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擁毳對芳叢,由來趣不同。
發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
艷冶隨朝露,馨香逐晚風。
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
詞語注釋
毳:鳥獸的細毛,指上有輕柔細毛的僧袍。據《因話錄》:“有朝士詣友生,見衲衣道人在坐。他日曰:‘公好毳褐之夫,吾但覺其臭爾。’友生曰:‘毳褐之臭,豈甚銅乳之臭?吾視毳褐,愈於朱紫遠矣。’”所以,這裡的“擁毳”也是對僧人品格的一種暗示。
作品譯文
穿著毛織的僧衣,面對芳香四溢的花叢,這中間的情趣從來就和世俗不同。
頭髮到今天已經斑白,花兒還是像去年一樣紅。
然而,花朵的妖艷和早晨的露水一樣,轉瞬即逝;花香的濃郁追逐著晚風,四處飄散。
何必非要等到枝零葉落,然後才知道空的道理呢?
作品鑑賞
禪宗語錄《五燈會元》記載,文益禪師與南唐中主李璟一齊觀賞牡丹花,李璟請文益禪師作詩,文益禪師寫下這首五言律詩。李璟讀完這首詩,頓悟了空的意義。
“擁毳對芳叢,由來趣不同。”穿著毛織的僧衣,面對芳香四溢的花叢,這中間的情趣從來就和世俗不同。首聯指出僧人與世俗之人觀賞花的情趣是完全不同的。
“發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頭髮到今天已經斑白, 花兒還是像去年一樣紅。第二聯以白髮對比紅花。
“艷冶隨朝露,馨香逐晚風。”然而,花朵的妖艷和早晨的露水一樣,轉瞬即逝;花香的濃郁追逐著晚風,四處飄散。俗家之人觀賞牡丹,欣賞它奼紫嫣紅的色彩和沁人心脾的幽香,而出家人體會到了緣起性空的宇宙真相。眼前之人,雖然還是滿頭青絲,青春爛漫,出家人卻已經看到他白髮蒼蒼,年華逝去;眼前之花,奼紫嫣紅,芬芳嬌艷,出家人卻已經看到它轉瞬即逝,隨風飄零。
“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何必非要等到枝零葉落,然後才知道空的道理呢。尾聯直接點明詩的主旨。
空是佛教的概念。從所否定的對象來說,空可分“我空”、“法空”兩種。“我空”,即認為一切有情都是由各個組成元素聚合而成,不斷流轉生滅,因此不存在常一主宰的主體——“我”,這是小乘佛教的觀點;法空,則認為一切事物都依賴於一定的因緣或條件才能存在,本身沒有任何質的規定性,但法空並非虛無,它是一種不可描述的實在,稱為“妙有”,這主要是大乘中觀派闡明的觀點。
作者簡介
文益(885-958),唐末五代僧人,禪宗五家七派之法眼宗的開山祖師。俗姓魯,浙江餘杭人,七歲出家,二十歲受戒。文益晚年深受南唐烈祖李昪的敬重,先後在金陵報恩禪院、清涼寺弘揚佛法,世稱清涼文益。公元958年(後周世宗顯德五年),文益圓寂,享年七十四歲,葬在金陵江寧縣無相塔,諡號大法眼禪師。著有詩偈十三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