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押加,又稱大象拔河,桂語叫“浪波聶孜”,意為大象頸部技能。在藏區這一項目最普及,故稱之為桂式拔河。現已被列為全國民運會表演項目。比賽前,選一塊平地,先在地上劃兩條平行線作為河界,中央又劃一條中界,準備一條長約4米的繩子式布帶並兩端打結。比賽由兩人進行,雙方各自把繩子套在脖子上,兩人相背,將賽繩經過腹胸部從襠下穿過,然後趴下,雙手著地,賽繩拉直,繩子中間系一紅布為標誌,垂直於中界。聽到比賽開始的口令後,兩人用力互拉前爬(爬拉動作模擬大象)。用腿腰肩頸的力量拖動布帶奮力向前爬,以將紅布標誌拉過河界者為勝。
基本信息
押加又稱“大象拔河”和“藏式拔河”,在西藏已有百年的歷史。在四川藏區,類似的活動稱為“賁牛”。甘孜藏族自治州還有一種把腰帶套在脖子上、面對面站立的拔河遊戲,稱做“格吞”。 押加這項傳統的民族體育項目是在西藏特殊的自然環境和獨特的民族生活習俗基礎上產生的,並以獨特的形式世代相傳,深受廣大藏族民眾的喜愛,具有深厚的民眾基礎,因此得以保存和發展。在第一屆至第五屆全國民族運動會中押加為表演項目,1999年第六屆全國民族運動會上押加被正式定為競賽項目。
押加的活動形式有大象拔河、頸力比賽、腰力比賽和手力比賽等。在藏區押加比賽開展得很普遍,一到節假日各地都舉行押加比賽。平日農牧閒暇時,在牧場上、在田間,人們相互把兩條背帶或腰帶連在一起,以遊戲的形式練習和比賽。由於押加的基本技術、比賽規則和場地設備比較簡單,因此是一項比較容易開展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此項運動不受年齡的限制,甚至男女老少都可以參與涸此它可以吸引更多的民眾來參加這項運動。
押加比賽在平整硬質地面上進行。比賽場地為長方形,寬2米,長9米。 比賽時,由兩名運動員在比賽場地上,將一條長綢布帶做成的圓環分別套於頸部(帶子從兩腿間通過),四肢著地並背向對方,向自己的前進方向奮力爬進,以一方將置於兩者之間的墜條拉過自己一側的決勝線為勝利。本項比賽按體重分級別進行。
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押加比賽只設男子項目,按體重分級別參加比賽,設有55公斤級、61公斤級、68公斤級、76公斤級、85公斤級、95公斤級以及95公斤級以上級等級別。
請注意這是第8屆的
比賽規則
在一塊寬闊的平地上,劃兩道平行線作為河界,兩名運動員將一條長約10多米的帶子兩頭打結,從各自襠間穿過,經過腹部套在脖子上,背對背站在河界兩邊。裁判員一聲令下,兩人即模仿大象姿勢,兩手與腳尖著地,以腳、腿、腰、肩、頸力拖動帶子竭力向前爬。把系在帶子中間的紅布標誌拉過自己的河界者為勝。
規則介紹:比賽場地為長方形,寬2米,長不作限制。比賽場地應有明顯的界限,長邊叫邊線,短邊叫端線,在兩條邊線的中點,劃一條與端線平行的連線叫中線,在中線的左右1米處,各劃一條線與中線平行為決勝線。
運動員要著民族服裝,膠底鞋,雙手不能增加任何輔助器材。
一場比賽的參賽者為兩人,年齡不受限制,按體重分55、60、70、80公斤級和80公斤以上級等5個級別進行,每場比賽均採用三局兩勝制。比賽時間一般也不受限制,但在一局比賽中如遇雙方相持達一分半鐘不能決出勝負,就暫停比賽,休息一分鐘後重新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