捶魚主要原料為鮮魚和薯澱粉。製作時將魚洗淨,去鱗去髒除骨,製成餅狀,和以粗製薯粉推碾成簿片。煮時,先入沸水中攪熟,再撈出用水浸涼並切成條狀,現放入高湯煮沸,起鍋後撒上肉絲、香花等佐料即成佳肴。
張店捶魚
捶魚,外地人聽來,還以為是一種什麼魚哩;有的甚或望文生義,捶者敲打也,敲打的魚可能是木魚吧?其實都不是。它是一種用魚漿拌和澱粉、經精工製作而成的似面非面的菜餚,俗名捶魚。也許是當代人講文明的緣故,認為“捶”字在野,故有去“捶”加“面”者,美其名曰“魚面”。不過鄉村土特,多少帶點“野味”,反倒吊人胃口。“入國而問俗”,古今尚習從,清晨走進農貿市場,聽見直呼捶魚的人仍然很多,而改稱魚面的人在新洲極少。
新洲捶魚,最早產於舉西張店鎮,故以張店捶魚最出名。大約在清朝鹹豐年間,張店街有家“庫泰豐”商號,專門從事捶魚的製作與銷售,獨家生意。其第四代傳人庫春旺老漢至今仍很康健。據他介紹,捶魚的製作過程是:首先選活的鰱魚 草魚,刮鱗去皮,剔刺,取其肉,搗成魚漿,加入澱粉或精麵粉,加鹽,加植物油,反覆揉和,至呈現白色,富有韌性,然後,分離成一個個麵團,用擀杖使勁擀成薄餅,成一張卷一張,捲成筒狀,放在蒸鍋里蒸熟,攤涼後,切片出曬。曬乾後的捶魚片投入湯罐或烹鍋,一煨一炒,宛如縷縷銀絲,稱做魚面倒也形象。捶魚作菜,無論是煨是炒,口感都一樣柔和,食時若魚味,但又不聞魚腥;若面香,但又毫無麥青氣,稱得上是葷素兼備,鮮香爽口的美食佳肴。
捶魚最尋常的吃法是與不同肉類摻和煨湯,常見的捶魚雞湯、捶魚排骨湯、“魚羊會”等;炒食則任何一項葷素料子都可與之搭檔,都富有營養,都受人喜愛。
解放以後,張店捶魚的製作方法,傳進了新洲千家萬戶,年年春節前夕,平常百姓之家,都要自作捶魚,作為“年菜”以待客。有些闊別故鄉幾十年的海外遊子,回鄉探故,必尋張店捶魚,一嘗一帶,一片鄉情。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門戶大開,張店捶魚已北銷京城,南走廣州;武漢人更視為本地好菜家家覓而購之。新洲是魚米之鄉,有得天獨厚的製作捶魚的條件。願吃一“捶”的朋友,不論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皆歡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