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簇

螢光免疫技術是標記免疫技術中發展最早的一種。很早以來就有一些學者試圖將抗體分子與一些示蹤物質結合,利用抗原抗體反應進行組織或細胞內抗原物質的定位。Coons等於1941年首次採用螢光素進行標記而獲得成功。這種以螢光物質標記抗體而進行抗原定位的技術稱為螢光抗體技術(fluorescentantibodytechnique)。

結合簇

 螢光免疫技術是標記免疫技術中發展最早的一種。很早以來就有一些學者試圖將抗體分子與一些示蹤物質結合,利用抗原抗體反應進行組織或細胞內抗原物質的定位。Coons等於1941年首次採用螢光素進行標記而獲得成功。這種以螢光物質標記抗體而進行抗原定位的技術稱為螢光抗體技術(fluorescentantibodytechnique)。
螢光免疫法按反應體系及定量方法不同,還可進一步分做若干種。與放射免疫法相比,螢光免疫法無放射性污染,並且大多操作簡便,便於推廣。國外生產的TDM用試劑盒,有相當一部分即屬於此類,並且還有專供TDM螢光偏振免疫分析用的自動分析儀生產。
由於一般螢光測定中的本底較高等問題,螢光免疫技術用於定量測定有一定困難。近年來發展了幾種特殊的螢光免疫測定,與酶免疫測定和放射免疫分析一樣,在臨床檢驗中套用。
 有關螢光的基本知識
一、螢光現象
(一)螢光的產生
一此化學物質能從外界吸收並儲存能量(如光能、化學能等)而進入激發態,當其從激發態再回復到基態時,過剩的能量可以電磁輻射的形式放射(即發光)。
螢光發射的特點是:可產生螢光的分子或原子在接受能量後即刻引起發光;而一旦停止供能,發光(螢光)現象也隨之在瞬間內消失。
可以引起發螢光的能量種類很多,由光激發所引起的螢光稱為致螢光。由化學應所引起的稱為化學螢光,由X線或陰極射線引起的分別稱為X線螢光或陰極射線螢光。螢光免疫技術一般套用致螢光物質進行標記。
(二)螢光效率
螢光分子不會將全部吸收的光能都轉變成螢光,總或多或少地以其他形式釋放。螢光效率是指螢光分子將吸收的光能轉變成螢光的百分率,與發射螢光光量子的數值成正比。
螢光效率=發射螢光的光量分子數(螢光強度)/吸收光的光量子數(激發光強度)
發射螢光的光量子數亦即螢光強度,除受激發光強度影響外,也與激發光的波長有關。各個螢光分子有其特定的吸收光譜和發射光譜(螢光光譜),即在某一特定波長處有最大吸收峰和最大發射峰。選擇激發光波長量接近於螢光分子的最大吸收峰波長,且測定光波量接近於最大發射光波峰時,得到的螢光強度也最大。
(三)螢光的猝滅
螢光分子的輻射能力在受到激發光較長時間的照射後會減弱甚至猝滅,這是由於激發態分子的電子不能回復到基態,所吸收的能量無法以螢光的形式發射。一些化合物有天然的螢光猝滅作用而被用作猝滅劑,以消除不需用的螢光。因此螢光物質的保存應注意避免光(特別是紫外光)的直接照射和與其他化合物的接觸。在螢光抗體技術中常用一些非熒的色素物質如亞甲藍、鹼性復紅。伊文思藍或低濃度的過錳酸鉀、碘溶液等對標本進行得當復染,以減弱非特異性螢光本質,使特異螢光更突出顯示。
二、螢光物質
(一)螢光色素
許多物質都可產生螢光現象,但並非都可用作螢光色素。只有那些能產生明顯的螢光並能作為染料使用的有機化合物才能稱為免疫螢光色素或螢光染料。常用的螢光色素有:
1.異硫氰酸螢光素(fluoresceinisothiocyanate,FITC)為黃色或橙黃色結晶粉末,易溶於水或酒精等溶劑。分子量為389.4,最大吸收光波長為490495nm,最大發射光波長520530nm,呈現明亮的黃綠色螢光,結構式如下:

