挹江門

挹江門

挹江門,是南京明城牆民國增闢城門,位於今南京市鼓樓區西北段城牆,架兩山之間。著名的中山大道-中山北路由此進入南京城,是舊時連通南京城內與下關碼頭(今中山碼頭)的重要通道。 1921年(民國十年)將城牆鑿開,時為單孔城門。為中山碼頭和下關火車站入城的交通要道,因主持修造者為江蘇省民政長韓國鈞,系泰州人,泰州古稱“海陵”,得名海陵門。 1928年(民國十七年)7月,國民政府將海陵門易名為挹江門,1929年,為準備奉安大典,改為三孔多跨連拱的複式券門,是南京城第一個三孔券門。同年4月,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戴季陶題寫“挹江門”匾額。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渡江戰役的勝利,從挹江門進入南京市區。1984年,該城樓上由鄧小平題詞,闢為渡江勝利紀念館。2009年4月,渡江勝利紀念館異地改建。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挹江門舊影 挹江門舊影

南京挹江門,最初是市民為進出城方便而在城牆上挖開的一個門洞,稱作土城門。

1912年中華民國在南京成立,隨著中國東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及鐵路的貫通,經鐵路由下關轉運的貨物大量增加。水路碼頭和鐵路的所有貨物入城都是從江寧馬路,由下關江邊碼頭經儀鳳門入城。由於大馬路一帶已無足夠的岸線,其他地段又因交通阻隔、地勢低洼而無法使用,致使經過的貨物入城不暢。為此,各界人士呼籲集資,在下關墊地築路,開闢新的街市。

1914年,下關商埠局幫辦金鼎首先倡議,為了繁榮下關碼頭岸線,應增開城門,填平窪地,修築馬路,打破交通限制,這個倡議得到了下關商界普遍附議。

1914年5月,在時任江蘇省民政長韓國鈞的支持下,南京地方當局在儀鳳門西南的城牆上破牆動工,從城門內八字山取土墊築城門口到江邊碼頭的道路,填平小南河(今熱河路),墊成基地2.7萬平方米。新開單孔城門一座,從而縮短了從下關江邊進城的路程。

挹江門舊影 挹江門舊影

1915年3月城門竣工,全部工程耗銀幣1.5萬元。後小南河基地標價銀幣4.7萬元售出,填補工程用款。此工程縮短了進程路線,便利了碼頭交通,促進了下關港埠的發展。據傳下關商埠局開闢城門之時,因為韓國鈞是泰州人(韓國鈞是海安人,當時海安屬於泰州),泰州古稱“海陵”,這座南京的城門就被命名為“海陵門”。《新京備乘》卷上記載:“(韓國鈞)就儀鳳門西偏,復辟一門。韓泰州人,故名‘海陵門’。”

1928年7月,國民政府下令改朝陽門為中山門、儀鳳門為興中門、海陵門為挹江門、神策門為和平門、豐潤門為玄武門、聚寶門為中華門、正陽門為光華門。

挹江門 挹江門

1929年,為迎接孫中山先生從北平西山碧雲寺南下的靈櫬奉安鐘山, 將挹江門單孔拱門改為三孔拱門。同年4月,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戴季陶題寫“挹江門”匾額。挹江門時為下關入城的重要通道。民國時期,挹江門的三個城門券都安裝了厚木料製作的板門,並設有關卡檢查來往行人和車輛。

1930年,挹江門上建造城樓。

1937年,日軍進攻南京時,挹江門城樓被炸毀。日軍曾在此一帶進行過慘絕人寰的殺戮,後紅十字會執拾罹難者遺骨於此共葬,現繡球公園內立有紀念處一座。

挹江門 挹江門

1945年抗戰勝利,挹江門城樓重建的工程就開始,1946年徹底竣工。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由下關登岸經挹江門進入南京,並於當夜占領南京總統府,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勝利這一歷史事件。

1984年4月23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在挹江門城樓上闢建渡江勝利紀念館,鄧小平同志書寫館名。

2009年4月“渡江勝利紀念館”異地復建,經多次修繕,挹江門城樓保存完好。

城樓建造

挹江門 挹江門

挹江門城樓建於1930年,著名澳大利亞女攝影師海達·莫理循上世紀三十年代在南京拍攝過大量珍貴照片,其中就有挹江門城樓建設中的舊影。可惜的是,僅僅七年之後,這座帶有民國建築風格的城樓就在日軍的炮火中徹底消失。

