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方法
檢查前日午後2、4、8小時沖服番瀉葉9~15g,以清除積糞。檢查時,先將導管在透視下插入肛門,注入鋇液約50mL,使之進入乙狀結腸及降結腸遠端;拔出導管,向肛門插入注射槍,注入糊狀造影劑約500g。囑病人坐在坐桶上,調整高度使左右股骨重合併顯示恥骨聯合。分別攝取靜坐、提肛、力排、排空後直腸側位片,必要時攝正位片,同時將整個過程錄製下來。
測量項目:
1.肛直角:肛管軸線與近似直腸軸線的夾角。
2.肛上距:恥尾線為恥骨聯合與尾骨尖的連線,它基本相當於盆底位置。肛上距為肛管、直腸軸線交點至恥尾線的垂直距離。
3.恥骨直腸肌長度:恥骨直腸肌於肛直交界處後方壓跡至恥骨的距離。
4.直腸前突深度:前突頂端至開口上下緣連線的垂直距離。
參考值範圍
1.肛直角
靜態:70°~140°;力排:110°~180°;提肛:75°~80°。
2.肛上距
小於3~4cm。
3.恥骨直腸肌長度
靜態:14~16cm;力排:15~18cm;提肛:12~15cm。
4.直腸前突
小於3cm,排空造影劑。
值得注意的是排糞造影是一動態檢查過程,前後對比分析比孤立參照所謂“正常值”更重要。
臨床意義
排糞造影是診斷出口梗阻型便秘的重要檢查方法。幾種常見功能性出口梗阻的排糞造影表現如下:
1.恥骨直腸肌失弛緩症
正常排便時,恥骨直腸肌鬆弛,肛直角變大。該症患者力排時肛直角增大不明顯,仍保持90°左右或更小;恥骨直腸肌長度無明顯增加,且多出現恥骨直腸骨壓跡。
2.恥骨直腸肌肥厚症
肛直角小,肛管變長,排鋇很少或不排,且出現“擱架征”。該征是指肛管直腸結合部向上方在靜坐、力排時,均平直不變或少變,狀如擱板。它對恥骨直腸肌肥厚症有重要的診斷價值,同時可作為與恥骨直腸肌失弛緩症的鑑別要點。
3.直腸前膨出
亦稱為直腸前突。為直腸壺腹部遠端呈囊袋狀突向前方。該徵象可出現於無症狀的自願者中,故有人認為只有直腸膨出大於3cm才有意義。
4.直腸前壁黏膜脫垂、內套疊
直腸黏膜脫垂是指增粗而鬆弛的直腸黏膜脫垂於肛管上闊別,造影時該部呈凹陷狀,而直腸肛管結合部的後緣光滑連續。當增粗鬆弛的直腸黏膜脫垂在直腸內形成大於3mm深的環狀套疊時,即為直腸內套疊。絕大多數套疊位於直腸遠端,測量時要標明套疊的深度和套疊肛門距。直腸黏膜脫垂及套疊同樣可出現於無症狀自願者中,只有那些引起排鋇中斷和梗阻的黏膜脫垂或內套疊,才是排便梗阻的真正原因。
5.異常會陰下降
一般認為,力排時肛上距大於3cm稱之為異常會陰下降。多數伴隨有其他異常,如直腸前突、黏膜脫垂、內套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