有兩種同分異結構,其中異構體Ⅰ型在效率、穩定性、與蛋白質結合能力等方面都更好,在冷暗乾燥處可保存多年,是套用最廣泛的螢光素。其主要優點是:①人眼對黃綠色較為敏感,②通常切片標本中的綠色螢光少於紅色。
2.四乙基羅丹明(rhodamine,RIB200)為橘紅色粉末,不溶於水,易溶於酒精和丙酮。性質穩定,可長期保存。結構式如下:

最大吸收光波長為570nm,最大發射光波長為595~600nm,呈橘紅色螢光。
3.四甲基異硫氰酸羅丹明(tetramethylrhodamineisothiocyanate,TRITC)結構式如下:

最大吸引光波長為550nm,最大發射光波長為620nm,呈橙紅色螢光。與FITC的翠綠色螢光對比鮮明,可配合用於雙重標記或對比染色。其異硫氰基可與蛋白質結合,但螢光效率較低。
(二)其他螢光物質
1.酶作用後產生螢光的物質某些化合物本身無螢光效應,一旦經酶作用便形成具有強螢光的物質。例如4-甲基傘酮-β-D半乳糖苷受β-半乳糖苷酶的作用分解成4-甲基傘酮,後者可發出螢光,激發光波長為360nm,發射光波長為450nm。其他如鹼性酸酶的底物4-甲基傘酮磷酸鹽和辣根過氧化物酶的底物對羥基苯乙酸等。
2.鑭系螯合物某些3價稀土鑭系元素如銪(Eu3+)、鋱(Tb3+)、鈰(Ce3+)等的螯合物經激發後也可發射特徵性的螢光,其中以Eu3+套用最廣。Eu3+螯合物的激發光波長範圍寬,發射光波長範圍窄,螢光衰變時間長,最適合用於分辨螢光免疫測定。
免疫學基本常識:抗原、抗體及單克隆抗體
 
