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教育就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計畫、系統地傳授知識和技術規範等的社會活動。教育的根本價值,就是給國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誠實守法、技藝精湛、博學多才、多專多能的人才,培養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勞動力,培養合格公民,為國、為家、為社會創造科學知識和物質財富,推動經濟成長,推動民族興旺,促進人的發展,推動世界和平和人類發展。教育在社會中起著相當重要作用,而教育又分為親職教育、學校教育等等,這些教育加在一起對孩子的引導作用相當重要。教育的重要性
一、好家長就是好老師
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家長是孩子成長的天堂;好家長就是孩子的好榜樣;好家長就是改變和影響孩子一生的命運。一本改變六千萬家長教育孩子健康成長的教科書,一本為解決家長教育孩子苦惱的讀物,一本家長最實用的工具書。這是一本富有思想和智慧的書,這是一本指點家長迷津和金鑰匙的家教書。書中首次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如何做好家長的方法,如何讓孩子健康成長。許多簡單而又實用的操作辦法,以及理論和實踐完美的結合,使家長不僅立刻獲得許多有效的經驗,而且拿來立竿見影。
此書讓家長豁然開朗,明白了以前尚未明白的道理,感嘆原來教育孩子成為優秀的人才竟如此簡單;此書不僅告訴家長怎樣提高孩子學習成績,而且告訴家長怎樣開發孩子的智力和潛能,培養孩子優秀的品質,怎么教孩子做人和培養一個自覺、自強、自立的孩子。
作為孩子的家長,怎樣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事實證明優秀的家長,良好的環境是培養優秀孩子的秘訣。家庭是孩子啟蒙的老師,家長是孩子首任的老師,因此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孩子的效仿源。無數事例證明,孩子優劣習性和行為習慣,最初源於家長,甚至影響改變孩子的一生。
此書從孩子的成長心理問題,行為習慣,學習、品性,愛好、潛能、習慣、品德,做人做世,能力情商等方面入手,採用了眾多生動的事例,從寶寶出生到中學成長過程中都做了詳細剖析,並針對具體問題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法,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和實用性。
當家長為教育孩子不愛學習,習慣不好,不聽話感到迷茫的時候,這些潤物無聲的方法將解除家長們的苦惱和迷茫;閱讀此書,家長能及時發現孩子的優點,用心挖掘孩子的潛能,使每個孩子都能成為發光的金子,在家長循循善誘下,讓孩子在健康中成長,在智慧積極快樂中成為優秀的人才!
二、親職教育的重要性
1、父母與孩子接觸的時間是最久的,當你到八十歲了,作為孩子的父母,你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而學校卻沒有如此的大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2、現代家庭基本上是2-6個家庭成員面對一個孩子,而學校教育是2-6個教師面對幾十上百個孩子,差距顯而易見;
3、孩子學習並不只是學習知識,還要學習做人、做事等等,在我們中國現在的教育體制下,老師基本上教給孩子的是知識,而缺乏做人、做事、以及孩子人格的培養等等,父母在自己的言傳身教中,對於這些品格的培養所體現的角色是不可缺少的,個人成就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在於後者,孩子會深受影響的。有項調查表明,95%以上的少年犯,都是由於家庭原因導致的。
三、學校教育重要性
1、父母的知識有限,不可能在各個方面都能給予孩子很好的教育與引導,必須要有更專業更多的人來共同教育孩子,學校是最好的選擇;2、人是具有社會性的,一個個體想很好的生存在這個社會上,就必須要與外界接觸,學習與人相處、交往的能力,然而家庭卻不能很好的提供這樣的場所,學校是必選,孩子們年齡都相差無幾,相處起來容易;
3、學校有嚴格的規章制度,對於培養孩子的法制觀念,犯錯就得接受懲罰,都是很有用的,然而家庭卻不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很多家庭都沒有嚴格的家庭規則;
4、現在的學校是一個評級系統,在學校接受教育的孩子,都能夠很好的發現自己的長處、短處,與別人相比自己的優勢與略勢在那裡?從而更好的給自己定位。
教育作用的分類
一、學校教育的作用
1、學校五育的教育作用。2、學校管理的教育作用。
3、教育評價的教育作用。
4、教育心理學的教育作用。
5、現代信息技術的教育作用。
6、遠程技術的教育作用。
7、校園文化的教育作用。
8、領導與教師的教育作用。
9、學生品德養成的教育作用。
10、教書與育人結合的教育作用。
二、親職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場所,父母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教師。親職教育在孩子的成長中起著奠基的作用,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強調過:“沒有親職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親職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緻而複雜的任務。”這就說明了親職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教育分為學校教育、親職教育和社會教育。近些年來,親職教育和社會教育越來越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重視,尤其是親職教育,更是談論的熱點。《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家長應當對社會負責,對後代負責,講究教育方法,培養子女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明確提出了要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這本身就包含了親職教育在內的教育,也可以說親職教育在一個人的終身教育中是處於起點位置的。