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20世紀最富原創性的思想家之一、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成員——瓦爾特·本雅明是20世紀西方知識分子中充分注意到攝影的極少數人中的一個。他的《攝影小史》(1931)與《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1936年)堪稱攝影、文化理論的經典著作,也是當今方興未艾的文化研究領域的必讀之作。與他的法蘭克福學派同仁阿多諾、霍克海姆對大眾文化以及文化工業所持的堅決批判立場不同,本雅明的思想中對於技術對藝術領域的介入以及由此帶來的後果充滿了悖論。他對藝術複製和文化工業的一些辯護性觀點和看法也使得他得以特立獨行於法蘭克福。在《攝影小史》和《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本雅明著重分析了攝影的出現對現代文明的重大影響,尤其是對藝術活動的革命性顛覆。他認為以攝影(包括電影)為代表的機械複製手段已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藝術的認知方式,並預言機械複製的手段將最終消解古典藝術的崇高地位,藝術的權利將從“專業人士”手中解放出來,成為普通公眾的一般權利。本雅明在這兩本著作中提出的有關“震驚體驗”、“韻味的消散”、“複製/創造”等概念和觀點對現代攝影理論和文化理論影響深遠。
江蘇人民出版社此次將本雅明的這兩本經典著作重新集結出版,並配以精心挑選的插圖近百幅,譯者王才勇先生的譯本更是從德文原著而來,本書的精彩與經典無可懷疑。
作者介紹
本雅明(1892—1940),猶太人。他是20世紀罕見的天才,真正的天才,是“歐洲最後一位知識分子”。本雅明的一生是一部顛沛流離的戲劇,他的卡夫卡式的細膩、敏感、脆弱不是讓他安靜地躲在一個固定的夜晚,而是驅使他流落整個歐洲去體驗震驚;本雅明的孤獨是喧譁和運動背景下的孤獨,這種孤獨令人絕望,又催發希望,本雅明的寫作就永遠徘徊在絕望與希望之間,大眾和神學之間,這種寫作因此就獲得了某種曖昧的倫理學態度。曖昧正是本雅明的特性之一,他的身份,他的職業,他的主題,他的著述,他的信仰,他的空間,他的隻言片語,都是不確定的,都是難以分類的。真正確定的,只有一點,那就是他的博學、才華和敏銳的辯證融會,正是這種融會,留給了20世紀一個巨大背影和一個思考空間。1940年,本雅明在西班牙邊境小鎮自殺,這個小鎮也是三年前,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在經歷了西班牙內戰後,歷盡艱險,從此處脫身去法國的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