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著良心過河

這是一本“異論”,一本專談政治問題的時事雜文集。全書文章以批判官僚腐敗、督促真心改革、體恤民情冷暖為主線,試圖說明,在當前國情下,為官者的良心很多時候其實比法制更重要。本書從歷史談到現實,以一個個活生生的事例告誡人們:做人與做官,都要時刻摸摸良心。古往今來,許多官員只要神經系統出點問題(譬如過度敏感、過度麻木),往往會給黎民百姓帶來巨大麻煩,甚至導致百姓家破人亡……這是一本“異論”,一本專談政治問題的時事雜文集。全書文章以批判官僚腐敗、督促真心改革、體恤民情冷暖為主線,試圖說明,在當前國情下,為官者的良心很多時候其實比法制更重要。本書從歷史談到現實,以一個個活生生的事例告誡人們:做人與做官,都要時刻摸摸良心。古往今來,許多官員只要神經系統出點問題(譬如過度敏感、過度麻木),往往會給黎民百姓帶來巨大麻煩,甚至導致百姓家破人亡……

作者簡介

椿樺:生於安徽,現居廣州。知名時事評論員,雜文家,資深新聞記者。著有暢銷文集《輿論尖刀》、《異論中國》,主編《中國年度時評》。另創作有數十萬字的小說與詩歌作品。作者筆觸深入社會多個領域,對中國轉型期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細緻觀察與記錄。作品以視角獨特、文風活潑見長,其評論文本,一度成為國內多家高校師生研究時評的重要參考。現為《信息時報》主任編輯。

媒體評論

托克維爾說過,異議是最高的愛國形式……椿樺先生是最堅定與溫柔的異論者,也是公民精神的堅守者,他的“異論”是值得一讀的。——《廣州日報》
讀椿樺文章,是一種享受。享受思維之樂趣。時評人最苦惱莫過於見慣不怪,面對新聞事件無從入手,椿樺總能從司空見慣的事件中找到異乎常人思維的角度,思人之未思,讓讀者頓悟:原來如此!——《羊城晚報》
找到命門,才有可能迫使官員改善他們的言行和公共政策,這需要智慧。椿樺在這方面的洞察力相當老辣,出手也夠“狠毒”,如果有當面對質的機會,我相信許多官員是招架不了幾回合的。——《新快報》
其文筆固然值得稱道,而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椿樺文中折射出的觀念的光芒。——《南方都市報》

目錄

自序與官員們談談“心”
卷一|聊反腐
借力蒼蠅打老虎
貪官的眼淚在飛
誰更靠不住
餘熱中的餘威
學習喝咖啡啥榜樣
服刑不是度假
當科研淪為“錢研”
不守信用的後果
高調退賄有多“高”
“借”東西後還啥
入獄當作家
腐敗“遺傳”
買官何罪
到底誰玩誰
“人民滿意”的貪官
貪污是重罪嗎
公車浪費別越反越浪費
學歷崇拜與腐敗
整風標準不是國小守則
“領導先住”合法了嗎
卷二|談法治
N正N副
官員要以坐國產車為榮
“痛批”有多痛
被“甚至”了一下
低水平誹謗
一片空白
多功能安全套
救官紅包為什麼這樣紅
誰有精神病
莫輸給香港老太
單純就是力量
約談的藝術
馬上就能辦嗎
考核師德者有德乎
那些名叫“個別”的人
療養出來的“病”
多少政府樓該被強拆
“天價路費”算成就否
迴避與肅靜
科長日記VS國小作文
神奇採購
“打假”不是過嘴癮
閃電復出,榜樣力量
原來打黑如此簡單
“保護性”阻撓
論兩個粗字
尊重外國國情
收費站公開抗法記
千萬臨時工在增長
卷三|講民主
公民精神在飛
工程院不是工程隊
100%“被滿意”
太懂“議政”
如有巧合,純屬雷同
如此官二代咋領導社會
幹部豈能少年化
該向人民檢討
老實人≠老實官
不稱職別全怪劉委員
請您“要求”領導
他們都對得起補貼嗎
讓代表當網民更靠譜
敬畏人民,信仰才不錯亂
卷四|說世態
被糟蹋的好詞
識時務者坑俊傑
權貴培訓班
給健康人治“病”
言行不一
專家愛說難難難
與學生娃為敵
求你來罰我
我是“臭不要臉”
學“質疑領導”作甚
大學追星,慘了冠軍
煮青蛙的專家
是作秀還是作弄
腦中一潭死水
遞套與亮刀
拿什麼拯救淡薄的人情
卷五|話民生
二等工該拿一等工資
越窮越想花錢
看“痛苦”別看“指數”
被迫啃下爛皮鞋
民眾利益有“小事”
牛奶消費者受苦了
很香的臭味
高工資“被拉低”
漫長的最後一公里
天文利潤給誰花
被亂收費搞亂的生活
“一毛處方”治大病
人體化學實驗
死亡指標
不休假制度
鞠躬盡瘁的人民
人人都該長命百歲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與官員們談談“心”