親職教育已經成為我國新時期對人的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親職教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長肩負教育子女的重要責任。從這個角度看,孩子不應該是僅屬於哪一個家庭的,應該看做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馬卡連柯指出:“現今的父母教育子女,就是締造我國未來的歷史,因而也是締造世界的歷史。”親職教育已經成為全世界面臨的課題,並納入各個國家整體規劃之中。各個國家這么做的意義就在於都認識到了未來社會的競爭必然是科學技術的競爭,而科學技術競爭的結果是人才競爭;人才來自於教育,親職教育是基礎。就我國目前情況看,家長們對孩子們的教育是非常重視的,但這種重視大都是學校教育,而對親職教育的重視還不夠。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家長們還沒有把家庭作為教育的場所,也沒有把自己當作孩子的教師。
親職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嬰幼兒時期的教育,可以說是人的一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期。從人的一生教育過程看,親職教育必然的成為人的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親職教育中,父母所充當的角色,以及承擔的責任是相當重要的。親職教育的真正作用全在於使人類自身變得越來越聰明,是我們的後人增強生存能力,以致於生活得美滿而幸福。
沒有哪一個做父母的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聰明,也沒有哪一個做父母的不想叫自己的孩子有所造就,回答是肯定的,都想叫自己的孩子聰明成才。
幼兒時期是人的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而這個時期所受教育主要是親職教育,教育者主要是父母。請父母們相信,你的孩子所擁有的潛力比父母現在所能啟發的要多得多。盧梭曾經指出:“人生當中最危險的一段時間是從出生到12歲。在這段時間中還不採取摧毀種種錯誤和惡習的手段的話,它們就會發芽滋長,及至以後採取手段去改的話,它們已經紮下了深根,以至永遠也把它們拔不掉了。”盧梭是從反面說明了親職教育的重要性。
親職教育能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現在的孩子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僅僅有智力和學習好還是很不夠的。親職教育在大目標上,除開發孩子智力外,還要注意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和培養。孩子生活在家庭,父母的無意識教育,能夠從各個方面對孩子實施很好的影響。現代兒童教育專家研究認為,兒童良好的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和非智力因素的積極特徵都是嬰幼兒時期起步的。父母擔負著育人的特殊職能,要孩子全面發展,家長必須樹立全面發展的思想,才能進行全面教育。父母們不要等待,有的可能想等孩子長大了自己想學什麼就學什麼,這是不正確的觀點。有的可能想等到學校去教育吧,父母管養,不管教育,這同樣也是不正確的。無數事實證明,人的成長和教育是從家庭開始。親職教育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
三、社會教育的作用
社會教育日益發展,儘管目前在整個教育體系中還處於輔助和補償地位,但越來越顯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現代的社會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態不可比擬的特殊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下述各個方面:
第一,社會教育直接面向全社會,又以社會政治經濟為背景,它比學校教育、親職教育具有更廣闊的活動餘地,影響面更為廣泛,更能有效地對整個社會發生積極作用。
第二,社會教育不僅面對學校,面對青少年,更面對社會的成人勞動者。這不僅可以彌補校教育的不足,滿足成年人繼續學習的要求,有效促進經濟發展,還可以通過政治、道德教育,促進社會安定與進步。
第三,社會教育形式靈活多樣,沒有制度化教育的嚴格約束性。它很少受階級、地位、年齡資歷限制,能很好體現教育的民主性。
第四,現代人的成長已不完全局限於學校,必須同社會實踐相結合。通過社會教育更有利於人的社會化。 《教育理論與教學研究》雜誌是以各類院校為重點,探索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發展思路,研究教育教學各種規律特點為主旨的教育類學術刊物。
第五。社會教育有利於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具有一定的道德約束了,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出版
主辦者出版此刊的目的是為辛勤工作在我國教育戰線的廣大教師們,從事學術創作、展示學術科研成果和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提供一個較為方便的視窗。以“嚴謹、端正”的辦刊態度和“兼收並蓄”的學術風格,逐漸在國內教育界人士中產生越來越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受到眾多教學一線中青年教師的歡迎。應眾多投搞者要求,本刊決定進一步擴大徵稿範圍。從現在起,國內各類普通院校、職業院校、成人高校和各級黨校等,凡具備從事教育資質的院校教師、科研人員、行政管理人員以及圖書館工作人員等均可向本刊投稿本刊設有:教授講壇、博士論壇、兩課教育、教育理論、教學方法、高校管理、人文學科、自然學科、邊緣學科、職業教育、當代大學生、教改新論、體育與藝術教育、綜合論壇等各種欄目,凡與教育有關的內容或教育工作者感興趣的其它話題,均在本刊編選之列,歡迎廣大教育工作者積極向本刊投稿。如果您在近期內暫未安排寫作計畫,請您注意保留本刊的聯繫地址,本刊常年徵稿,今後您在需要的時候,可隨時與本刊取得聯繫。本刊亦歡迎您能向身邊的同事和朋友推介本刊,以使本刊能有機會為更多的教師提供幫助和便利。摘要
周弘賞識教育摘要1、一個孩子,輸不起!教好一個,造福三代!
