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魚兒生活之謎

在自然界,有的魚雌魚比雄魚長得快,而有的種類恰恰相反。 魚類是最低等的脊椎動物,仔細端祥魚的眼睛是頗有趣的。 有些魚在白天睡,有些魚在晚上睡。

魚兒喝不喝水

無論是在煙波浩渺的海洋,還是在江河湖泊中,人們都可見到許多魚兒總是口一張一閉,很有規律。有人認為這是魚兒在喝水,錯了,這是魚的呼吸動作。
那么,究竟魚兒喝不喝水呢?
根據魚類對鹽分調節的原理,認為海產硬骨魚是要喝水的,這是因為海水濃度比硬骨魚類的血液和體液濃度高,由於滲透作用,魚體內的水分不斷散失到海水中去,魚體血液中的酸鹼平衡遭破壞,必須喝一部分海水來調節。海水既鹹又苦,人不能喝,但魚可以喝,因為魚類鰓上具有一種獨特的氯化物分泌細胞,可以把進入體內的多餘的鹽分排出體外。
然而,海洋中的軟骨魚類如鯊、鰩、(魚工)等因為它們血液中含有很多尿素,使體內滲透壓比海水大,海水可以從鰓膜不斷滲透進魚體中,因此,它不但不要喝水,相反,還需經常排尿,才能維持體內的酸鹼平衡。
與海水硬骨魚類相反,淡水硬骨魚類是不喝水的,因為其血液和體液的濃度與淡水的濃度大致平衡。


魚兒變性為哪般

魚類王國趣事多,魚類雌雄可互變,如日本海有種求仙魚,到了性成熟時,雌魚會排卵,卵排出後,卵巢萎縮,精囊鼓起,便可排出精子,為卵子受精,這是一種雌雄同體魚。
紅海有種紅鯛魚,該魚以20條為一群,其中以一夫多妻組成“魚家庭”,若其中的雄魚意外失蹤或死亡,其中的一條身強力壯的雌魚便會變成雄魚,維持這個“魚家庭”。
澳大利亞裂唇魚,好鬥的雄魚也以一夫多妻組成,該雄魚不準其他雄魚問津,當這條逞強的雄魚死後,數小時後,另有一逞強的雌魚潛居王位統帥其它雌魚,擔任雄魚的角色,一個月後,這條潛居王位的雌魚就變成地地道道的雄魚了。這種雌雄魚性反轉的現象比較普遍。
雌魚為什麼會變成雄魚呢?科學家們認為,魚體內同時存在著雄性的基因,當他們生活到一定階段(如求仙魚)或受到一定刺激(如紅鯛魚),神經系統就會發出信息,促進雄性基因增強活力,分泌出大量的雄激素,從而使性別發生了逆轉。
在自然界,有的魚雌魚比雄魚長得快,而有的種類恰恰相反。如我國各地沿海大量人工飼養的非洲鯽魚,幼魚飼養2-3個月後,雄魚比雌魚重一倍左右,為了增加魚產量,有關科研部門用性激素對非洲鯽魚幼魚進行處理,使95%以上的雌魚變成雄魚,這既提高了魚的產量,又抑制了魚的過渡繁殖。

魚兒會睡覺嗎?

魚類是最低等的脊椎動物,仔細端祥魚的眼睛是頗有趣的。魚的眼睛一般較大,這可能與水中的光線較弱有關,故所有魚類都是近視眼。魚類沒有真正的眼瞼,眼睛完全裸露而不能閉合,有人因此認為魚總睜著眼睛不睡覺。其實不然,魚也和其它脊椎動物一樣,每天要睡眠的,只是它們都睜著眼睛睡覺。
有些魚在白天睡,有些魚在晚上睡。在夜間,人們打開水族館的燈光,可看到魚睡覺的姿勢是不同的。鯔魚的頭朝著不同方向,停止遊動,開始入睡。有些河豚魚靜伏水底一動不動地進入睡眠狀態。平時愛動的綠鰭魚、鯊魚也爬伏在池底靜止不動進入夢鄉。比目魚平時愛靜伏水底,有趣的是當它們需要睡眠時反而漂浮在水面上。更為有趣的是在熱帶海洋的珊瑚礁上,有一種奇特的鸚嘴魚,每天黃昏時,皮膚分泌出大量粘
液,把整個身體包圍起來,好似穿上一件薄的上衣。睡衣前後端有一個開口,可通過海水,供它呼吸,便可放心地睡上一夜,待黎明來臨,立即脫下睡衣,進入活動狀態。有的海鰻白天躲藏在海底的洞穴睡覺,夜間才鑽出洞穴,四處游戈,捕食小魚小蝦。


