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寧太平鼓在整個冀東地區民間舞蹈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因鼓的形狀像葵扇,故又稱“扇鼓”,流傳在撫寧縣的太平鼓因冠以地名而得名。撫寧太平鼓起源於漢代,成熟於唐宋,興盛於明清,清代中葉已廣為流傳,且為婦女所舞。《永平府志》曾記載清道光十四年元宵節盛況:“元宵花鼓響咚咚,士女歡騰慶年豐,點綴太平春寶貴,滿城大樹月燈紅”。
撫寧太平鼓分為舞蹈表演和太平鼓演奏兩大部分,用於年節喜慶等場合,在炕頭、屋內、庭院、廣場、舞台均可表演。撫寧太平鼓是邊舞邊擊鼓的鼓舞,主要表現了廣大人民民眾同享太平、慶賀豐收的喜悅心情。其舞蹈形式可分為獨舞、對舞、輪舞、群舞等多種;隊形變化有夾寨子、串門子、龍擺尾、四季平安、四面斗、八面風等二十餘種;舞步有踏步、虛步、碎步、進退步、橫挪步、別腿步、交叉步、十字步等三十餘種,並利用逗趣、偷看等表演動作使得舞蹈更加活潑、詼諧、樸實。撫寧太平鼓沒有其他伴奏樂器和唱腔、唱詞,為女性所專用。
太平鼓是撫寧太平鼓舞中的唯一道具,同時它又是唯一的伴奏樂器,由於鼓的形制大小不一、演奏方法和演奏部位不同,既可演出單一的音高和音色,又可演奏出混聲的音高和音色。根據演奏部部位的不同,可分為鼓心、鼓邊、鼓環等八種。演奏方法有獨奏、重奏、對奏等20餘種,鼓點有太平點、彈棉花、嗑瓜子、翻鍋蓋等四十餘個。兩人以上的演奏又可奏出多種交替的節奏,技藝高超的藝人,還可以演奏出各種複雜的復節奏。
撫寧太平鼓是河北省冀東地區的優秀民間藝術,是古老舞蹈藝術的遺存。其豐富的內容和古老的歷史,在全國其它同類鼓舞中實屬罕見,將對豐富和完善我國舞蹈史,弘揚整個冀東民間舞蹈產生積極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