當父母什麼都有的時候,突然發現孩子沒有教育好而走上了斜路,馬上有種全軍覆沒的感覺。 有記者調查,在貪污犯罪的一此中老年幹部中,他們犯罪的動機竟然是為了孩子。原來,他們忙於事業,疏忽了對孩子的教育,末了,總覺得自己虧欠孩子,試圖通過物質形式來彌補自己對孩子的教育的失敗。這種做法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也許你是一位非常優秀的領導,能管理好上百萬人的城市;也許你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商人,能每年創造成百萬上千萬;也許你是一位非常傑出的教師,你已桃李滿天下;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教育不成功,就不算真正的成功。 孩子是你的,更是國家的!孩子的好壞決定了我們的民族和國家的未來!一個孩子,輸不起!教育好一個,造福三代!任何成功都不能彌補教育孩子的失敗!
2、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好農民不讓最矮的莊稼枯萎,好父母不讓最“差”的孩子自卑!
農民對待莊稼的態度,決定了莊稼的命運,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往往決定了孩子的命運。
農民希望莊稼快快成長的心情和父母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是完全一樣的,可做法卻往往不同。
農民日思夜想的是莊稼需要什麼?怎樣滿足莊稼的需要?父母為教育孩子徹夜難眠,有沒有想到孩子心靈深處需求是什麼?怎樣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呢?
莊稼長勢不好時,農民從不埋怨莊稼,相反,總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學習不行時,許多父母卻一味指責,很少想過自己的責任,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外界環境變化時,農民都知道要改變種植方法;社會環境變革時,父母是否想到要更新教育觀念呢?
也許父母不是天才,但可以成為天才的父母。做父母的不可能選擇孩子,但可以改變教育孩子的態度。態度變了,孩子的命運也許會發生巨變。
只有不會教的父母,沒有教不好的孩子!
3、為自己創造的生命永遠自豪
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熱淚地欣賞他,擁抱他,讚美他,為自己創造的生命永遠自豪。
我女兒周婷婷自幼雙耳全聾。到處求醫問藥收效甚微,出路只能是上聾啞學校。我研究古今中外的各種教育,終於覺醒:每個生命都是一個奇蹟,宇宙的潛能蘊藏在每個孩子的身上,教育的奧秘就是要承認差異,因材施教。雖然婷婷雙耳全聾,但是我堅信宇宙的潛能已蘊藏在女兒幼小殘疾的身體裡。
我對女兒的教育,是把我沸騰的父愛,化作一陣陣春風,只管播種,不問收穫,永遠堅信我的女兒行!奇蹟出現了,婷婷上了正常國小,連跳兩級;被評為全國十佳少先隊員;16歲成為中國第一位聾人少年大學生,23歲美國碩士畢業。而我我這位老三屆國中畢業生,也破天荒地成了所謂的教育專家。
孩子生命成長的道路就象跑道和戰場,父母應該高喊:“加油!”高呼“沖啊!”,哪怕孩子1000次跌倒,我們都要堅信孩子能1001次站起來!
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熱淚地欣賞他,擁抱他,讚美他,為自己創造的生命永遠自豪!
4、尋回教育寶藏
父母都曾是教育家,請撿回遺忘的寶藏
為什麼孩子學說話學走路的時候,都是好孩子,沒有一個壞孩子,百分之百成功呢?其中究竟蘊藏著什麼樣的教育奧秘呢?
孩子說話含混不清,我們想到孩子未來清晰的口語;孩子走路歪歪倒倒,我們想到孩子未來矯健的步伐。那個時候,父母都堅信自己的孩子行!能承認差異,允許失敗。
父母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的過程,反映了世界上最基本的教育規律,原來,這種只管付出,不求回報的,只問播種、不問收穫,承認差異,允許失敗的教育過程,充滿著無私的愛,體現了積極的心態,隱含著一種堅定的信念!就是因為這種愛,心態和信念,讓每個孩子在學說話,學走路時都處於一種快樂的,幸福的天才狀態。
“學說話,學走路”的教育方法是父母本來就擁有,卻沒有意識到,本來就使用過,卻無意中遺忘的最有效的,最快樂的教育寶藏!
賞識教育就是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的教育!
父母都曾是教育家,請撿回遺忘的寶藏!
5愛孩子先要懂孩子
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關鍵在於會愛--懂孩子
中國的父母太愛孩子,但是往往不太會愛。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關鍵在於會愛--懂孩子!