1937年,日軍進攻南京時,挹江門城樓被徹底毀掉。《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第10卷引用日本人寺田與之助在《奔波於炮火下的攝影班》中的回憶文字進行佐證:“(挹江門)這座漂亮的瞭望塔樓也在空襲或者炮轟中被摧毀了,連形狀都看不到了!”這裡所謂的“漂亮的瞭望塔樓”就是指挹江門城樓。

從1945年抗戰勝利後不久,挹江門城樓重建的工程就開始了,到1946年徹底竣工。

有史料記載了民國期間的挹江門修整的經過。1930年9月,南京市工務局長趙志游就挹江門整修向市政府呈交報告:初步預算需運城磚20萬塊。城磚運費每塊1分錢,共需2000元。工程由椿源錦記營造廠承包建築並設計擴建方案,右邊為憲兵稽查所,左邊為警察稽查所。城門三孔中間為快車道,兩邊為慢車道,並人行道。工程契約期限50晴日砌好。若逾期,按日罰洋30元。全部工程90晴日完工,倘逾期,按日罰洋5元。城門保固期為330年。預算經費為 24294.15元,實際包價23000元。

挹江門舊影 挹江門舊影

在擴建整修過程中,又幾度更改設計方案和追加經費,也可看出工程的艱難。1930年11月19日,市工務局呈報市政府文:決定將城門加大深度加厚底腳“以期堅實,以壯觀瞻”,其加大門孔深度由6.1米增至17.20米。預算工料費由23000元增為58062.72元。分14期付款。所需城磚擬取自中山門套城,其拆遷費預計13600元。第二次工程契約簽定完工日期為1931年4月1日。

1931年6月2日,市工務局又呈市政府文:因土基欠固,擬將二層改款鋼骨水泥,需追加預算21914.72元。同年6月20日,市工務局長又行文呈報市長:“拆除中山門套城之城磚率多碎小,城垣內部又系泥土故質量均不合於挹江門之用,故本局另行包工在小東門拆用城磚,且處近挹江門運費較省,可減省 10000元左右”。同年9月30日,市工務局又函呈市長:“鈞諭於該城門之上加建城樓,以壯觀瞻。擬計畫預算需洋36625.33元,經切實磋商以 35800元交費承包。”契約規定限定在1931年10月5日前完工,分13期付款。

挹江門 挹江門

經過一年緊張施工,1931年10月26日,工務局長呈請市長派員驗收。呈請中有一段文字值得注意:“兩工程均已先後完工。除城樓之零星工程因軍事暫行停止外,所有城門及廣場兩項竣工報告並決算等,候城樓完竣後一併造送”。

從這裡可以知道:城樓系“軍事”原因並未全部完工。“軍事”指的什麼?我們從1932年11月22日國民黨南京市特別執行委員會公函市政府請完成挹江門城樓報告中可以得到答案:“查是項工程系馬前局長任內招椿源錦記營造廠承包。當竣工時適國難,即由軍警在內駐防,以致內部地板牆壁油漆等項,未能竣工。”

1937年12月,日軍攻占南京時,炸毀了挹江門城樓。

抗戰勝利後,1946年3月14日,重建挹江門城樓。南京市工務局制定了施工細則,主要內容為:

(一)工程範圍:(甲)重建城樓一座。除利用原有鋼骨混凝土樑柱外,其餘均照設計圖重建。(乙)兩旁警衛室自底層至上層修理,並新做門窗地板,樓梯及牆壁。

挹江門 挹江門

(二)需款4.8千萬元。重建挹江門城樓於1946年9月28日完工。工務局為此邀市府於10月20日進行驗收。驗收前兩日,工務局將挹江門城垛前 “鞏固和平”字樣下部粉刷一新並加勾縫。1946年11月20日,當時任南京市長的沈怡下令將挹江門鑰匙交首都警察廳保管。據資料云:鑰匙共22把。

至此,挹江門城樓從決定擴建到最後完工,前後費時達16個年頭。

資料記載,竣工後的挹江門城樓保持了原有模樣,有雙檐翹角廡殿式敵樓九間,面積2310平方米,富有濃郁民族風格。挹江門城樓竣工後,城門匾額上是黃色的“凱旋門”三個字,不過到1947年以後又恢復了“挹江門”的名稱。

1946年南京臨時參議會決議,改挹江門為凱旋門並立碑紀念,並請著名書法家撰寫碑文,題寫“凱旋門”三個字。

交通信息

可乘公交至姜家園站、鹽倉橋廣場西站下車。

地理位置

挹江門位於南京市鼓樓區下關地區,中山大道由此入城

城門周邊

挹江門 挹江門

繡球公園

南京市第十二中學(道勝堂舊址)

國民政府海軍部舊址

八字山

南京市挹江門國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