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粽粑

搶粽粑

搶粽粑來源於仫佬族的依飯節,是仫佬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之一,起源於明朝,流行於東門鎮、四把鎮一帶。每年在仫佬族特有的依飯節日或冬至日舉行,慶豐收,祭祖先、敬神靈,預祝來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人丁平安,民族一年比一年更繁榮。

歷史起源

搶粽粑來源於仫佬族的依飯節,是仫佬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之一,起源於明朝,流行於東門鎮、四把鎮一帶。每年在仫佬族特有的依飯節日或冬至日舉行,慶豐收,祭祖先、敬神靈,預祝來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人丁平安,民族一年比一年更繁榮。仫佬族人民藉此表達慶祝豐收的喜悅之情和祈盼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仫佬族民族傳統運動:搶粽粑仫佬族民族傳統運動:搶粽粑
經發展和不斷完善,現已成為我國16萬仫佬族同胞接待貴賓和競技強身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

場地器材

搶棕粑的場地是在一個平坦的地上,通常在比賽場地上以6米為半徑畫出個圓圈,中央擺一張約0.7×0.7米的竹方桌,桌上置一個高約0.8米、口徑0.5米,外有竹編護殼的大水缸,缸內盛"三角粽"(用竹葉包、底部呈三角的立椎形糯米粽,寓三人為眾,民族團結之意),並用開水淹滿。沿大圓圈邊線等距離地放置"樂登橋"(用長2米、直經約0.15米的竹桿一根,兩端各用1個竹筐為"橋墩",釘牢成為一座"獨木橋")一座,直經0. 4米,高0.1米的竹圈四個;山門(用竹竿製成,中門高1.7米,兩側門高1.4米,寬度內空0.4米,聯成一體,上面插滿樹枝和谷穗,掛上"五穀豐登"紅橫幅)一座;並以水缸為中心,等距離、相間隔地擺三個籮筐。

人員規則

比賽人員:
比賽一般是以"冬"組隊,共三“冬”9名運動員每隊由一男二女共三名運動員組成,三個隊同時上場競爭,取久久長長,發達興旺,興旺發達之意。
比賽規則:
比賽開始:由裁判員二人擊鼓鳴鑼發令,裁判員一人滴水計時(用1小竹筒,下穿一小孔,內盛1公斤水,開始比賽即滴水入桶,以滴完2筒水為結一局)。比賽通常要進行三局不同形式的角逐。
第1局:三人合力搶粽粑。各隊的隊員手拉著手,以一隻腳獨立行走,另一隻腳與相鄰隊員的一隻腳在連環套上同步行走,一同走到水缸邊,分別用竹筷條、竹夾子、竹撈絞撈缸內的粽粑,再快速返回放進本隊的籮筐內,滴盡二筒水結束。
第2局:三人接力搶粽粑。先由各隊執筷條的隊員快速跑向水缸,搶得粽粑後又快速返回原地,再沿圓圈邊線跑,曲身串過"山門",表示"避邪",獨腳跳越竹圈表示"消災",飛身度過"樂登橋"表示"迎樂",繞完一周后返回原地,將粽粑交與執竹夾的隊員,依式完成同樣動作後復回原地,又將粽粑交給執撈絞的隊員,重複同樣的繞圈動作,把粽粑投入本隊的籮筐內。下一輪仍依次進行,滴盡兩筒水結束。
第3局:三人依次搶粽粑。執筷條者、執竹夾者、執撈絞者依次跑向水缸搶撈粽粑,放入本隊的籮筐內,滴盡兩筒水結束。
按比賽規則,凡給粽粑掉地者,由本人用自己所執的器具拾起,不準用手或由其他隊員拾起。
六筒水滴盡,停鑼息鼓收場,以搶得粽粑多者為勝,均者並列,按名次分別獎給粽粑、布料或紅包以資鼓勵。最後由各隊把粽粑拋贈觀眾分享,表示仫佬族慷慨大方、熱情好客。

其他說明

三角棕是仫佬族依飯節的吉祥物,在搶棕粑運動中,誰搶得多,得“福”就多,仫佬族人民以搶棕粑的獨特形式,表達他們執著的追求,激勵後人不畏艱險,團結協作,奮發向上,實現美好的未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