眾所周知,人或動物可以依靠自身的能力抵禦某些疾病的侵襲,也有一些疾病可以通過機體自身調控而自愈,這是因為機體內部存在一個免疫系統。免疫系統是由中樞免疫組織(骨髓、胸腺、消化系統免疫組織)和外周淋巴組織(淋巴結和脾臟)的免疫活性細胞(B淋巴細胞、漿細胞),以及由它們產生的多種淋巴因子和抗體所組成。免疫系統對外來物質產生一系列反應的過程稱為免疫,而這種反應本身則稱為免疫應答。能夠在機體中引起特異性免疫應答的物質稱為抗原,免疫應答的結果則是刺激機體產生與抗原相對應的特異性抗體和引起細胞免疫。
由於免疫應答同時取決於機體,而不僅是進入機體的物質,所以抗原的定義是相對的。由此,按照免疫應答的效果可以將抗原分為完全抗原和半抗原:完全抗原是指能夠直接誘導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的一類物質。完全抗原的分子量都大於5000,其化學成分多為蛋白質或脂多糖,其它如脂蛋白,糖蛋白,多糖體,多肽,核酸等也都是完全抗原。半抗原能與抗體特異性結合,但不能激發機體產生抗體,必須與蛋白質(載體)結合後進入機體,才能產生有效的免疫應答。大分子的半抗原在體外能與對應的抗體結合發生可見反應(凝集、沉澱),小分子的半抗原能與對應抗體結合而不出現可見反應。此外,抗原還可以按照自身的物質屬性分為可溶性(毒素、異種蛋白)或顆粒性(細菌、細胞)抗原,或按臨床意義分為外源性和內源性抗原
抗體是在抗原刺激下機體免疫應答的產物。所有抗體都具有與抗原特異性結合的能力。抗體的化學本質是免疫球蛋白即γ-球蛋白。不過只有當免疫球蛋白針對已知抗原時,才能夠稱這種免疫球蛋白為抗體。免疫球蛋白屬於結構牢固的分子物質,可以經受較大變化的環境作用,諸如56℃加溫,在室溫下較長時期的貯藏,短期高或低pH處理,甚至與去污劑或尿素接觸後仍保持其抗體活性。
抗體活性是指與抗原特異性結合的能力,即二者之間的特殊親合力。兩者非共價鍵結合,結合的力包括氫鍵,靜電力,范德華力和疏水結合力。抗體抗原之間的反應是可逆的,在適宜的條件下仍可解離而性質不變。
機體內約有1億種不同的B淋巴細胞,每個獨立的B淋巴細胞只能接受一種抗原的刺激從而形成分泌一種抗體的能力,因此特異性是免疫應答的特有標誌。如常識所見,麻疹患者愈後即獲得對麻疹的終生免疫,而這並不形成對天花的免疫。抗體抗原特異性結合的本質是抗原決定簇與抗體結合簇的專一適配性,抗原決定簇是指抗原分子上專有的化學基因,可以決定其刺激機體所產生抗體的特異性。抗原決定簇與其相對應的抗體結合簇立體構型完全相適應。一個抗原分子可帶有多個不同的決定簇。抗原分子量愈大,決定簇數量愈多。決定簇數目代表抗原分子的價。抗體結合簇是在抗體分子上與對應的抗原決定簇發生特異性結合的部位,位於Ig分子的抗原結合分段(V段)上,由重鏈和輕鏈的一部分可變區構成。其特異性由胺基酸排列順序決定,約包括5~15個胺基酸。每個單體免疫球蛋白分子如IgG有2個結合簇,IgA是二聚體,有4個結合簇,IgM是五聚體所以有10個結合簇。(但是,事情並不是絕對的。一種抗體除與相對應的抗原發生特異性反應外,也有可能與化學結構部分相似的其它抗原發生反應,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交叉反應。交叉反應可能由於兩種抗原有共同的決定簇,或由於兩者的抗原決定簇雖然不完全相同,但在立體化學結構上密切相關,導致一種抗原能與另一種抗原的對應抗體結合。)正常情況下,抗體與抗原在機體內結合後,可以被吞噬、排泄而將抗原清除。如果這種抗原屬於外源性致病抗原(細菌、病毒、毒素),可以由此達到殺滅或削弱抗原危害的目的。對於內源性抗原,如已經衰退、損傷或突變的異常細胞,也能被及時排除,實現機體自身的免疫調控。當然,在異常情況下,抗體抗原結合後形成的免疫複合物將損傷組織、細胞,引起花粉過敏一類的變態反應或免疫性疾病等不良後果。
不過長期以來所謂特異性免疫血清抗體,不論是從人還是從動物獲得的,也不論是主動獲得還是被動獲得的,實際上都是有許多種具有不同特性的抗體所組成的混合抗體。這是因為,進入機體的抗原往往帶有若干個抗原決定簇。此外,不同個體對同一抗原決定簇的反應並不相同,即使同一個體不同時間接受抗原刺激後產生的反應也不完全一致。由於人們無法將體內已受抗原刺激的各種不同的B淋巴細胞克隆區分開,即使在體外能將它們分成單細胞,也無法讓其繼續生長,增殖並分泌抗體。因此,用常規免疫方法製備的免疫血清抗體只能是數目眾多的單克隆抗體的混合物,現在,一般稱其為多克隆抗體(PcAb)。這種多克隆抗體存在特異性差、效價低、數量有限、動物間個體差異大,難以重複製備等固有缺陷,許多場合下使用時難盡人意。
