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抗胃分泌藥
gastric antisecretory drugs
抑制和減少胃酸分泌的藥物。可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和胃液的消化活動度。用於治療消化性潰瘍病,特別是十二指腸潰瘍病。抗胃分泌藥包括抗膽鹼能藥、組胺H2受體阻斷藥、抗胃泌素藥、壁細胞H+K+-ATP酶抑制藥和前列腺素
抗膽鹼能藥 用於競爭性抑制節後膽鹼能神經釋放的乙醯膽鹼的效應。乙醯膽鹼的這些效應與毒蕈鹼(毒蕈中的一種生物鹼)的效應相似。因此,阻滯膽鹼能刺激引起的平滑肌收縮或外分泌腺分泌的藥物又稱為抗毒蕈鹼藥。所有抗毒蕈鹼藥的藥理學效應均相似。天然的生物鹼為叔胺類,大多數合成的抗毒蕈鹼藥為季銨化合物。叔胺類抗毒蕈鹼藥極易自胃腸道吸收並通過血腦屏障,刺激延髓和高級神經中樞;相反,季銨化合物不易吸收,且不通過血腦屏障,從而也不能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季銨化合物除具有抗毒蕈鹼效應外,還比天然生物鹼更易影響自主神經節和神經肌肉接點處乙醯膽鹼的效應。
用於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病的理論根據為:①減少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②降低胃腸的運動性和胃的排空速率,從而減少疼痛,並增加食物和抗酸藥的中和效能。
抗膽鹼能藥除能抑制胃腺分泌外,還可減少唾液腺、胰腺、支氣管和汗腺分泌,增加心率,致成瞳孔散大,降低膀胱張力和收縮力。
現尚缺乏足夠的證據表明合成的抗膽鹼能藥(見表)(無論是叔胺類,還是季銨化合物)優於顛茄生物鹼製劑──顛茄酊、顛茄浸膏和阿托品。
套用注意事項如下:①絕對不宜單獨套用抗膽鹼能藥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病。應僅用為抗酸治療的輔助藥物。已經明確證明長期套用抗膽鹼能藥並不能改變十二指腸潰瘍病併發症的發生率,而且可以使症狀被掩蓋,延誤對復發的識別。②在套用抗膽鹼能藥治療潰瘍病時,給予的劑量應足以產生明顯的療效,如口乾。由於進餐後胃分泌顯著增加,抗膽鹼能藥通常在每次餐前30分鐘服用。③抗膽鹼能藥降低胃運動性和胃排空速率可導致胃竇部瀦留和胃泌素釋放增加,從而涉及胃潰瘍病的發病機理,因此不宜用於治療胃潰瘍病。④抗膽鹼能治療的禁忌症包括青光眼、前列腺增生、胃出口梗阻和反流性食管炎。
哌侖西平為新的阻斷毒蕈鹼受體的抗膽鹼能藥。它雖是三環類物質,但由於它不通過血腦屏障,中樞神經系統效應極為輕微。它選擇性地作用於胃黏膜的毒蕈鹼受體,而對涎腺、眼肌以及胃和食管平滑肌的毒蕈鹼受體作用較小。這就使得它不像傳統抗膽鹼能藥那樣,因使用抗分泌劑量即產生嚴重副作用,如腸麻痹、胃排空延緩、尿瀦留等,而在十二指腸潰瘍病治療上幾乎處於被棄用的地位。一般認為它對十二指腸潰瘍病有較好的近期效果,疼痛減輕,潰瘍癒合率為70~78%,但也有與安慰劑治療無顯著差異的報導。有口乾副作用。療程4~6周。
組胺H2受體阻斷藥 在組胺的許多效應中,刺激胃酸分泌的效應在胃腸病學上具有重要意義。但是,這一效應在1960年代藥理學家證實組胺有兩種不同受體(H1受體和H2受體)以前,一直沒有藥物能抑制。傳統的抗組胺藥不能制止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只是後來出現的H2受體阻斷藥才具有這一效應。H2受體阻斷藥不但能抑制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還可抑制其他刺激,如胃泌素、胰島素和蛋白質食物所引起的酸分泌。丁咪胺的合成最早(1972),靜脈注射可抑制胃酸分泌,但口服無效,不能長期用以治療潰瘍病,因而很快被口服有效的甲脒硫脲所取代(1973)。甲脒硫脲在降低胃酸分泌上更為有效,並且證明在十二指腸潰瘍病上有治療價值,但因在少數病人出現一過性粒細胞減少而限制了它的套用。這種副作用的產生被認為可能與分子中的硫脲基有關。1975年,一個在毒理學上與之有重要區別的非硫脲基H2受體阻斷藥──西咪替丁問世,從而開創了十二指腸潰瘍病治療上的新紀元。此後又出現了一些毒性更小的新產品,其中套用較多的是雷尼替丁。
