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三類境
佛教術語。識所變現的性境、獨影境、帶質境三類的總稱,是唐玄奘針對當時印度唯識學說有關“見分”、“相分”是同種還是別種所作的一個總結。印度唯識論者主張識有...
-
攝大乘論
攝大乘論 (Mahāyāna-samgraha-śāstra) 是佛教大乘瑜伽行派的基本論書,簡稱《攝論》,印度無著撰。梵文原本已佚。中國先後有三種漢譯...
著作概論 簡要內容 主要觀點 歷史影響 各種註疏 -
阿賴耶識
。 二、攝論宗,以無著菩薩之《攝大乘論》為主要根據,乃由真諦法師所譯...攝宗。 三、法相唯識宗,以玄奘大師《成唯識論》為主要根據,主張依阿賴耶...:“云何識蘊?謂於所緣,了別為性;亦名心,能採集故;亦名意,意所攝故;若最勝...
由來和涵義 佛法的根本識 佛門古今焦點 闡述阿賴耶識 玄奘大師闡述 -
法相宗
。相分為內境,見分心仗以起,攝境從心,並簡別有濫於外境,所以只觀唯識,為...》、《攝大乘論》、《雜集論》、《辨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頌...分別與空性兩面:依分別的自性說為“依他起性”(相對真實);依分別的境說為...
基本信息 經典 史略 判教 理論 -
四重出體
。又稱四出體。即攝相歸性體、攝境從識體、攝假隨實體、性用別論體。此說原為...相,然不離如。’(2)攝境從識體︰又稱攝境從心體、攝余歸識體,指攝一切所緣之境而歸於識體,則一切法可說皆是唯識。依此,則識之外更無別法。如華嚴...
佛教名詞 略釋如下 -
識陰
,指能依之心(八識)。“所因”,所依,即依之境。換言之,即能所之執,即執八...現之“第一”境,此為由能令身根開全,而“立”有“所得”之識“心,成”立...”,觀。觀識心為自體;久久觀成,即見識體無邊,因此接著便覺一切眾生皆是...
概述 詳述 -
相宗
仗以起,攝境從心,並簡別有濫於外境,所以只觀唯識,為第二步。(c)攝末歸本識。攝見相二分之末,歸結到自心體分之本。因見相分皆識體所起,識體即為其...真實);依分別的境說為“遍計所執性”(妄想);又依空性說為“圓成實性...
相宗評論 概述 創始人 理論基礎 本宗教義 -
唯識學
;在種識現起一切的思想下,確立了唯識無境的原理;在“一切法相品”和“無自性相...與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無著的主要論典有:《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阿毗達磨集論》等。其中,《顯揚聖教論》可以說是《瑜伽師地論》的大綱;《攝...
介紹 原始佛教唯識思想探源 部派佛教唯識思想探源 大乘佛教唯識學的確立、發展與演變 -
第八識
攝持萬法種子,也能生起、承載萬法。在“因能變”時,種子生起第八識;在“果能變”前七識相繼生起,八識識體各各生起相、見二分。而第八識的見分,它是識體“能認識”的功能,它所認識的物件就是相分。第八識所緣的相分,這是“根身...
簡介 分述 二次頌詮釋 三末頌詮釋 頌文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