1975年,英國劍橋大學分子生物學研究室的Kohler和Milstein合作發表了題為“分泌預定特異性抗體的融合細胞的持續培養”的著名論文(Nature,256:495,1975)。他們將已適應於體外培養的小鼠骨髓瘤細胞與綿羊紅細胞免疫小鼠脾細胞(B淋巴細胞)進行融合,發現融合形成的雜交瘤細胞具有雙親細胞的特徵:即像骨髓瘤細胞一樣在體外培養中能夠無限地快速增殖,又能持續地分泌特異性抗體,通過克隆化可使雜交細胞成為單純的細胞系,由此單克隆系就可以獲得結構與各種特性完全相同的高純度抗體,即單克隆抗體(MCAB)。上述方法創立了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技術-利用B淋巴細胞雜交瘤產生單克隆抗體。這一技術的創立和迅速推廣,為所有需要製備和使用抗體的研究領域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製劑,促進了生命科學諸學科的發展。兩位科學家也由於這一傑出貢獻榮獲1984年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
黃麴黴毒素B1是一種二氫呋喃氧雜萘鄰酮的衍生物,分子量為312,屬於半抗原,不能直接誘導機體產生免疫應答。因此我們的工作首先是將黃麴黴毒素B1與載體蛋白連線,合成為完全抗原,以後的研究則基本上採用了前述雜交瘤-單克隆抗體技術的經典方法:動物免疫→免疫脾細胞與骨髓瘤細胞融合→細胞篩選→用有限稀釋法分離出可分泌特異性抗體的單個細胞,再經過克隆化培養建立雜交瘤細胞株並製備出大量單克隆抗體,從而在此基礎上最終建立了黃麴黴毒素B1(AFB1)的免疫檢測方法。
免疫標記法
(一)螢光免疫法:
原理是套用一對單克隆抗體的夾心法。底物用磷酸-4-甲基傘形酮,檢測產物發出的螢光,螢光強度與Mb濃度呈正比,可在8min內得出結果。結果以Mb每小時釋放的速率表示(△Mb)表示。該法重複性好,線性範圍寬,具有快速、敏感、準確的特點。
以雙抗夾心法為例,首先將特異性抗體與固相載體連線,形成固相抗體。除去未結合抗體,然後加受檢標本,使其中的蛋白抗原與固相抗體形成抗原抗體複合物。洗滌除去未結合物,接著加入螢光標記的抗體,使之與抗原特異性結合,形成抗體—抗原—抗體複合物。最後根據螢光強度,即可對蛋白抗原進行定量。
 傳統的螢光免疫法受本底螢光的干擾較大,時間分辨螢光免疫測定法是以具有特長壽命的稀土金屬如銪,作為標記物,加入正常液後激發測定,能有效去除短壽命本底螢光的干擾。
(二)放射免疫法
放射免疫法是以過量的未標記抗原與放射性物質標記的抗原,競爭性地與抗體結合,形成有放射性的抗原—抗體複合物與無放射性的抗原—抗體複合物,並有過剩的標記抗原與未標記的抗原。然後通過離心沉澱等方法,將抗原—抗體複合物與游離抗原分離,分別測定其放射性強度與標準曲線比較,即可對未標記的待測抗原進行定量。RIA法測定血清蛋白靈敏度高、特異性強,可準確定量到ng/ml水平。但早期的方法操作麻煩,耗時長,且有放射性污染。近年來,隨著單克隆抗體的套用,RIA的靈敏度又有了較大提高,且操作大為簡化,並已有商品試劑盒供應,使用方便。
(三) 酶聯免疫法(ELISA)
ELISA法有競爭法和夾心法兩種。競爭法是基於標準或血清Mb和微孑L板上包被的Mb競爭性地與單克隆抗體相結合的原理而建立,該法的最低檢測限為10μg/L,線性範圍達1000ug/L。夾心ELISA法與EIA具有良好的相關性(r=0.92)。ELISA法具有靈敏度高,特異性強,精密度好,操作簡單,適用於多份標本的檢測,不需特殊儀器設備等優點,易於推廣普及。但不適合急診的快速檢測。
以雙抗法為例。首先包被抗原,然後加入一抗,使一抗與包被抗原形成抗原—抗體複合物。接著加入酶標二抗,形成抗原—抗體—抗體複合物。最後加入底物,由酶催化底物生成產物。通過產物的生成量即可對蛋白抗原進行定量。
(四)偶聯生物素—親和素系統的酶免法
利用了一個親和素分子可以與4個生物素分子結合的特性,使傳統的靈敏度較高的酶免法的靈敏度又有明顯的放大作用。
(五)時間分辨螢光免疫分析
時間分辨螢光免疫分析(TimeresolvedFluoroimmunoassay,TRFIA)是一種非同位素免疫分析技術,它用鑭系元素標記抗原或抗體,根據鑭系元素螯合物的發光特點,用時間分辨技術測量螢光,同時檢測波長和時間兩個參數進行信號分辨,可有效地排除非特異螢光的干擾,極大地提高了分析靈敏度。
(六)解離增強鑭系元素螢光免疫分析
解離增強鑭系元素螢光免疫分析(DissociationEnhancedLanthanideFluoroimmunoassayDELFIA)是時間分辨螢光免疫分析中的一種。它用具有雙功能基團結構的螯合劑,使其一端與銪(Eu)連線,另一端與抗體/抗原分子上的自由氨基連線,形成EU標記的抗體/抗原,經過免疫反應之後生成免疫複合物。由於這種複合物在水中的螢光強度非常弱,因此加入一種增強劑,使Eu3+從複合物上解離下來,自由Eu3+同增強劑中的另一種螯合劑螯合形成一種膠態分子團,這種分子團在紫外光的激發下能發出很強的螢光,信號增強了百萬倍。因為這種分析方法使用了解離增強步驟,因此稱為解離增強鑭系元素螢光免疫分析。

