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應機制 抗體都是蛋白質(免疫球蛋白)。多數抗原也是蛋白質,少數為多糖、類脂、核酸等物質。以水為分散媒的膠體中,在一定的酸鹼度下,分散相分子中的極性基(如羧基、氨基、肽基等)發生電離而使膠體粒子帶電荷,同種粒子所帶電荷相同,彼此互相排斥。這些極性基團與水有很強的親和力,使膠體粒子外圍構成水層成為親水膠體,因而膠體粒子能均勻地分布在溶液中。如果抗原-抗體發生特異性結合,就不能與周圍水分子結合,而構成憎水膠體。憎水膠體在溶液中的穩定性取決於膠體離子的表面電荷。若在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電解質,則可中和膠體離子表面上的電荷,促使粒子相互吸引而出現凝集反應或沉澱反應等。此外,還有庫倫吸引力、范德瓦耳斯力、氫鍵結合作用、疏水相互作用等分子間引力參與和促進抗原-抗體反應。
反應規律 抗原與抗體反應具有高度的特異性。這一反應是分子表面的結合,雖然相當穩定,但因抗原-抗體本身未受到破壞,它們仍可分離,因此,反應是可逆的。此外,抗原分子與抗體分子的結合有一定的比例。一般來說,抗原是多價的,抗體是雙價的,因而一個抗體分子可結合兩個抗原分子,而一個抗原分子可結合多個抗體。所以,在比例適合時它們可形成高度交聯的抗原-抗體大分子複合物,沉澱下降。抗體過多或抗原過多,都不能形成高度交聯的抗原-抗體大分子複合物,不產生沉澱或沉澱很少。
抗原-抗體反應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抗原與抗體的特異性結合階段。這一階段使親水系統變為憎水系統,反應很快,幾秒鐘至幾分鐘即可完成,但無可見反應。第二階段為抗原與抗體反應的可見階段,出現凝集、沉澱、補體結合等反應。這一階段的反應比較慢,需要幾分鐘至幾十分鐘,並受電解質、溫度、酸鹼度等因素的影響。
1.抗原是指一種能刺激人或動物體產生抗體或效應細胞,並能與抗體或效應細胞發生特異性反應的物質。具有異物性、大分子性、特異性。
2.抗體是機體在抗原物質刺激下,由B細胞分化成的漿細胞(效應B細胞)所產生的、可與相應抗原發生特異性結合反應的免疫球蛋白。
抗原一般是侵入機體的病原微生物或者機體病變的、非正常的成分,是入侵者;抗體是對付抗原的防禦力量
不論天然的還是人工合成的分子,只要能被機體的免疫系統識別的都可以誘導機體的免疫應答,產生相應的抗體。大多數抗體和抗原本身是既有免疫原性(誘發產生特異抗體),又有反應原性(與特異的抗體相結合)。抗原與抗體的特異性反應不僅可以在體內進行,而且可以在體外進行。一切利用血清學技術方法所進行的各種測試都是基於這一根本的特性。抗體反應技術的套用之廣泛已經遠遠超出了免疫學、醫學、甚至生命科學的範圍,成為—類微量,靈敏,快速的檢測分析方法。
相關詞條
-
抗原-抗體反應
抗原和對應抗體在一定條件下特異結合形成可逆性抗原-抗體複合物的過程。抗原-抗體是免疫球蛋白分子上的抗原結合簇與抗原分子上的抗原決定簇相互吸引、以及多種分...
概述 反應機制 反應規律 -
抗原抗體反應動力學
本書詳細介紹了免疫血清學工作中抗原體反應動力理論及新概念,重點介紹了抗原抗體的配體-競爭反應動態模型,對解決實際工作中抗體反應的時最適比、抗體板和抗原板...
作者簡介 目錄 -
《抗原抗體反應動力學》
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出版、賈萬鈞主著的《抗原抗體反應動力學》一書的主要內容有免疫血清學的實踐與理論研究,抗原體的配位競爭反應模式及反應動力學,抗原抗體反應...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錄 -
抗原-抗體反應
抗原-抗體反應,可分為凝集反應、沉澱反應、補體結合反應或嗜細胞反應等,這些反應已成為疾病診斷、病原微生物鑑定、流行病學調查以及科學研究工作廣泛套用的手段。
釋義 分類 -
群體反應性抗體
群體反應性抗體(panel reactive antibodies,PRA)是指群體反應性抗HLA-IgG抗體,是各種組織器官移植術前篩選致敏受者的重要...
簡介 檢測方法 臨床意義 -
抗原抗體反應
抗原抗體反應是指抗原與相應抗體之間所發生的特異性結合反應。這種反應既可在機體內進行,也可以在機體外進行。抗原抗體反應的過程是經過一系列的化學和物理變化,...
概述 反應特點 影響因素 反應原理 交叉反應 -
反應抗體
抗原-抗體反應(an 抗原與抗體反應具有高度的特異性。 抗原-抗體反應可分為兩個階段。
參考資料 -
超抗原
超抗原(superantigen)是指能在極低濃度下即可非特異地刺激多數T細胞克隆活化增殖,產生極強免疫應答的物質。超抗原可分為外源性超抗原(如金黃色葡...
概述 細菌性 病毒性 效應 治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