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蝶舞

撲蝶舞以一對戀愛男女為劇情元素,男女主人公衝破封建社會的層層阻力而最終結合,表達的是一種抗爭精神。撲蝶舞將舞蹈、戲曲、走步和表演等項目完美地揉合在一起,形成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撲蝶舞以一對戀愛男女為劇情元素,男女主人公衝破封建社會的層層阻力而最終結合,表達的是一種抗爭精神。撲蝶舞將舞蹈、戲曲、走步和表演等項目完美地揉合在一起,形成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撲蝶舞最早由湖北的蝶舞引進而來,每年出現在規模盛大的春節、元宵節及重大的民間活動中。撲蝶舞作為一種民間舞蹈藝術形式,在全國只有沈丘縣槐店鎮遺存,是一種稀缺的原生態舞蹈,多次獲得國家和地方文藝大獎。 
起源於動人的愛情故事
撲蝶舞又稱“放蝶”,長期流傳於豫東廣大地區,其複雜的表演方式和曲折的愛情故事令人喜愛,在豫東地區聞名遐邇。
關於撲蝶舞的起源蘊藏著曲折動人的愛情故事。據表演撲蝶舞的老藝人李可發、李可敬和現任撲蝶舞的第四代傳人李家林等傳承人講述,在清朝嘉慶年間,沈丘縣槐店有一個富家子弟名叫王芯(1818——1889年)。他自幼聰穎好學,飽讀詩書,但卻非常厭惡官場的人心險惡和爾虞我詐,悖逆父訓而不求仕進。王芯終日醉心於琴棋書畫之間修身養性,雖屢經其父酷責,王芯卻依然我行我素。王芯經常遠遊,以藝會友,切磋技藝。一日,他行至湖北漢口東一尼姑庵遇一尼姑舞“放蝶”來招徠香客。該尼姑年方十八,雖青衣素麵,但體貌嬌美。王芯頓時為該女尼的容貌和絕技所傾倒,遂留在庵內,求尼姑授“放蝶”絕技。日久生情,二人情投意合,通過二人的努力,女尼終於衝破各種阻力跳出了佛門,隨王芯回到槐店家中結為伉儷,兩人常以“放蝶”為樂。
王芯博學通藝,在舞“放蝶”的過程中,他發現“蝶舞”雖動作情節簡單,如加以改進賦予它思想內涵,卻有廣泛表現空間。於是,王芯便以自己與尼姑的愛情為原型,把男女青年衝破禮教、嚮往自由的故事情節加入舞蹈中,並更名為撲蝶舞,形成了一個有人物、有故事情節、有圓滿結局的故事舞蹈。撲蝶舞的動人之處主要描述的是一對男女青年的非常愛情情節:一個富家子弟愛上一個不該愛、不能愛的女子——尼姑!一個青年女子出家為尼,本來堅守著六根清淨,斷絕塵緣佛家理念,卻又邂逅情緣而墜入愛河,顯得有些叛逆佛門。他們的愛情為社會禮教、倫理世俗所不容,被視為大逆不道、不貞潔的浪夫淫婦,當時的社會環境使人們對其極盡鞭撻,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但他們懷著對愛情的美好嚮往不畏不懼,勇敢地衝破封建枷鎖,相親相愛,而最終結為伉儷。撲蝶舞的創始人王芯形象地把女主人翁喻為蝶,男主人翁喻為放蝶者和撲蝶者。蝶在花叢中或靜立花蕊,或翩翩起舞,或誤入蜘蛛網,奮力掙脫,破網展翅飛翔,飛向憧憬的王國。蝶與人若即若離,時而撲入人懷,時而離人遠去,離時無影無蹤若隱若現。當人在絕望中,它又突然翩翩而至,引人撲捉。撲蝶者在綠葉紅花中追跑、騰跳、撲閃、跳躍,時而躡手躡腳小心翼翼地雙手捧蝶,時而狂奔猛跑,乃至撲獲後則倍加愛護地撫蝶、看蝶、親蝶,繼而心花怒放、興高采烈忘乎所以地擁蝶狂吻。整場舞蹈動作熱烈奔放,剛柔兼備,動靜相濟,活而不流,樂而不淫,質樸自然無矯揉造作之態。撲蝶者熱烈適度,風韻美麗而不妖,自然逼真,潑辣執著,雅趣橫生而不媚,高尚純潔,幽默詼諧。放蝶者天真爛漫,活波可愛,活得發瘋發狂,無拘無束,勇敢執著,情憨意痴,至真至純,把人與自然混為一體,達到了抒發情感的入化境界,蝶舞的形式表達出一場曠古空前的動人情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