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出自宋、元時期蒙古族的漢稱,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文獻《新編·太祖本紀》記載,謂蒙古名稱之舊譯“蒙兀”、“蒙骨”,後來成為氏族名,即忙兀氏,或作汪古氏、芒忽氏、忙忽氏等,其族人有以為姓氏者。元朝時期及其以後,取漢姓有記蒙氏者,有記忽氏者。
第二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世祖皇帝忽必烈的庶支子孫,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孛兒只斤·忽必烈(公元1215~1294年),即元世祖,又稱薛禪汗,是蒙哥汗的弟弟。忽必烈是大元帝國的真正締造者,公元1260~1294年在位。
公元1294年,孛兒只斤·忽必烈病逝,在位三十五年,終年八十歲。
除了察必皇后,孛兒只斤·忽必烈有數位妻室,其庶子忙哥刺任陝西省奉元府轄地長官(公元1272~1280年在職),其後得罪了權臣伯顏,被貶斥到“天然之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地區),其後裔有以其祖之名“忽必烈”的首音為姓氏者,後取漢化諧音為姓氏,稱忽氏、湖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回族,出自元朝時期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及其子孫,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忽氏源於中國元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及其子孫。
賽典赤·贍思丁有五個兒子:長子納速剌丁,官至元朝雲南省平章政事、陝西省平章政事;次子哈散,官至廣東道宣慰使都元帥;三子忽辛,官至雲南行省右丞、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四子苫速丁兀默里,官至雲南省平章政事。他們的後裔分衍有賽氏、納氏、哈氏、速氏、忽氏、馬氏、撒氏、沙氏、丁氏、閃氏、穆氏、楊氏、郝氏,子孫分為著名的“回回十三姓”,主要集中在雲南地區。
回族忽氏取自祖上回回名首字諧音漢字“忽”為姓氏。其得姓始祖,據史籍《元史·氏族表》記載:忽氏出自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的第三子忽辛、以及納速剌丁的第四子忽先,其後裔都有以忽為姓氏者。
清朝學者張澎在《姓氏尋源》中指出:“陝西蒲城多忽氏,當為元忽都、忽辛之後。”
二.郡望:
朱提郡:夏、商時期屬梁州地。周王朝時期時稱竇地甸、大雄甸。春秋時期稱靡莫部。奏時力蜀郡地。西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犍為郡,領十二縣。內有朱提、南廣、堂琅三縣,境域約當今昭通地區全境及川東南和本省會澤縣、昆明市一部。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設犍為南部都尉,領朱提、南廣、堂琅、漢陽(今貴州威寧、水城)、郁鄂(今雲南宣威)五縣。越二年,設犍為屬國都尉,領朱提、漢陽兩縣;堂琅併入朱提,南廣仍屬犍為郡。漢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改犍力屬國為朱提郡。三國時期力蜀地,兩晉、南北朝時期仍置朱提郡,其間一度置南廣郡。隋置恭州,後為開邊縣轄地。唐復置恭州,後分置曲州、靖州、協州;南詔時始稱烏蒙部。“來揮玉斧”,今昭通地區為敘州羈摩之地,分設烏蒙、問?畔。易娘、易溪等部。元初置烏蒙萬戶、悶畔萬戶。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立烏撒路、烏蒙路。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改稱軍民總管府。元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升為烏撒烏蒙宣慰司兼軍萬戶,領烏撒路、烏蒙路。東川路、芒部部,隸四川行省。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18年)改隸雲南、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20年)烏蒙、東川、芒部府升力軍民府,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改芒部軍民府為鎮雄軍民府。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改土歸流,降鎮雄州為鎮雄直隸州,烏蒙府、東川府仍舊;從四川劃隸雲南。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改烏蒙府為昭通府,置恩安縣附郭。民國初年(公元1912年)廢府存縣。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設昭通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昭通、巧家、魯甸、永善、綏江、鹽律、大夫、彝良、威信十縣;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會澤縣劃入。1950年昭通解放,設專員公署,後改昭通地區行政公署。1958年會澤縣劃出。1981年新設水富縣。
相關詞條
-
拜姓忽兒
拜姓忽兒,一作伯升豁兒多黑申,蒙古海都汗的長子,成吉思汗的五世祖,生子敦必乃。拜姓忽兒死後,他的妻子又嫁給了拜姓忽兒的弟弟察剌孩領忽,生有一個兒子,名為別速歹。
-
布忽那惕姓
布 氏 成吉思汗十一世祖母阿蘭豁阿生五個兒子,其中有個兒子名字叫布忽那台(即不古訥台),他組成了布忽那剔氏族,他的後人以布忽那剔為姓氏。
-
小忽雷
小忽雷,中國古代西北少數民族彈撥弦鳴樂器。因其發音忽忽若雷而得名。又稱龍首琵琶或二弦琵琶。民間流傳甚少。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唐代製作的小忽雷一件,被譽為稀世珍寶。
簡介 歷史 傳說 收藏現狀 相關詞條 -
禿髮姓
中國現存複姓。禿髮南涼世系,太初烈祖禿髮烏孤,河西鮮卑族人,禿髮氏為鮮卑族拓跋部之一支。傳說禿髮氏先人壽闐生於被中,鮮卑語謂被為“禿髮”,遂以為氏,傳至...
讀音 姓氏淵源 郡望 歷史名人 帝王國君 -
伯姓
伯(Bó)姓源出有四。伯姓歷史悠久,不是別的姓氏可比得上的,因為根據歷來學者的考證,他們是源自上古聖君虞舜時的賢人伯益,算起來已有4000多年的淵源。得...
姓氏源流 遷徙分布 -
季姓
季姓是一個中文姓氏,季姓的來源有七個說法:一說是季姓來自春秋時期公族季札的後代;一說是季姓來自春秋時期季友的後代;一說是季姓來自上古季連的後代;一說是季...
姓氏淵源 遷徙分布 家乘牒譜 郡望堂號 楹聯典故 -
溫姓
溫姓為中文姓氏之一,是中華“百家姓”之一。溫氏的遠祖出自姬姓,是周武王之子唐叔虞的後裔。姓氏來源有很多種說法,比較可信的說法是部分起源於今河南溫縣西南,...
姓氏概述 姓氏源流 部分姓氏始祖 遷徙分布 宗族文化 -
忻姓
忻氏本是稀見姓氏,在現代又因人才濟濟而為人們所熟見。宋代王應麟的《姓氏急就篇》中“談論既,悅忻如”一句,並在“忻”字下注有“忻氏見《姓纂》”。可見在宋時...
忻氏的由來 忻氏始見於宋代著作考 宋有忻村之名 湖州德清縣忻氏考 -
閻姓
閻姓部分出自姬姓,商末時,周族首領古公亶父(又稱太王)有三個兒子:泰伯、仲雍和季歷。小兒子季歷生一子姬昌(即周文王),頗得太王歡心,並說:“我世當有興者...
姓氏源流 源流八 宗族特點 遷徙分布 郡望堂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