懂孩子的秘決是父母要明白,每個孩子身上都仿佛隱藏著兩個小人,一個是“好孩子”,另一個是“壞孩子”。“好孩子”是指孩子身上與生俱來的潛力,現在的優點、長處和我們希望在孩子身上發生的一切美好事物。“壞孩子”是指孩子身上的缺點、短處和父母不希望孩子身上發生的一切不美好東西。懂孩子的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在喚醒“好孩子”,而不懂孩子的家長可能會逼出“壞孩子”!
父母教育孩子僅有愛是遠遠不夠的,要懂得如何去愛,孩子有好狀態。不懂愛 ,愛變害。現在一些教育悲劇是父母不懂孩子,違反規律地教孩子,不是“拔苗助長”就是“壓苗阻長”還打著“為你好”的旗幟,讓孩子受不了。太多的父母用無知的“愛心”剝奪孩子快樂成長的機會。
6賞識使孩子越來越好
賞識使孩子越來越好,抱怨使孩子越來越糟。
每個孩子的內心深處仿佛有兩個小人:一個是好孩子,一個是壞孩子。懂孩子的奧秘是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能喚醒好孩子。如果父母不懂孩子,一片愛心反而變成害,會逼出壞孩子。好孩子的特點是不浪費腦細胞,很安靜。人不安,心不靜;人一安,心就靜,靜能生慧。安靜狀態下的孩子,學習好是水到渠成的。就像農民種莊稼,莊稼長勢綠油油的,沒有好收成都難。
父母有好思維就能喚醒好孩子,有壞思維就會逼出壞孩子。好思維和壞思維的本質區別是父母如何看待孩子的缺點!父母把孩子的優點看成百分之九十九,孩子被賞識,即使批評,孩子也知道你是為他好。百分之一是留給孩子的成長空間,永遠給孩子指明前進的方向!成功教育的結果是噢醒好孩子,失敗教育的結果是逼出壞孩子。賞識使孩子越來越好,抱怨使孩子越來越糟。
7先覺醒,後喚醒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生命狀態的真實寫照,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一旦發生改變,孩子的命運將產生巨變
婷婷三歲半時還一個字不會講,當時我看了一本名為《幼兒才能開發》的書,介紹日本教育家鈴木先生用教孩子說話的方法,1年內培養出700名達到莫扎特同齡水平的小提琴神童,全世界為之轟動。
我想鈴木先生能把智力正常而不是超常的孩子培養成小提琴神童,我為什麼不能把我雙耳全聾的女兒培養成神童呢?
婷婷還是原來的婷婷,沒有變;可讀過這本書後,我對婷婷的看法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過去交認為雙耳全聾的女兒只要長大有口飯吃,我這個做父親的臨終就能眼閉了。而現在我堅信宇宙的潛能在我女兒幼小殘缺的身體中。
希望天下父母通過我覺醒後教育女兒成長的經歷明白:我們不能選擇孩子的天賦,但我們可以選擇對孩子的態度,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一旦改變,孩子的命運將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8、強迫只會換來抵抗
教育一定要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保護孩子的求知慾,把求知的快樂帶給孩子。
孩子為什麼沒有學習興趣?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有一次作報告,把一隻老母雞放到了講台上,說:“這隻老母雞已經3天沒有吃東西了,你們看我怎么餵它的?”說著一把抓住老母雞的翅膀讓雞吃米,老母雞頭一歪,不吃。陶行知說:“看來還要加壓!”又按住老母雞的頭,使勁讓它吃,老母雞昂著頭,一副寧死不屈的樣子,就是不吃。
陶行知說:“看來這種方法行不通,要換個方法了。”他放開老母雞,捋捋老母雞的羽毛,摸摸它的頭,老母雞慢慢安靜下來了,突然發現前面有米吃,衝上去一下就把米吃光了。
有此父母讓孩子學習,像不像要老母雞吃米?求知本來是人世間最大的樂事,卻在父母的逼近下異化了。孩子從天生的愛學習,變成了恨學習,填鴨式教育,題海戰術是典型的強要老母雞吃米,不想吃的硬給孩子吃,孩子求知的胃口被破壞了!
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不要只盯著分數。教育一定要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保護孩子的求知慾,把求知的快樂帶給孩子。
9、說你行,你就行
“行”這個字為什麼這么靈因為它滿足了孩子無形生命最大的需求---賞識
孩子動作慢,我們看成是未來的快,是慢中生快;孩子粗心,我們看成是未成的細心,是粗中生細;孩子膽小,我們看成是未來的膽大,是小中生大;孩子成績差,我們看成是未來的好,是差中求好;用這種賞識的態度對待孩子的缺點和弱點,孩子就不怕犯錯了,現在的不行就會變成未來的行。
越是膽小的孩子,越渴望膽大;越是粗心的孩子越是渴望細心;越是動作慢的孩子 越渴望動作快;如果還講他膽小,粗心,這是哪壺不開提哪壺,是負面強化。就像頭髮少的人談禿子問題,誰受得了?