歷史上,以好色兼殘暴而著稱的領導幹部很多,但人們印象最深的,大概非商紂王莫屬。此君荒淫無度,甚至為了自己的荒淫,不惜動用龐大的財政經費,修建史上最奢華的行樂之所——鹿台。如此這般,廣大“乾群”自然看不下去,而紂王對此則早有預料,事先為持異見者準備了酷刑。
《史記·殷本紀》說到,“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於是紂王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炮格之法便是傳說中的“炮烙”,操作方法是:用炭火燒熱銅柱,令受刑人爬柱,受刑人忍受不了灼燙便會掉入炭火……如此,自然沒人敢對紂王所作所為說三道四了。但是,也有不怕死的。此人名叫比干,他說,“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強勸紂王收斂。紂王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於是命人剖開比干身體,挖出其心臟來觀賞、把玩。
但凡荷爾蒙旺盛者,在生理上對男女之事會特別敏感;對紂王而言,他的過度敏感則來自心理。他深知拿公款過度縱慾且不理政事,有失公理,見不得人。但在生理上,他又欲罷不能,最終他選擇了掩耳盜鈴的方法來逃避——封民之口,使耳根清淨。但是,比干的挺身而出,表明民意是封堵不住的。
時間過去了五百餘年,來到春秋後期的齊國。
據《晏子春秋》載,這年冬天,連下了三天雨雪。齊景公身披狐白之裘,舒舒服服地端坐於朝堂側階。此時,晏子入見。景公對他說:“怪哉!雨雪三日而不寒”。晏子反問:“真的不寒嗎?”晏子接著說:“臣聽說古代賢君,自己雖吃飽了卻知有百姓在挨餓,自己溫暖了卻知有百姓在受凍,自己安逸了卻不忘百姓的勞苦。可現在,君王卻不知道這些。”景公聽後很慚愧,於是命人發衣發糧給那些挨餓受凍的百姓。同時還規定,只要是在路上遇見的窮苦人,不必問他籍貫和姓名,一律無差別地發放衣物。
天寒地凍,齊景公不覺得冷,緣於他的麻木。麻木是與敏感相反的一個概念,在生理上,指身體某個部位發麻或失去知覺;在精神上,則指對外界事物反應不靈敏,易引發“麻木不仁”現象。一個“麻木”的領導人,身著狐皮大衣、居於溫室,而不思考缺衣少食的民眾如何過冬,自己當然感受不到寒冷。所幸,齊景公不是商紂王,他只是麻木了些,沒有“敏感過度”的毛病,且知錯就改。這不失為歷史的一個進步。
又過了兩千餘年,時間來到1942年。
這一年,河南發生了嚴重旱災,全省夏秋兩季糧食幾近絕收。大旱之後,又來蝗災,由此引發了世所罕見的大饑荒。中原大地,草根樹皮被吃光,赤地千里,餓殍在道,犬獸食之。到後來,人吃人的現象,也是屢見不鮮。根據美國《時代周刊》駐華記者白修德的採訪見聞,有位母親將其兩歲孩子煮吃了,有位父親則先後勒死了自己的兩個孩子,以他們的肉來充飢……據史料記載,是次大饑荒,共餓死大約三百萬人。
災情一開始就上報到了重慶的國民政府。但是政府不但無動於衷,而且下令對災區的稅賦與糧食徵收照常進行。蔣委員長甚至責罵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虛報災情。沒有媒體公開報導這場大饑荒,觸目驚心的天災人禍就在無人關注的封閉言論環境中上演著。直到半年之後的1943年2月1日,《大公報》頂住壓力,發表了該報戰地記者張高峰采寫的新聞通訊《豫災實錄》,真相才大白於天下。次日,《大公報》又發表了總編王芸生親筆撰寫的社論《看重慶,念中原》,批評官員身在溫暖的重慶官府,不理會饑寒交迫的河南災民。坐在寬敞明亮的辦公室,品嘗著咖啡的蔣委員長看到了《大公報》的兩篇文章,勃然大怒,悍然下令罰該報停刊三天。但是隨後,國民黨主辦的中央通訊社記者所寫的內參密件卻提到,河南的情況其實比《大公報》所說的還要壞。
時隔一個多月,美國《時代周刊》也發表了該刊記者白修德采寫的關於河南大饑荒的報導,舉世為之震驚。那一期報導除了文字,還配發了照片。其中有兩張照片並排放在一起:一張照片上,是一個面容悲悽的婦女坐在地上,無助地看著被餓得奄奄一息的孩子;另一張照片上,是蔣介石身著筆挺的軍裝坐在辦公室看一本書,書名:《中國之命運》,著者:蔣中正……當時,正在美國訪問的宋美齡看到了這篇報導,甚為惱怒。她馬上打電話給《時代周刊》的老闆,要求開除“造謠生事”的白修德,遭到後者拒絕。
在河南大饑荒這個問題上,蔣介石同時犯了“過度敏感”與“過度麻木”兩個毛病——對新聞言論過度敏感;對災民的死活過度麻木。無數上報的材料可證明,蔣介石對災情了如指掌……可以說,三百萬亡命的災民中,有相當一部分正是死於領導人的這兩個毛病。
又過了二十餘年。中國進入了長達十年的非常敏感和非常麻木的時期。
這個時期,除了嬰幼兒與神經病患者之外,幾乎所有國人的嘴巴和耳朵,都變得異常敏感。那時候,有一個叫作“上綱上線”的東西,在人們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中,飄忽不定,無所不在。在其影響下,人們不敢說話了。要是想說話,會先將要說的話在大腦中醞釀、修改一番,然後才讓它從嘴巴里出來;聽話的人,則仿佛治學嚴謹的語言學家,將聽到的話代入“綱”和“線”的公式,仔細推敲那話語是否“病句”,以便決定是否告發說話的人,從而謀取獎賞。這種富有我們特色的敏感傳統,至今還或多或少地留存於部分人的思維與行動之中。
過度敏感,催生了過度麻木。十年之中,親人和朋友相互出賣,成了家常便飯。親情、友情、愛情、工作、生活,基本上都得為政治讓路。北京一名律師通過《新京報》懺悔說,當年他做紅衛兵時,曾舉報自己的母親在家中發表“反革命”言論,結果導致母親被槍決。同他一起舉報母親的,還有自己的父親。
又過了數十年。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