西咪替丁 一個高度選擇性的組胺H2受體阻斷藥,可以抑制所有已知胃刺激物引起的酸分泌。這一效應被認為是消除了組胺對其他酸分泌刺激物強化作用的結果。H2受體阻斷藥是已知的最強大的酸分泌抑制藥,它可以使進餐刺激的酸分泌減少80%以上,而抗膽鹼能藥僅能使食後酸分泌減少30%。
潰瘍復發是進行另一西咪替丁療程的指征。若復發頻繁且嚴重可行較長期的維持治療。但是,長期用西咪替丁治療可能出現副作用。西咪替丁對雄激素受體有親合力,因此可以產生男子乳腺發育。也有精子數量輕度減少和垂體-睪丸功能紊亂的報導。西咪替丁可以抑制肝臟微粒體氧化酶(細胞色素P-450)的活性,從而延緩某些藥物,如華法林、安定、利眠寧、吲哚美辛(消炎痛)和普萘洛爾(心得安)等的清除。西咪替丁治療常常導致血肌酸酐輕度升高,一些病人可以出現一過性血清氨基轉移酶水平的升高,但很少發生藥物性肝炎。尚有發生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粒細胞缺乏,甚至致命性骨髓增生低下的報導。H2受體阻斷藥和抗酸藥一樣,也可使惡性潰瘍癒合,從而延誤正確診斷的建立。腎臟是西咪替丁代謝的重要部位。西咪替丁的代謝性清除隨年齡的增長而減少,腎功能衰竭病人的清除也減少。因此,這些病人應減少劑量以防中毒性精神錯亂狀態的發生。已經證明淋巴細胞上有H2受體,實驗結果表明西咪替丁可以增強遲發性超敏反應,並加速皮移植片和腎移植物的排斥。
雷尼替丁 與傳統的H2受體阻斷藥在結構上的主要區別是不再含咪唑環而含呋喃環。這種新的非咪唑結構的H2受體阻斷藥不具有抗雄性激素的作用,不影響腎功能,不抑制肝臟微粒體氧化酶,並且通過血腦屏障的量小,從而不會導致精神錯亂。雷尼替丁的作用時間較西咪替丁長。一日兩個劑量(150mg,早晚各1次)的雷尼替丁對胃酸分泌的抑制和一日4個劑量的西咪替丁相似,且對十二指腸潰瘍的癒合效能完全相等。
H2受體阻斷藥對胃潰瘍病的療效較差。有些報導指出H2受體阻斷藥在加速胃潰瘍的癒合上顯著優於安慰劑,但有些報導證明二者無顯著區別。
抗胃泌素藥 丙谷胺是異谷氨酸的衍化物,有降低胃酸分泌的作用。作用機制尚未完全闡明,有人認為其分子結構與胃泌素的末端相似而能競爭性地占據壁細胞膜上的胃泌素受體而抑制酸分泌,亦有人認為它影響壁細胞的代謝而削弱其泌酸功能。副作用有輕度失眠、乏力、口乾、頭暈等。 壁細胞H+K+-ATP酶抑制劑 取代的苯並咪唑化合物可以抑制壁細胞分泌膜的質子泵即H+K+-ATP酶而減少酸分泌。對其中的奧美普拉唑研究較多。奧美普拉唑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病有四個優點:①降低酸分泌的作用強,比現在任何藥物單個治療劑量的作用都大;②由於使胃內pH中值自1.4提高到5.3,胃蛋白酶基本失去活性;③每日服1個劑量即可控制24小時的酸度,服藥次數大大減少;④藥效可維持多日,故病人甚至遺漏服藥數日亦不至影響胃內酸度的控制。現在資料表明它對十二指腸潰瘍病的治療效果優於組胺H2受體阻斷藥。在人類尚未觀察到明顯的副作用,但有一過性血清氨基轉移酶水平增高的報導。
前列腺素 已經證明幾種前列腺素E2的甲基化類似物可以減少胃酸分泌,可能是通過干擾壁細胞內環磷酸腺苷(cAMP)的生成所致。然而致成胃酸減少的藥物劑量往往導致腹瀉。因此,為了降低胃酸分泌這一目的套用前列腺素在潰瘍病治療中不占位置。
取自"http://www.wiki.cn/wiki/%E6%8A%97%E8%83%83%E5%88%86%E6%B3%8C%E8%97%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