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教育發現:回歸真教育》直擊教育現實,還原教育真諦,書中充滿理性的教育思考、精闢獨到的觀點,看似平常卻起伏,耐人尋味,相信能夠給予一線教師頓悟與啟迪。
作者簡介
梁好,國小高級教師,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安徽省宿州市人民政府首屆兼職督學,宿州埇橋區教育體育局教研員、專職督學,曾獲市教育局教育科研優秀成果獎、全省教師基本功大賽一等獎、全省教師部落格大賽一等獎、全國師德論文大賽一等獎,曾被《班主任之友》等雜誌評為優秀作者,是《中國教師報》《安徽青年報》等報刊特約記者。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網站開設個人專欄,參與編寫《國小教師專業標準案例分析》等教師專業培訓教材。千餘篇教育文章發表於《中國教育報》《光明日報》《中國德育》《班主任》《國小語文》等報刊,出版教育專著《做學生信賴和愛戴的老師》《教師如何深度透視現代教育》。
媒體推薦
梁好老師的隨筆短小精悍、意味深長,以身邊之事明教育之理,平添了許多的親切與情趣,非常適合教師閱讀。
——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 李如密
用文字記錄教育,用思考通達人生,反思生活,反思課堂,反思教育。《回歸真教育》一書見證了草根教師反思的力量。
——江蘇省中國小教學研究室李亮
《回歸真教育》直擊教育現實,還原教育真諦,書中充滿理性的教育思考、精闢獨到的觀點,看似平常卻起伏,耐人尋味,相信能夠給予一線教師頓悟與啟迪。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知名班主任 宋運來
獨立思考,是教師成長過程中最可貴的品質之一。《回歸真教育》表達了一位愛思考的草根教師對教育的見解,有溫度,有力量。
——《現代教育報》副總編輯、資深教育記者雷玲
圖書目錄
第三隻眼睛看教育(序)
自序
第一輯總有一粒種子會開花
總有一粒種子會開花
種葫蘆的育人之道
每棵小樹都有存在的價值
每一棵小草都有露珠滋潤
發現每個孩子的“五角星”
讓每一個孩子找到自己的幸福
一個也不能少
靜聽孩子的心聲
慢慢地走向遠方
烏龜為什麼要跟兔子賽跑
教育不能削足適履
總有一根弦會觸動孩子的心靈
用什麼態度對待差生
飲茶原理對教育的啟示
第二輯“個個爭第一”讓教育走向何處
“個個爭第一”讓教育走向何處
虛假的演講如何進行“真教育”
教育之累何時不再有
學習,到底為了什麼
99分的哭泣
別讓統一抹殺了學生個性
關於雷聲的不同解讀
給學生留下點自由的“空間”
起跑決定不了勝負
還原考試的意義
學生需要什麼樣的作業
學生需要什麼樣的分層教學
童真迷失的“小大人”
教育並沒有那么多“新”
行動才有收穫
教育如茶
教育需要培養“人中人”
給學生努力去夠的機會
讓師生平等成為教育的共識
師不必賢於弟子
原則更為重要
第三輯打破關住自己的門
深紮根以求高成長
挖口自己的專業之井
教師需要專業的“匠心”
“見縫插針”的智慧
深度決定高度
跟攝影師學“專業情意”
打破關住自己的門
老師,你知道船長多大嗎
猴子跳水的啟示
守住專業發展的自信
走出“毛毛蟲怪圈”
做只對新鮮桑葉敏感的蠶
每隻魚缸都是一片大海
今天,我們為什麼而教書
“磨磚作鏡”的教育境界
師者的幸福
也談普通教師
請喊我老師好嗎
真正的教師眼中只有學生
俯身傾聽的教育境界
教育學生,需要留有一段距離
第四輯尋找高效管理的“標牌”
鞋子的管理哲學
尋找高效管理的“標牌”
隨手關燈背後的人文管理
教育的根本在於“人”
圖書館全開放背後的管理智慧
校長的名望在哪裡
校長的職責與使命
校長承諾值得提倡
莫讓“菸頭”燒毀了教育
“鯰魚效應”對學校管理的啟示
根雕原理對學校管理的啟示
賈伯斯用人之道對學校管理的啟示
學校要善於分享教師的成功
也給教師多發幾個獎
教師展牌請少些“稱謂”
教育不需要刻意的“特色”
從垃圾筒看學校管理文化
村小的氣質
校園應少些“苦學”標語
學校不該提倡“競”文化
名校的氣度
第五輯向上的種子成就魅力教師
陶行知對教育家成長的啟示
培養創新精神需要從解放學生開始
可貴的並不是糖果
對課堂充滿敬畏
學習陳寅恪的“四不講”
聽魏書生報告隨想三題
魏書生懲罰教育的啟示
李鎮西的教育智慧
守住樸實的教育心
記錄教育的幸福與精彩
“學生第一”——學校管理的核心價值
“道歉日”彰顯管理智慧
理想的課堂是“學生不願下課”
超越自己的課堂
“錯”出的精彩
“臨時換課”的智慧
