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虐待

教育虐待

教育虐待所謂“教育虐待”主要指在違背孩子意願的情況下,父母強行要求孩子不斷學習的行為。具體表現主要包括,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時,過度苛責;無視孩子需求與意願,要求孩子不斷接受教育;拿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較,不斷強調自己孩子不如別家孩子優秀。另外,很多日本父母還會送孩子去早教班,接受精英教育,美其名曰為孩子將來做打算。但事實上,這些行為,只要是違背孩子意願的,都可以算作“教育虐待”。

概述

據悉,早在2011年時,“教育虐待”這個詞就已在日本出現,不過直到現在,大多數日本父母家長仍未認識到這一行為的概念。很多日本家庭的父母堅信,自己絕不可能做出虐待孩子的事情。然而,事實上很多日本父母正在通過“教育虐待”這種方式,折磨著自己的孩子。而且自己並沒有意識時到這是一種虐待行為。

現象

教育虐待教育虐待
日媒報導稱,近年來,日本國內對孩子教育過度干涉的父母不斷增加,甚至出現了“毒父”、“毒母”這樣的詞語,來指代這類家長。雖然,日本之前也存在著“教育媽媽”、“教育爸爸”這類熱衷於孩子教育事業的家長,但是“毒父”、“毒母”對孩子教育的干涉已經事實上發展到了近乎“虐待”的地步。而這種“教育虐待”的行為,會在不知不覺中剝奪孩子的自我肯定感。

事實上,與其他國家的孩子相比,日本小孩的自我肯定感普遍較低。為何如此呢?該日媒指出,這主要與日本小孩的受教育環境有關。日本國內集團主義意識強烈,孩子進入學校後,相當於進入了一個集團之中,在這個集團之中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處處忍讓,孩子便會在無形之中失去一些自我。加之日本學校嚴格的校紀校規,以及無視學生差異的授課方式,都在無形中磨滅著日本小孩的自我意識。而“教育虐待”更是進一步使孩子失去自信,逐漸喪失自我肯定的能力。

日媒報導還指出,這種“教育虐待”最讓人頭疼的一點就是不易被察覺。遭受“教育虐待”的孩子在旁人看來,生活得很自由。也不存在被父母體罰的情況。然而他們遭受到的心理虐待卻是旁人無法看到的。而進行“教育虐待”的父母家長,多是那些頗具社交能力、熱衷於孩子教育事業、經濟寬裕、在旁人看來關心孩子、完全不會做出虐待你孩子行為的這類人。此外,很多遭受“教育虐待”的孩子,即便在精神上遭受傷害,也不會將責任怪罪到父母身上,而是往往認為問題出在自己身上。這樣一來,家庭中的“教育虐待”行為就很難被發現。即使被發現,也往往是在孩子經受長期的“教育虐待”後出現抽搐、精神異常等情況,不得不諮詢專家醫生之時。

原因

教育虐待教育虐待
據日本文部科學省提供的數據,由於“少子化”問題的加劇,到了2009年,日本大學的升學率就已經達到了50.2%。單從數據來看,日本似乎不存在什麼升學難問題。那為什麼會有這么多孩子遭遇“教育虐待”呢?這個問題應該從兩方面分析。

一方面是社會原因。日本長期經濟不景氣,導致知名企業不斷把大本營和市場中心轉移到國外,所以在日本,現在哪怕是大學畢業也同樣不好找工作,這就越發加重了家長們的危機感。而且在日本,所有的大學都有明顯的排名順序,家長們不得不根據學校名氣來決定孩子的報考方向,用拳腳逼迫著成千上萬的孩子削尖了腦袋往名校里鑽。針對這種現狀,在1998年到2012年的4年間,聯合國兒童權益委員會就曾3次提出過勸告,“日本社會處於極端的競爭狀態,必須考慮改變學校制度”。

危害

如果父母能早點諮詢專家醫生,及時發現自己的“教育虐待”行為,並讓孩子接受心理治療,那也為時不晚。但如果父母一直放任自己對孩子進行“教育虐待”,不斷折磨孩子的心理,那么有朝一日,孩子內心積累的這些痛苦或許就會一股腦兒全部爆發出之時,便為時已晚。

日媒報導指出,隨著全球化進程不斷加速,提升本國孩子的自我肯定感也成為了日本在全球化進程不被淘汰的重要舉措。“教育虐待”的結果是孩子自我肯定能力的喪失,日本社會有必要引起重視。

專家建議

母該如何防止自己走上“教育虐待”這條危險之路呢?日本專家建議,父母必須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與責任。很多日本父母往往過分看重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責任,過分要求孩子。

父母確實應該重視孩子的教育,但需要有一個限度,在教育問題上過分要求孩子只會侵害孩子的主體性,使其變得越來越被動,越來越缺乏自我。另外,父母需要在孩子教育上做到不強求孩子、不命令孩子、不當面評價孩子,讓孩子能在一個自由的環境中接受教育,自由成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