“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恰恰反映了親職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規律。父母的教育言行要多一些正強化,少一些負面強化。
“行”這個字為什麼這么靈因為它滿足了孩子無形生命最大的需求---賞識。孩子在父母的賞識激勵下,潛能就會像火山爆發。
10、找感覺,嘗甜頭
讓孩子嘗成功的甜頭,而不是吃失敗的苦頭。
喚醒好孩子的第一招是找感覺,找什麼感覺呢?找好孩子的感覺!要不斷在孩子幼小的心靈播撒天才的種子,讓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狀態下快樂成長。
好多父母以為考高分的孩子是天才,其實天才是一種生命狀態。狀態好就是天才,狀態不好,天才也會變成蠢材!
第二招是嘗甜頭,讓孩子嘗成功的甜頭,而不是吃失敗的苦頭,現在父母的教育老給孩子吃苦頭,過分強調孩子努力了才能成功。懷疑孩子不努力,響鼓還要重槌敲。於是問題出來了,父母整天盯著孩子的缺點,短處和不足--“優點不說少不了,缺點不說不得了!”小題大做,無限誇張,嘮嘮叨叨,非把孩子搞得恢溜溜的,以為盡到責任了。而我教育女兒的特點是讓女兒嘗成功的甜頭,因為對孩子而言,成功了才會去努力。父母對孩子應該“優點不說不得了,缺點少說慢慢少”要把目光集中在孩子的優點和長處上,小題大做,無限誇張,讓好孩子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
孩子找到了天才的感覺,就能成為天才。
11、重視孩子的精神需求
孩子物質上是小皇帝,要啥有啥;精神上是小奴隸,沒有自由。
貴州有一對雙胞胎小姐妹,生活在物質生活非常富裕的家庭里。但是就是這一對漂亮的小姐妹卻3次下毒,最終把 父母活活毒死在自己面前!為什麼?
我到監獄去探望他們,看著她們單純可愛的樣子,黯然淚下,是父母自己不懂孩子,害了孩子又害了自己。我要他們為天下父母寫一段話,她們流著淚寫下:“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像朋友一樣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真正理解孩子,孩子最需要的並不是物質需求,而是精神需求。”
她們當年所有時間都被爸爸媽媽控制得很死,沒有絲毫自由的她們求爸爸媽媽:“能不能給我們一點自由?”媽媽火了:“你們要自由,就和那些窮孩子一起去過吧!”啥都有,沒自由的孩子就像是一顆顆的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爆炸。
現在的孩子物質上是小皇帝,要啥有啥;精神上是小奴隸,沒有自由。其實父母該給的沒有給,不該給的給得太多。孩子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像翹翹板一樣,嚴重失衡了!
12、不要讓“好孩子”成為負累
孩子的心靈是否舒展才是教育成就的關鍵。
父母用近乎神的標準來要求孩子,父母自己都不完美,卻想讓孩子完美!孩子不能被喚醒就是因做好孩子太累太累了。
在這種心態下父母往往不允許失敗,跌一跤也不行。孩子犯一次錯誤,一次考砸了,老師,同學,甚至爸爸媽媽都瞧不起自己。
父母教育孩子學說話、學走路的時候為什麼不累呢?因為承認差異、允許失敗。花早開有早開的美,遲開有遲開的美,各有各的好,遲開的花也許更美。可父母缺少“花苞心態”,別人的花開了,我們的花還沒開?掰開來,結果成了死花!父母對待孩子不能苛求完美,對待成績差的孩子也不能一棍子打死。
不要讓好孩子感到太累,允許孩子犯錯,心靈舒展的孩子才真正受學習,學習起來才有後勁!
13、大拇指,豎起來
一個不會使用大拇指的民族,從教育的角度看是一種悲哀。為孩子,讓我們豎起大拇指!
我身上的其他肌肉都不發達,惟有大拇指肌肉特發達。女兒從小到大,只要我在她身邊,我的大拇指總在她面前晃來晃去。
不同的手指有不同的含義。有的父母習慣用食指對孩子指指戳戳;別的孩子都那么聰明,你怎么那么笨?
在孩子心中,大拇指就是“你真棒”,“你真行”,而許多父母根本不會對孩子豎起大拇指。一次我在一所工讀學校作報告,一位滿臉淚痕的母親對我說,“周老師,如果早幾年聽您的報告,我的兒子就不會進工讀學校了,我那時不知道教育孩子要豎起大拇指。”母親悔不當初:“為了讓兒子專心做作業,我們什麼哄嚇招數都用過了,還是不靈。最後一招,兒子做作業時,我和他爸輪流拿一把刀在他面前逼他。結果學習沒上去,倒把孩子逼進了工讀學校。。。。”
一個不會使用大拇指的民族,從教育的角度看是一種悲哀。為孩子,為我們豎起大拇指!