給學生“靜思默想”的機會
有感於餘映潮的“三術”
把課堂變成點石成金之地
讓表達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
向上的種子成就魅力教師
後記
後記
孔子曰:“三十而立。”意思是說人到了三十歲,對社會和自己都應當有比較明確的認識和理解,此“立”並非是成家立業,而是一種自我人格的獨立。今年的我恰好三十歲,如果用孔子的“三十而立”評價自己,當然有所距離,但是,我自以為對這個世界還是有觀點與看法的,特別是作為教師的我,對於現實的教育還是有幾分自己獨特思考的。
有人說:“一流的教師會教育,二流的教師會上課,三流的教師會寫作。”此話著實有些偏頗。誠然,優秀的教師一定能夠站穩講台,一定能夠上得了課,但是,如若教師只會上課,卻不去研究教育,不去思考教育的話,那么終其一生也只能是一名普通的教書匠,而絕不能在教育專業領域有所成就,不能成長為知名的教育專家,甚至教了一輩子書也不明白教育的真諦,不知道如何去教書。
教育離不開研究,研究才能讓教育走得更遠。古今中外著名的教育教學專家,無不留下大量寶貴的教育文字,從這些教育文字中,我們看到了他們的教育思想,看到了他們對教育的熱愛,看到了他們對教育的探索與追求。教育文字是教師思想的凝結,是教師教育理念的升華。文字是寧靜而深刻的,是行動的真實反映,又是理想的完美體現,貼合實際而又超越現實。所以說,教育文字也是引領教師持續教育科學探索的動力與途徑。
幾年來,我的千餘篇教育文章發表在《中國教育報》《中國德育》《國小語文》《班主任》《教學與管理》等幾十種教育報刊上,兩本教育專著得以出版。對此,一些同事與朋友常說我文筆好。其實,教育文字與文筆的好壞實在沒有多大關聯,教育寫作並不等於文學創作,之所以能夠得到教育報刊的青睞,不是因為文字的優美,而是因為思想的獨特。而這種對教育的獨特理解,絕不是生編亂造,絕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源於不斷地教育實踐、思考與學習。經常發表教育文字的老師,一定是樂於閱讀、勤于思考、勇於實踐的教師。也只有不斷地學習、思考、實踐的教師才能在教育寫作的路上走得更遠。
我的專業背景是特殊教育,在一所鄉村的聾啞學校,我教了十年的特殊學生,鄉野的寧靜,特殊孩子的純樸,社會交往的封閉,讓我擁有更多的時間去閱讀,去探索,去發現。這十年之間,我閱讀了大量的教育書籍,也接觸到了一系列的教育大師,蘇霍姆林斯基、盧梭、杜威、蒙台梭利、陶行知、魏書生、李鎮西等等,他們的文字讓我感受到了一個個偉大的靈魂,他們的教育思想也悄無聲息地沉積在我頭腦深處,成為我思考教育、探索教育的理論基礎。
後來,由於工作的原因,來到教育局工作,工作環境變了,但是工作的性質卻沒有變,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教育理想的追求,讓我將教育寫作的習慣堅持了下來。而全新的工作環境,又使我對教育的思考與審視有了更廣闊的領域與視野。所以,才有了本書中對教育本質的思考,對教育管理的思索,對教師專業發展探索的文字。
感謝教育發現書系給了我這個機會,讓這本小書能夠與廣大讀者見面,讓我得以與更多的教師交流。特別感謝宋運來老師的熱情鼓勵,給我以信心與力量,宋老師不辭勞苦,為我聯繫出版社,並且在百忙之中為本書作序,著實讓人感動。責任編輯楊智、馬明秀老師對文字精雕細琢,摯友盛懷峰等本地作家對文稿精心核對,亦為本書增色不少。
在本書的寫作與出版過程中,受到了諸多領導、同事、朋友的大量支持。蛹橋區教體局朱勇局長給予我莫大的關愛,而他所提出的“讓學生想學會學,讓教師想教會教,讓校長想乾會幹”的教育思想讓我對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區教體局黨委副書記杜軍、督導室主任牛洪魁、教研室主任朱祖慶、辦公室主任武小舟等領導在本書出版過程中提出了諸多合理化的建議,亦給予我充分的指導,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但願這本小書能夠對教師們有所幫助,但願書中的點滴文字能夠對老師們有所啟示。當然,由於本人才疏學淺,水平有限,書中的教育觀點難免存在著一定的淺陋與偏頗,還請教師們批評指正。
梁好
甲午春
序言
小品是歷年春節聯歡晚會的重頭戲。在這類語言節目中,會聽到逗人歡樂的台詞:“長得跟鬧著玩似的”“長得一表人渣”“長得難看的可以留下”“你覺得像你這種站起來都像沒站起來的人都站起來了,我還有什麼理由坐著啊”“人是微縮的,內心是猥瑣的”“你不也單身么”“你怎么知道啊”“看長相”“管誰叫阿姨,滿臉褶子還賣萌”……嘲笑長相差的、嘲笑矮個子的、嘲笑單身的、嘲笑老年人的不一而足。南橋先生針對這種現象批判道:“拿弱勢群體取笑的行為,經春晚類高影響力節目的傳播,成了一種惡俗傳統。”“這類幽默,是一種沒有牙齒的幽默,咬不著社會上真正醜陋的人。”
