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義
探究教學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到發現問題、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以培養學生探究興趣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活動。探究教學的實質就是按照提出科學結論和檢驗科學結論的結構方式去揭示科學結論,即:要把所提出的觀念和所進行的實驗告訴學生,要說明由此得到的資料,還要闡明把這些資料轉化成科學知識的方法。
程式
探究教學的程式:發現問題——收集資料——處理與解釋資料——問題解決。探究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通過經歷探究知識或問題的過程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以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我們可以這樣來解釋這一程式:
●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尋找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可以激發學生興趣的材料,創設出情景,向學生提出將要調查研究的領域。學生則發現並提出問題。問題是廣泛多樣的,教師引導學生集中於一或兩個問題進行重點研究。
●根據已確認的問題,由學生共同討論,如何解決,然後學生開始進行觀察、測量、比較、分類等活動,收集與問題有關的信息資料。
●在了解資料的基礎上,形成一個假說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由個人或小組共同實施方案(討論研究,實驗驗證等),學生記錄這一過程將手中的信息資料加工處理。
●最後對問題形成一個合理的解釋,得出結論或規律,或提出新問題,重新設計實驗,用不同方法組織資料,解釋資料,再一次進入探究過程。
特點
1.學生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現象,通過探究自然的過程,自然而然地進入科學的學習。
2.探究教學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和探究能力。
3.探究教學旨在形成認識自然的基礎——科學概念。
4.探究教學培養學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積極態度。
產生背景
社會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歐美各已開發國家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於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工業生產出現了嶄新的局面,特別是20世紀中期,科學技術的發展呈現騰飛狀態,世界知識總量急劇增加,知識更新周期極大縮短,世界進入了“知識爆炸”時代。現代社會的高速度、加速度和連鎖式的變化,要求一代新人具有新的“基礎學歷”,其中最主要為應付變化的適應能力。
20世紀60年代,蘇聯人造衛星上天的衝擊,激起世界性的科學競爭的浪潮,對科學認識發生質的變化,振興科學技術,培養科學技術工作者,成為各國共同關注的課題。世界對人才的要求也就由知識型轉變到智慧型型,為適應這種社會現實,世界各國都先後開展了教育教學改革。第一線的專家學者抨擊傳統的中國小數理學科的教學內容陳腐落後,同現代科技發展的潮流格格不入,要求改革中國小課程的呼聲源於美國,繼之響遍世界。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施瓦布(Joseph J.Schwab 1909—)於1961年哈佛大學的紀念演講中,首先提出了“作為探究的理科教學”(Teaching of Science as Inquiry)。
思想淵源
探究思想的淵源應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公元前469—404年)的問答式教學法;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美國教育家杜威(1859—1952)正確地看到,只採用赫爾巴特的“教師中心,從課中學”有局限性,培養出來的人難以適應社會變化。他主張“學生中心,從做中學”。它的基本教育過程是暗示——問題——假設——推理——驗證。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為探究教學理論的形成打下了初步的基礎。
探究教學理論的代表人物有美國教育學家薩其曼、施瓦布和加涅等人。他們從不同角度論證了教學過程中“探究教學”的重要性。薩其曼(美國伊利諾大學探究訓練研究所所長J.R.Suchman)注重實踐,主張“探究方法的訓練”模式,重點是幫助學生認清事實,建立正確的科學概念,並形成假設以解釋新接觸到的現象或事物。施瓦布則試圖以“科學的結構”和“科學的結構是不斷變化的”為前提,從理論方面揭示探究過程的本質及其特性,並力圖在教學中引進現代科學的成果,使學生把握學科的結構,體驗作為探究的學習。加涅(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在“探究理論”的基礎上,研究了構成學習的前提條件。
此外,布魯納倡導的“發現學習”(discovery learning)與探究教學幾乎同時產生,有許多相近之處。美國教育家蘭.本達女士以國小自然教學為基礎創設的“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colloquium教學法(譯為“探究—研討”教學法)在對感知材料的認識上與探究教學有異曲同工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