14、優點不說不得了
優點不說不得了,缺點少說逐漸少。
孩子的無形生命像一棵棵的果樹,果樹有果枝(優點),也有瘋枝(缺點),父母抱怨的目光盯著不長果實的瘋枝,瘋枝就會瘋長,父母賞識的目光盯住果枝上,果枝就會越長越壯,最後碩果纍纍。
父母習慣性地認為;優點不說少不了,缺點不說不得了。
希望孩子動作快,老說孩子慢;
希望孩子細心,老說孩子粗心;
希望孩子膽大,老說孩子膽小;
希望孩子聰明,老說孩子笨。
這樣做的結果是,孩子的缺點反而得到了強化。往往還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而賞識教育的觀點恰恰相反;優點不說不得了,缺點少說逐漸少。
15、豆腐嘴,鐵心腸
面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態度平靜,但堅持原則不讓步。
現在的孩子不聽話,脾氣犟。其實是父母“刀子嘴,豆腐心”的結果。
父母批評起孩子來,嘴巴象刀子,絲毫不在乎孩子的尊嚴,孩子一哭二鬧,父母又心軟得像豆腐,再苛刻的要求也滿足。於是孩子從鬥爭,失敗,再鬥爭中發現:原來爸爸媽媽都是紙老虎!孩子無形生命營養不良,就會轉向有形生命索取,這也是學習不好的孩子,對父母的物質要求越多的原因。“刀子嘴,豆腐心”反映了賞識教育的“蹺蹺板原理”,孩子有形生命的一端高高翹起,而無形生命的一端嚴重下墜,孩子的心理失衡了。
賞識教育提出:豆腐嘴,鐵心腸。面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態度要平靜,但堅持原則不讓步。原則就像高壓電,說不能碰就不能碰。但態度要平靜而理智,而不是踐踏孩子的自尊,用情緒傷害孩子。
父母嘴巴不節制,用發泄情緒對待孩子,不堅持原則,則他們在孩子面前是毫無威信可言的,他們只能教育出任性,頑劣的孩子。
16、把挫折,當存摺
一個人能經受多大的苦難,就能成就多大的事業。
孩子的成長,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煩惱,這時父母要鼓勵孩子不怕失敗,給孩子人生的智慧;把挫折,當存摺,化苦難,為寶藏。
一個小姑娘,剛學溜冰,小心翼翼,戰戰兢兢,還是摔得四腳朝天,小女孩傷心地坐在地上,眼淚汪汪地看著周圍的人優美的姿勢。這時,一位大哥哥把她扶起來,親切地說:“小妹妹,溜冰就要不怕摔跤。從現在起,你準備好了,摔50次跤你就學會了。”
於是,小姑娘勇敢地站了起來,1次,2次,3次。。。。。
每多跌一跤,小姑娘知道自己離成功更近了,數到第21次時,小姑娘再也不用往下數了,因為她已經學會了。
不害怕失敗比允許失敗更進了一步,因為孩子已經看清了失敗的本質,現在的失敗就是未來的成功。挫折是人生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教育婷婷的經歷告訴我,一個人能經受多大的苦難,就能成就多大的事業!
17、把成功,作驛站
一心想成功的孩子;成功了膨脹,失敗了壓抑;專心成長的孩子,經得起挫折,充滿了幸福感,是可持續發展的成功!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不快樂?是從古至今父母都希望孩子做人上人,希望孩子出人頭地,如果用成功的標準來衡量,孩子成功了,容易自滿;失敗了,又沒有後勁。看成績,論名次,讓大多數孩子都淪為了人下人。人下人的孩子很壓抑,他們都感到你好我不好,活得太無聊。有些孩子只是成績好,就以為一好百好,成了人上人,目空一切,落得眾叛親離,孤家寡人。有些孩子一會兒人上人,一會兒人下人,這樣的孩子更痛苦,就像玻璃杯,一會零上40度,一會零下40度,搞不好就會爆炸,小小年齡變成了人外人。人上人,人下人,人外人的孩子,都是你恨我,我恨你,恨來恨去恨自己,對自己不滿,對別人不滿,對社會不滿,內心發出的聲音也是我恨你。
賞識教育提出:把成功,作驛站,每次成功,都是成長路上的一個休息點。
成功容易停止,而成長是一刻不停的。孩子的一生,都永遠走在成長的路上。
父母把眼光放在孩子的成長上,孩子的生命狀態就舒展了。
18、玩是學,學是玩
孩子貪玩就是貪學習,會玩的孩子才會學習。
玩和學習其實是一回事,愛玩的孩子就是愛學習的孩子,會玩的孩子就是會學習的孩子。玩成師,苦成匠:玩可培養出大師,苦只能生產匠才。古往今來,真正的大師都是玩出來的。
