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介紹
在新龍和平鄉境內,有座馳名藏區的拉扎呷神山。關於此山,相傳古時一名僧人云游此地,見此山峰潔白美麗,山麓下拉曲河蜿蜒奔流,遂取名“拉扎呷”,意即拉曲河畔的白石山,人稱此為觀世音神山。每逢虎年便是朝山年,前來轉山拜佛的人更是絡繹不絕。
從縣城驅車順雅礱江而下,行約五十餘公里,跨過格日吊橋,來到竹慶村,便可觀見拉扎呷山,拉扎呷山象一座古老的銅鐘,在連綿起伏的群山間巍然而立。雨過天晴,那皚皚銀峰從霧中脫出,遠望山下,莽莽蒼蒼的山林,嵯峨蒼秀,林海上空,霞光爍耀,景色萬千,真是“浮雲不其此山齊,山靄蒼蒼望轉迷”。據藏文史籍《拉扎呷山考》記載:“此山宛若白銀鑄成的金鋼杵。山內藏紅花、菊花、蓮花等爭相吐艷,各種珍貴藥材盡集其山。林中野人、蟒、虎、豹、獐、鹿、熊等野生動物繁衍,各種鳥兒發出悅耳的歌聲,使人心曠神怡……”書中把拉扎呷的自然景觀,描繪得更加神秘多姿,使人迷離欲往。
主要景點
山腳,一股清泉從深邃的溪谷間飛流而下,珍珠般的水珠拍打著五顏六色的石卵,給兩岸的樹叢灑上一串串晶瑩的露珠,在陽光的照射下光彩奪目。人稱“哈拖水”,傳說凡飲此水,僧人可悟出道義,俗人可洗去罪孽。鑽進古木參天,荊藤飛舞的森林,給人幾分愜意之感。路旁林木蔥鬱,樹種繁多,雲杉、冷杉、松柏、樺、青槓等遮天蔽日。行至密林深處,蒼松翠葉間隱約可見一小寺,方圓不過十幾平方米,殿內供有活佛泥像,雖長年失修,那些五彩繽紛的壁畫仍然醒目。此處為敬山神和念經之地。門匾寫有神山及山洞概況。寺周圍插滿嘛呢旗,隨風飄動,給優靜的山林增添一種神秘的色彩。順著彎曲的林蔭道走至神山主洞左側的小山坡時,忽覺視野開闊,從格日溝至理塘下壩一帶的美景盡收眼底,一座座山峰,一片片森林,如同眾星捧月一般,把拉扎呷主峰團團圍了起來,更有那成群結隊的盤羊漫步山林遊牧,與其說是巧遇,到不如說是迎接來客更貼切一些。
拉扎呷山主洞—“劣切馬”,在數千丈高的懸崖峭壁之下,那洞口活象雄獅張開大嘴。兩臂是嶙峋的怪石,在岩石的凹凸外,懸吊著各種植物。據《瞻化縣概況資料輯要·名勝古蹟》載云:“離城二日之格日山,有空洞,相傳其遠有九日程。內有天生石佛,踞坐其間,惟無人敢深入”。書中介紹的正是此洞,藏文《拉扎呷出考》說:“洞外山峰呈銀白色,有自然形成的法輪,金鋼杵、蓮花台、珠寶、交杵金鋼以及藏文、梵文、漢文等字樣……有蓮花祖師,自在聖人活佛及格薩爾王留下的手、足、背等遺蹟”。獨特的景致和絕妙的傳說,無不吸引著人們前去觀賞大自然的美景。
探洞者需具備電筒火把之類的照明工具,方能進之。入口處雖覺狹小,但深入二十餘米,有高深莫測之感。洞穴高低錯落,曲折迴旋,真乃洞中有洞,洞中有泉。《拉扎呷山考》載:“洞內皆為自然形成的無量宮寶殿,吉祥傘幢,八瑞物,諸神佛像栩栩如生”。憑藉著火光,那些紅綠黑白各種顏色的鐘乳石像時隱時現,交錯而立,抬頭可見那些鐘乳石像冰凌條,似蓮花倒吊,有的潔白如玉,有的橙黃如金在火光的反射下變幻著色彩,象彩燈一般閃爍著,更象一盞盞吊燈,把這天然溶洞點綴得金碧輝煌,往左支分一小洞,有一凹陷處一池清水清澈見底,池底和周圍的彩石紅的象珊瑚,綠的象瑪瑙,把池水鑲嵌得絢麗多彩。倘以指浸水,其涼徹骨,人稱此水為無量壽佛賜給的甘露,喝了可益壽延年。故日“長壽水”。折回往前走,便是岔洞,此處有一圓形白石上盤著青白兩蛇,仔細分辨,鱗信依稀可見。相傳其為守洞之衛士。若往下走,更覺幽奧莫測,道路陡峻,偶爾丟一石塊,約幾分鐘內仍可聽見滾石之聲,使人不寒而慄,亦無人敢探險,相傳往西走,直到理塘縣境才見天,究竟出口在哪裡至今仍是個謎。探洞者通常往上走,洞內還有許多暗流,特別是頂部好像念珠那樣,一滴一滴的水,象一粒一粒的珍珠落在溶洞的深洞裡,發出溫柔的清越的濺聲,宛若幽長的鈴音倍覺清幽而充滿活力。石壁上的飛禽走獸,人物神像千姿百態,尤其是那八寶吉祥圖案真是精工細雕,巧奪天工。洞岩崖巍,石筍崢嶸,鍾乳叢叢,石花朵朵,猶同進入仙闕龍宮,目不暇接,往上走便可見蓮花石柱參天而立,蓮花柱中間有一石縫,相傳人鑽此縫,便可消除邪魔。從此處往右拐,還可通另一支洞—“仙丹洞”,蓮花柱上部周圍便是觀世音、無量佛、蓮花祖師、度母等諸佛石像,真是喜、怒、悲、樂情緒般般俱全。行、坐、立、臥的姿態樣樣皆有,這境界是宛若天宮,給人一種搖搖直上,飄飄欲仙之感。如果該寺廟是人工所造,那么這溶洞佛殿是神工所建,佛堂下側有一大象石,呈深黃色,體態逼真,生動感人。遊人置身在這奇石異洞中,無不為這鬼斧神工的精湛技藝而驚嘆!石佛以上便是狼牙交錯的岩石,那些傾斜的巨石,湛倒的穹隆,參差危聳,欲墜不墜,相傳有一喇嘛曾攀洞直上山頂,但一般人很難攀上,遊客通常到此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