眾人皆樂,我獨醒。起於特殊教育的梁好先生,有著天然的博愛情懷。他用他那獨特的第三隻眼睛打量著當下的教育。
我們很多教師看似與學生最親近,從早到晚,一直與孩子們在一起,似乎跟孩子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其實,在這熟悉的背後卻並不一定沒有心理的距離。梁先生髮現:熟悉不等於了解,只有心靈的溝通,才能彼此相融,達到美好的境界。
現實教育生活中,用一套教育模式,去規範,去約束,去要求,去改變個性迥異的孩子。梁先生看到教育統一性對孩子成長的傷害,呼籲“教育不能削足適履”。因為教育是面向學生的,不應是面子工程,而學生是個性獨特的人。如若將學校變成軍營,將學生等同於戰士一樣去訓練,那么,絕不是學校德育的成功,而是教育的失敗,更是違背教育規律的嚴重誤區。梁先生建議:別讓統一抹殺了學生個性。
從一次小學生虛假的演講,梁先生憂慮如何進行“真教育”。從一次兒童電視大人模仿秀,梁先生感到童真的缺損、童年的迷失,感慨“農村的野孩子們,就像田野里的野百合,透亮,潔白。沒有人為的修飾,沒有刻意的雕琢,他們是真正的孩子,而只有這些真正的孩子才擁有真正的童年”。由先天專業能力不足的民辦教師到成就了學生學習的信心,梁先生得出“師不必賢於弟子”的教育哲理。 梁好先生是位講故事的高手,善於把複雜的道理,講得通俗易懂。如,他把教育孩子比作播撒種子。一塊地,總有一粒種子適合它。也許他們的芽發得慢一些,發得晚一些。教師應該反思:我們種下的這顆種子是否適合這塊土地?這塊土地上到底適合什麼樣的種子?我們如何找到適合他們的種子?對於教師專業成長,他把教師的生活環境與心境,比作魚缸與魚的關係。選擇不了魚缸,可以選擇成長;改變不了環境,可以改變自己。打破心中的壁壘,每一隻魚缸都是一片浩瀚的大海。希望每一位教師都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
梁好先生是位“草根”教育時評家。2011年,我在安徽宿州市蛹橋區一所學校禮堂里執教語文公開課,課後與當地兒童文學作家張傑先生合影。這時舞台上快步走來一位面目清秀的年輕帥哥,自報家門說:“宋老師,我是梁好。”在這之前我們彼此在部落格文字中相識過,但這個瞬間依然讓我感到十分驚訝。那位在《中國教育報》佳作不斷的梁好先生,竟如此年輕。我感嘆有志不在年高,名人就在當下,名人就在我們普通民眾中,他們皆發於畎畝之間。
梁好先生的新浪博文,更新非常快。或謳歌,或批駁,或鞭笞,或立論的時文刊發於《中國教育報》等國內30餘家期刊,它們宛如魯迅先生如刀之筆,解剖著當下的教育事件,十分辛辣。他說:“有很多教師,教書不是目的,賺錢才是真理。教育對於他們而言,是一種潛在的資源,是一種撈錢的工具。賣教輔、辦輔導班,將教育與金錢掛上了鉤,將師生關係演變成了赤裸裸的金錢交易。”編入本書百餘篇一事一議的短文,是他近年來針對教育熱點事件、偶發事件、司空見慣事件的針砭犀利之文。
梁好先生用吶喊呼喚教育正能量。他用或溫暖或熾熱的文字謳歌堅守教育陣地的普通教師們。他對孤島上常年執教的兩位教師,這樣讚美道: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同時,又在時刻解構著我們固有的價值體系。我們的教師又有多少個能夠像孤島上的兩位教師一樣簡單地從事這高尚而偉大的教育事業呢?又有多少位教師教書僅僅是為了孩子們呢?他提醒教育同仁:真正的職業幸福,應當源於教師教育行為本身的快樂,而非教育結果的優劣。如果一味放大教育的結果,那么注定會忽略教育過程中師生交往的體驗,忽略教育對於教師心靈的自足。對貼著地面行走的教育智者,魏書生、於永正、李鎮西、竇桂梅等名師倍加推崇;對眼裡只有學生的《第56號教室的奇蹟》中的傳奇人物雷夫讚不絕口;發掘陶行知、陳寅恪、楊振寧等大師育人的細節,弘揚他們的人格魅力。
作為語文人的我,時常追問教育是什麼?幾十年而不得求解。梁好先生卻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為我們道破了教育是什麼,教育不是什麼。這可是諸多教育家苦苦求索的命題。
宋運來
2013年4月6日於南京韌竹齋
(宋運來,著名特級教師,著名班主任,童漫作文教學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