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經歷
竺曇摩羅剎,又名法滬,他的祖先是月支人,本姓支氏,世代居住在敦煌部。8歲時出家,事外國僧人竺高座為師。法護每天能誦經萬餘言,過目一遍就能背誦。他天性具有純沽的美德,操行精苦,篤志好學,萬里導師,所以他博覽六經,精通七籍(指佛家淨土宗的七種經典)。對於世人的毀譽,從不放在心上。當時,在西晉武帝(公元265年一290年在位)時,京城雖然已有佛教流傳,但是佛家的經書還很少傳入晉地。法護慨然發憤,立志要弘揚佛教,於是他隨著師父來到西域,遊歷了眾多國家,外國各種不同的語言、文字36種,他一一學遍,還研究了文字的讀音和字型,無不精通。然後他帶著大量的梵文經書,又回到晉地。自敦煌至長安,沿路傳譯,譯為漢文。共有《賢劫》《正法華》、《光贊》等165部。法護孜孜不倦,以弘揚佛法為己任,他終身從事佛經的翻譯,從不因勞苦而停止。佛經所以能夠在中國廣泛流傳,都是法護的功勞。晚年
法護於晉武帝末年,隱居在深山,山中有一條清澈的溪流,法護常在這裡取水,後來一個進山打柴的人在溪水旁邊大小便,溪流立即就乾枯了。法護在溪水邊上徘徊著感嘆道:"此人無德,竟使流泉斷流,如果一直乾枯下去,我沒有水用,只好搬走了。"話音剛落,溪水又歡快地流淌起來。法護就是如此幽誠所感。所以高僧交遁在為法護做像贊時說:護公澄寂,道德淵美。
徽吟窮谷,枯泉漱水。
貌矣護公,天挺弘懿。
濯足流沙,領拔玄敬。
後人懷念
後來法護在長安青門外修立寺院,精勤行道,於是德化遐布,名聞四方邊遠之地,有幾千僧徒來依附法護。待到晉惠帝西奔,關中大亂,百姓逃難,法護與弟子們避亂東下,走到澠池,因患病而卒,終年78歲。後來孫綽在《道賢論》中,將天竺國的七個高僧比擬於竹林七賢,將法護比作山巨源,高度讚揚法護的風範、道德。由此可見,後人是非常推崇法護的。當時有位在家修行的聶承運,明解而有才華,篤志奉法。法護翻譯的佛經,多由聶承運參正文句。《超日明經》剛剛譯出來時,語言不夠簡潔,聶承運作了刪正,就是現今流行的二卷本。聶承運詳細刪定經書的情況,大體都是這樣。聶承運有個兒子叫聶道真,也擅長梵學。 另外還有竺法首、陳士倫、孫伯虎、虞世雅等人,他們都幫助法護校訂經書。安公說:"護公所翻譯的經書,若能審得此公的手目,綱領必正。凡是他所翻譯的經書,雖不是辯妙婉顯,但卻宏達欣暢,質樸而近於本色。"因法護世居敦煌郡,傳布教化遍及四方,當時的人們都稱他是敦煌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