就自然地、必然地選擇了文學創作這一途徑來滿足這種心靈深層的情感需要。

在自我實現的不同需要中,文學創作需要以其情感特性而獨占花園,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首先由情感來保證。

文學創作的動機

動機,在心理學上是一個解釋性的概念,它用來回答人們為什麼這樣行動或那樣行動的問題。需要,是動機產生的前提,不同的需要產生不同的動機。創作動機,是創作活動的心理動力。這種動力的產生離不開創作需要。創作需要要真正引起藝術活動,須變需要為動機,而這種轉變,需要一定的條件。

與創作需要相適應的創作活動的能力

任何活動都以具有一定的能力為條件。文學創作是有它對能力的特殊要求的,創作主體觀察、體驗社會生活的能力,形象的感知力、想像力以及情緒、情感的充沛都是需要。藝術能力的有無以與差異,必然使得主體在選擇滿足藝術需要的藝術活動時表現出產品。有的選擇繪畫有的選擇詩歌。這種基於能力的對於滿足藝術需要的藝術活動的選擇,就是藝術動機。需要、能力與動機,它們之間有一個定向反應,一定的創作需要總是向著所具藝術能力的方向形成藝術的動機。沒有某一方面的藝術能力,藝術需要再強烈,也不太可能會產生這方面的創作動機。

與創作需要相應的創作活動的環境

文學創作活動,是在特定環境中進行的,創作主體在選擇和進行文學創作時,他的心理趨向就不可能不受環境的影響。魯迅曾說:“現在能寫什麼就學什麼,不必趨時,自然更不必硬造一個突變式的革命英雄,自稱‘革命文學’”魯迅生前曾想起一部紅軍題材的中國《鐵流》,又曾想創作以小D參加革命為主要情節的《阿Q正傳續集》,都沒有動筆。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說:“自己並不在這樣的漩渦中,實在無法表現。”魯迅把作家應寫什麼和能寫什麼區分開來,這表明文學創作活動要適宜於一定的環境因素。

環境是創作動機產生的必要條件。創作動機的產生,需要有一種力量來激發,這力量除了來自內部外,更需要來自外部的推動,有了這種力量的推動,就會產生一種願望,試圖將自己的構想進一步完善,並將這種構想表現出來。
藝術動機在不同的環境下產生出來,這主要取決於創作主體的心理素質,也離不開主體藝術心理結構的相對穩定性與協調性。這種心理結構,是以主體在實踐中藝術經驗的廣而深的積累為基礎的。所以,藝術中起的形成與環境相適應。

與創作需要相應的創作活動的對象

有了創作活動所需要的一定的能力、環境,創造需要還不能轉變為創作動機,因為創作活動是對象性的活動,它須指向一定的活動對象,並通過活動對象才能使創作需要得到滿足。創作活動的對象主要是指作家尋找適應的創作題材。如郭沫若,他想通過文學作品來讚美歷史人物曹操這一創作需要已經積鬱在心中幾十年了。可是,這需要卻因一直沒有適宜的題材而無法形成確定創作動機,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注意到了文姬歸漢這個故事,於是,長久的需要終於變為《蔡文姬》的創作動機。

總之,文學創作需要轉變成創作動機的三個條件即適宜的能力、相適宜的環境、適宜的對象,這三者缺一不可。這三者的適應性是相對的,具有個性色彩,為此,文論家高楠把藝術動機的基本性質概括為:藝術動機是基於需要產生的,它是具有與進行一定藝術活動相應能力的主體,在一定環境下所激發起來的指向特定藝術對象的心理動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