孩子貪玩就是貪學習,會玩的孩子才會學習。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農村孩子玩泥巴,也是一種學習。對孩子來說,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玩在這個充滿創造力的時代更加重要。父母不能因為孩子貪玩而給孩子任何的指責,這是一種罪過。孩子博覽群書是貪學習,玩電腦也是在貪學習。
為什麼孩子不愛學習呢?因為我們把學習和玩分開了,把學習變成了苦,孩子就害怕了;好些父母還不讓孩子玩,結果,孩子玩也玩不好,學也學不好。壓抑成了強化,禁止反而是一種誘惑。玩,就讓孩子痛痛快快地玩;學,讓孩子安安心心地學。這樣才符合教育的規律。
千萬不要把玩和學習對立起來,應和孩子一起“玩學習”,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19、重過程,輕結果
好多父母芝麻撿了不少,西瓜卻丟了。
一時的學習成績和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態相比,前者是芝麻,後者是西瓜。
父母在功利心態的驅使下,往往過分看重分數這個芝麻,而丟了孩子的生命狀態,“我是好孩子”這個西瓜。
父母經常把“考了多少分?”掛在嘴邊,考得好,“肯德基”,考不好,“皮帶炒肉絲”(懲罰孩子),結果將教育異化了。
我見了女兒,第一句話就是:心情好不好?感覺怎么樣?如果女兒心情不好,說明她的無形生命有“心結”,我會千方百計幫他化解。我始終讓女兒的心裡熱乎乎、甜絲絲的。孩子的心情好,就會快樂而輕鬆地飛,否則只能痛苦而緩慢地爬。
懂得教育規律的父母,應該注重孩子的生命狀態是否舒展。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是科學的,孩子學習得開心,生活得快樂,成績好是必然的。
教育孩子按規律,有好過程不愁沒有好結果。
20、打就好?拔就高
農民種莊稼,只要肯拔,莊稼肯定高?但農民為什麼不拔?
到底能不能打孩子?多少父母在這個問題上感到疑惑。
這好像是問:農民能不能拔莊稼?農民種莊稼只要肯拔,莊稼一定高;那么父母教育孩子,只要肯打,孩子成績一定好。
但是農民為什麼不拔莊稼?因為他們懂得規律,拔高的莊稼是假的高,因為根斷了,沒有生命力。
同樣,打出來的好成績,也是假的好,孩子在恐懼中學習,甚至是恨學習。這樣的學習好,是以犧牲孩子的學習興趣為代價的,沒有後勁。
父母的出發點是“為孩子好”,把打孩子,罵孩子看成是天經地義的,但這是違反教育規律的。
我們做父母的教育孩子真應該像農民種莊稼的態度:要按規律!
21、先接納,後升華
一個人越恨自己的缺陷,這個缺陷對你的傷害就越大。
父母往往不能容忍孩子的缺點,其實孩子的每天都在成長,現在的缺點很可能就是未來最大的優點。
對待孩子的缺點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接納,後升華接納是前提,孩子學說話時,口齒無論多么不清楚,學走路時,無論多么歪歪倒倒,父母都是無條件地全接納。
孩子考試就像當初學走路,同次考咂了,就像跌了一跤,鼓勵他、扶起他,他最後一定會走得好的。
但面對孩子的學習,父母的態度出了大問題。
要反過來學習,對待孩子學走路的那種態度,越是孩子跌跤的時候,父母越要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和寬容。
但只接納不升華,就變成了縱容孩子。接納是尊重了孩子的天怕,保持了自然,這還不夠,還要主動升華,引導孩子找出問題的結症,走向成功。
22、融進去,誘出來
走進孩子心靈,走出教育誤區。
很久以前有個王子,得了一種怪病:總覺得自己變成了大公雞,整天躲在桌子下面學公雞“喔喔”地叫,沒有一個醫生能治好他的病。最後國王懸賞:無論是誰,只要能治好王子的病,重重有賞。一個流浪漢揭了榜,他向國王保證:“治不好,你就殺了我的頭!”流浪漢一看王子,兩眼就放光了:“哇!你是大公雞!我也是!”,說著他就下鑽到桌子下面,王子“喔喔”地叫,他也跟著“喔喔”地叫,王子跳,他也跟著跳,扮了幾天大公雞後,流浪漢和王子融進去了,兩人成了好朋友。有一天,流浪漢突然從桌子底下鑽出來:“我不做大公雞了,我要做人咯!”王子也鑽了出來:“我不做大公雞了,我要做人咯!”就這樣王子的病治好了。
父母教育孩子也要先融進去、和孩子心靈相通了,好孩子就會被你誘出來。
走進孩子的心靈,走出教育誤區。
