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簡介
冰島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拉克斯內斯的故居。那是一幢很平常的白色小樓,孤零零地位於山腳不遠處,如果埃米爾不說,誰也不覺得它有什麼特別之處。拉克斯內斯獲諾獎小說中的主人公是一位老人,他憑著自己一個人的努力改造自然,很像中國的愚公移山故事。主人公和作家拉克斯內斯本人一樣,住在山腳下的一幢小樓里,沒有鄰居。人們認為這部小說就像是拉克斯內斯自己和冰島人的“自傳”,因為冰島的自然環境比較惡劣,生活在這裡的人一直在與自然抗爭。拉克斯內斯對中國的老子非常推崇,經常引用老子的格言。
相關資料
不知不覺中, 我們進入了一片霧區。迷茫的天空與潔白的雪地融為一體,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除了路旁依稀可見的一個紅色急救亭以外,只有我們自己。車停了下來,我們幾個下了車,站在寂靜的茫茫天地間,仿佛這地球上除了我們幾個人,再無別人,就連我們幾人馬上也會消失。正當我們陷入迷惘之際,埃米爾卻很平靜,說:“上車吧,我們還得往前走呢!”他穩穩地把著方向盤帶著我們在迷霧中間行,就像拉克斯內斯作品中的冰島人一樣,目標明確,勇往直前。
拉克斯內斯
拉克斯內斯(Halldór Kiljan Laxness,1902年4月23日-1998年2月8日),本名哈爾多爾?格維茲永松(Halldór Guðjónsson),冰島小說家,1955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拉克斯內斯902年4月23日生於雷克雅未克,冰島的首都。他在自家經營的拉克斯內斯農場裡,度過童年時代,後來便以它為筆名進行創作。他最早的啟蒙都是是他認為“有生以來所認識的最有獨立性格的女性”──他的母親。
1914年,他開始離家求學。但是高中文憑還未拿到手,他便離開了中學。1919年也就是他17歲的時候出版了第一部小說《自然之子》。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到斯堪的納維亞、德國、奧地利、盧森堡、法國和英國等地旅居,對現代主義、超現實主義文學藝術流派很感興趣。1923年隱居在盧森堡公爵領地一寺院內,皈依天主教,並寫了長篇小說《在聖山下》。由於對宗教發生興趣,特意去英國倫敦的耶穌會從事研究,後又去羅馬等地,寫了幾部有關天主教的著作。1927年出版有自傳性質的長篇小說《來自克什米爾的織工》,是他的一部重要作品,在冰島文學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1929年去美國、加拿大,結識厄普頓?辛克萊。此時接觸共產主義學說,曾撰文讚揚社會主義。1930年,他回到了祖國。此後的十年間,接邊寫出了以冰島勞動人民生活和鬥爭為題材的三部長篇小說:《莎爾卡?瓦爾卡》(1931-1932),《獨立的人們》(1934-1935)、《世界之光》(1937-1940)。這三部作品可以說是世界文學“紅色的三十年代”中的重要成果。
二次大戰期間,拉克斯內斯又創作了總稱為《冰島鐘聲》的3部長篇歷史小說:《冰島鐘聲》(1943),《淺發女郎》(1944)、《哥本哈根的火光》(1946)。小說描寫了17世紀冰島人民反抗丹麥人統治的鬥爭。拉克斯內斯還以極大的政治敏感寫了現代題材的小說《原子站》(1948)。1960年,發表了最後一部長篇小說《重返樂園》。除小說外,拉克斯內斯還創作或改編了多部戲劇,並有散文詩多種。
此後還有《歌頌英雄的薩迦》、《布雷克科特村編年史》、《得樂園》等。作品貫穿著對社會的批判精神,為被壓迫者執言,自稱是“左翼社會主義者”。拉克斯內斯在國際上也享有聲譽。
1953獲史達林文學獎金。
1955年,'為了他在作品中所流露的生動的、史詩般的力量,使冰島原已十分優秀的敘述文學技巧更加瑰麗多姿”,拉克斯內斯獲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