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證解釋
亦作"擥轡"。
1、挽住馬韁。
三國 魏 曹植 《贈白馬王彪》詩:“欲還絕無蹊,攬轡止踟躕。”
晉 劉琨 《扶風歌》:“攬轡命徒侶,吟嘯絕巖中。”
唐 張文琮 《蜀道難》詩:“攬轡獨長息,方知斯路難。”
宋 王安石 《自州追送朱氏女弟至皖口》詩:“攬轡上層岡,下臨百仞濠。”
明 趙振元《為袁氏祭袁石寓(袁可立子)憲副》:“慷慨叱車,銜一人之成命。拮据攬轡,締兩師之新歡。”
2、為諫止君王履險的典故。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文帝從霸陵上﹐欲西馳下峻阪﹐袁盎騎﹐並車擥轡﹐上曰:'將軍怯邪?'盎曰:'臣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立不倚衡﹐聖主不乘危而僥倖。今陛下騁六騑﹐馳下峻山﹐如有馬驚車敗﹐陛下縱自輕﹐柰高廟﹑太后何?'上乃止。"按﹐《漢書·袁盎傳》作"?轡"。漢荀悅《漢紀·文帝紀上》作"攬轡"。
4.見"攬轡澄清"。
【攬轡】參見人事部·志趣“登車壯志”。
唐高適《和賀蘭判官望北海作》:“攬轡隼將擊,忘機鷗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