23、解心結,出心牢
父母教育孩子最大的敗筆是:遠離生命,不談人生。
現在的孩子高智商,高自尊、高敏感、高脆弱,心情一好,一好百好;心情一壞,一了百了。父母再用“打是親,罵是愛”的方式根本行不通,那是一種不尊重生命的教育方式。
父母教育孩子最大的敗筆是:遠離生命,不談人生。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每天都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沒人幫他們及時化解,慢慢就成了心結。心結有點兒像便密,大便憋在肚子裡,幾天不排出去就已經吃不消了,更何況是經年累月的心結,越來越多的心結不能及時化解,長期鬱結,“硬化”成“心牢”孩子仿佛在自己的心中築了一個牢房,孩子的心靈在地獄中煎熬,走不出來。
越是聰明的孩子,越容易受傷害,越容易形成心結,甚至走向心牢。我研究發現,90%以上成績不好的孩子絕對不是智力問題,而是心情問題、心結問題、心牢問題。
孩子的成長不可能沒有煩惱,父母的責任就是不斷的化解孩子的心結,讓孩子快樂輕鬆地成長。
24、撫創傷,療心病
很多孩子看起來刁蠻任性,其實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壞孩子”,而是他們受到太多的傷害和委屈
賞識教育“好孩子快樂營”里有一個叫林必成的10歲孩子,大家都說他:“林必成林必成,出口必傷人”,她說的每一句都像刀子,說得你心口疼。老師、父母都拿她沒辦法。
我問她:“必成,在這裡心情好不好?”
“不好!”
我又問:“孩子想不想和周伯伯談心?”
“不想!你講話老土”
我不慌不忙:“孩子,你身邊有沒有好人?”
她頭一扭:“忘記了!”
“孩子,你想不想知道,為什麼你身邊沒有一個好人,都是壞人?”這時她好奇地盯著我。
我告訴她:“因為你內心深處感到自己不是好孩子!你心口疼,傷害人,攻擊人,搞平衡,對不對?”孩子呆了:“其實你是最善良的孩子,伯伯知道你受了太多的委屈。”孩子一聽到“委屈”兩個字,眼淚就出來了。緊接著我又問:“想不想和周伯伯談心?”“想!”“想不想跟周伯伯交朋友?“想”...... 後來林必成成了“好孩子快樂營”里最優秀的孩子。
很多孩子看起來刁蠻任性,其實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壞孩子”,而是他們受到太多的傷害和委屈。他們是披著狼皮的羊,只要把狼皮扒掉,可愛的小綿羊就出來了。25、高目標化為低要求
目標定得太高,孩子容易放棄;目標要剛剛好,讓孩子跳一跳,夠得著。
婷婷小時候打算盤從1加到100,是全班最慢的。回來對我說:“爸爸,我不想打算盤了。”我於是對婷婷的高目標化為低要求:將要實現的高目標分解為多項低要求的多個小項目。我把從1加到100的每10位的答案寫在牆上,婷婷每打對10位,全家人都為她鼓掌歡呼,10層全搭完,自信心找到了。婷婷打完10次,全家人了圍著她歡呼10次,自卑,恐懼一掃而空。本來害怕打算盤的婷婷,第二天就對我說,爸爸我就喜歡在你面前打算盤。因為我對婷婷的要求降低了,每次都是從成功走向成功,她在我這裡找到了安全感。不到1個月,婷婷打算盤全班第1名。
現在很多孩子沒有自信、成績不好的根本原因是父母“高標準,高要求”的結果。
目標定得太高,要求太嚴,容易破壞孩子學習的興趣,孩子容易放棄;目標要剛剛好,讓孩子跳一跳夠得著,把一個大目標分成幾個小項目,讓孩子從成功走向成功!
26、夠朋友,孩子王
孩子本來是父母最天然的朋友,但一些父母卻把孩子變成自己最親密的敵人 。
有位父親整天和自己的兒子鬧鬧轟轟,父子沒上沒下,沒大沒小。外人看了說:孩子這樣教,將來肯定沒出息。十幾年過去了,誰知道這個孩子輕鬆考上了清華。別的父母一看傻眼了,都想知道他教育兒子的秘決到底是什麼?
這位父親說:“還不是講的好,講了你們也做不到。”他越是不說,那些父母越想知道:“你就說說吧,兒子這一代做不到,用在孫子身上總可以吧?”
這位父親被逼無賴,說:“我教育兒子的秘決其實很簡單,就4個字。在我兒子4歲生日時,我正式和他結拜兄弟。”
我教育婷婷也是3個字“夠朋友”。做父親的要是都能和孩子結拜兄弟,做母親的能和孩子拜姐妹,父母和孩子就可以成為真正的朋友了。
孩子本來是父母最天然的朋友,和孩子不夠朋友的父母卻把孩子變成了自己最親密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