魚兒為何要群集

群集又叫成群或群游,是魚類的一種特殊行為,在大約4000種魚中,每種魚都能很有規律地組成集團游泳,這些集團就叫做魚群。魚群是魚的社會,其中每一條魚都影響到其它魚。魚群內每條魚彼此保持固定的距離,本行前進,前後、左右、上下魚的數目大致相等,無論縮緊、散開或再度集合都能保持隊行。這主要是依靠魚的視覺器官和側線感覺器官協調完成。
魚類為什麼要群集呢?群集可抵禦敵害的襲擊。因為群集的魚通常都有十分鮮明或艷麗的色彩,敵人,會被它們成群的流動線條或閃爍的顏色搞得眼花繚亂,很難將注意力集中到某一條魚身上,魚群通常跟著游在最前面的那條魚,如果全群的一側受到威脅,整個魚群便會受影響而掉頭離開,即使敵害攻潰了魚群,它所能吃掉的魚也很有限。
不僅如此,魚類群集對覓食、繁殖等都有利;群集也有利於找配偶、產卵、授精和保護好幼魚。
引起魚類群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界條件,如水深、底質、海流、溫度、鹽度等。還有內部因素,如魚類性成熟可導致生殖集群;為抵禦嚴寒又可導致越冬集群。研究魚類集群可用探魚器、衛星觀察等方法,對捕撈和保護魚類都有重要意義。

小魚如何吃大魚

人們常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蝦”,然而,在浩瀚無際、弱肉強食的海洋世界裡也有例外。有許多弱小的小魚,由於身體具備某些特殊的器官,卻能以小勝大,使得大魚不得不甘拜下風。這些小魚常常採用其特有的殺手鐧,或發電擊傷或分泌毒液,真是聞所未聞,充分展示了海洋魚類的謀生術。
形如鰻鱺的七鰓鰻,其吸盤狀的口內長滿了角質齒,它能吸在大魚身上,將大魚皮膚咬個洞,然後吸大魚的血。它一邊吸血,一邊分泌出一種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質。大魚由於失血過多,不久便死亡了。
與七鰓鰻同屬無頜類的盲鰻,口周緣有三或四對觸鬚。它往往採用孫行者鑽入鐵扇公主肚內的辦法,在大魚皮上咬個洞或從大魚鰓孔直接鑽入大魚肚內,先吃內臟後吃肉。它能把一條好端端的大魚吃得只剩下皮和骨頭。人們曾發現、在一條鱈魚體內竟有123條盲鰻。由於盲鰻的這種可惡的習性,人們便稱它為“魚盜”。
在全世界350多種鯊魚中,有一種體型很小的鯊魚,它身長只有40厘米,但牙齒卻很厲害。這種小鯊魚極其兇猛,甚至敢於向體重達七八百千克的大鯊魚發動進攻,它咬破大鯊魚的皮膚,進入大鯊魚體內,使大鯊魚喪生。
生活在海洋中的電鰩,身體雖小,卻能從頭部與胸鰭之間的肌肉纖維特化成的電板發電,把處在它形成的電場中的大魚擊傷。海洋中不少巨大的兇猛魚類見到它後都要“退避三舍”,敬而遠之。
有人發現一種頭上長著兩隻尖角的魚,它的嗅覺特別靈敏,能聞到好幾千米以外的血腥味,然後趕去“就餐”。當它被大魚吞食後,它也毫不在乎,待進到大魚腹中後,它就運用又硬又尖的雙角鑽破魚腹,轉眼之間便可從大魚肚子裡鑽出,逃之夭夭,而那條大魚卻在疼痛中慢慢死去。
在紅海,人們發現有一種扁平的小魚——豹鰨,它能分泌一種乳白色的毒液,這種毒液只需一小滴,就能使大鯊魚暫時癱瘓,如果我們把這種毒液提取出來,那真是再好不過的驅鯊劑了。
在深海中,食物缺乏。為了生存,那裡的許多魚都長著尖尖的牙齒,它們的口能像蛇的口一樣張得很大,這類魚有蝰魚、叉齒魚等。身體僅有6厘米長的叉齒魚。卻能吞下13厘米長的魚。進食後,它的胃脹得很大,腹部呈現出所吞食的魚的形狀,之後,這條大腹便便的叉齒魚便可一連幾天不用尋覓食物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