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
雲南,是一個旅遊大省。但在旅遊大巴車上,導遊繪聲繪色地描述外地遊客來麗江“艷遇”的故事,有的遊客聽得津津有味,對此反感的遊客,怕“掃興”只好裝沒聽見;
微信朋友圈裡,大理的“風花雪月”的浪漫被歪曲為“風月”,曖昧的調調在客棧推廣等軟文中時有所見;甚至在某些“新銳媒體”上,“走婚”等傳統習俗被獵奇式地解讀,總以引起讀者的“遐想”為目的。
原因

個別文化、旅遊從業者甚至管理者覺得“抹黃”言論和行為無傷大雅,聽之任之甚至推波助瀾,不去激濁揚清,讓健康的城市形象被蠶食消磨。
影響
“抹黃”城市對當地的影響是有形和巨大的。如,前段時間有媒體曝光了個別旅遊城市酒吧里“酒托”的亂象,不良商家利用“桃色地帶”乾起了詐欺、脅迫的違法勾當。這些都嚴重損害了當地旅遊市場環境和城市形象。在旅遊業和服務業都面臨深刻轉型升級的今天,“桃色城市”的形象,無疑會成為牽制產業升級乃至束縛發展的繩索。
管理舉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