相關信息

保爾·埃爾利希
PaulEhHIch
“科學研究沒有園籍的限制和種族的隔閡。
……致力於科學研究的人們首先要免除門戶之
見。”這是德國細菌學家、免疫學家和化學療
法的先驅埃爾利希在接受諾貝爾獎金時講的
話。因他對免疫性研究作出了傑出貢獻,他與俄
國的胚胎學家、免疫學家梅契尼科夫並列為一
九O八年度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金獲得者。
用“神奇的子彈”來肘殺病茵出生在德國西里西亞的斯特恩。父親是一位猶太醫生。他日幼便
飽嘗了種族歧視的痛苫,立志當一名濟世良醫。那時候,肉眼無
法看到的病菌正在歐洲大陸和世界各地猖狂肆虐,傳染病奪去了
千萬人的性命。埃爾利希目睹了種種苦難,他剛跨進醫學院大門,
使決心用畢生的精力向小小的細菌宣戰。他說:“我一定要發明一
種神奇的子彈,讓它只射殺人體內的病菌,而不敢傷害人體。。
在他求學時期,他的表兄威格特就在作組織及細菌培養的分類
染色研究。一八七八年,威格特發現不同種類的細菌對於各種染
料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埃爾利希對此很感興翅,就向威格特學習
染色法,不久又開始了自己的研究。同學們譏笑他是不務正業的
“幻想醫生”,他毫不在乎。他先後在弗勞茲瓦夫、斯特拉斯堡、
弗賴堡和萊比幅等大學醫學院裡學習,受到當時細菌學創導者柯
思和病理學家海德里希的提攜。一八七八年畢業之後,他就被推
薦到當時歐洲規模最大的病理研究院,成為實驗病理學創導者、柏
林大學教授姑雷·里希斯的助手。不久,他發現不但細菌,而且
生物體內不同的組織也有不同的染色能力。從此,染色分析法成
了解剖學家剖析組織不可缺少的方法。
埃爾利希完成了一項若名的實驗:把甲基藍染料注射到一隻
活老鼠體內,然後作生理解剖,發現只有老鼠的神經末梢染,卜了
藍色,而肌肉和骨饋不染色。這是為什麼呢?埃爾利希推想:可
能在染料和神經末梢之間有某種吸引力。那么,能不能找到一種
對體內病菌有吸引力的染料,又有藥物的作用,把病菌殺死呢2
他開始了實現其“神奇子彈”的構想。
研究有機體對染料的感受性,提出用染色法鑑別有機體細胞
和組織,這是飽的第一大貢獻。埃爾利希曾經是科鼓的學生,對
於科赫用染料使細菌著色的方法,他一直有著深刻的印象。既然
染料在玻璃片上能滲入細菌,使細菌著色而死亡。那末,如何用
染料來殺死體內的病菌,就要靠先辨明正常人體細胞和組織與病
菌的區別了,這樣,才能避免“玉石懼焚”。在這一研究過程中,他發現了白血球的變種,即一種體積龐大,容易被曙紅染色的顆
粒,他稱之為“嗜曙紅白細胞”,即後來人們所稱的“埃爾利希細
胞”。一八八二年,他觀察到並描述了這種白細胞吞噬紅血球細胞
的現象。他的這一發現,對組織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一八
九六午,埃爾利希在柏林附近的斯特吉茨血清實驗所任所長,他
用顯微鏡研究血液,gf究有機組織對染色物質的感受論發現了
望氮反應,後來被稱之為“埃爾利希反應”。重氮化合物可以和許
多有機化合物產生顏色反應,可以用來對尿液、血液或血漿的提
取物進行染色試驗,通過比色,就可以區別人體、動物體內的病
茵和正常細胞、組織了。埃爾利希用這種染色法首先鑑別了韶細
胞性白血病的各種類型,研究血液的正常細胞和病態細胞。“埃自:
利希反應”流傳至今,套用起來非常簡便。他被稱為血液學和免
疫血液學之父。
埃爾利希在研究中遇到了一系列問題:為什麼用同一染料後,
有些組織呈紅色,別的卻呈藍色?為什麼細胞核可以接受某種染
色,細胞質卻不能?為什麼白喉毒素對鴿子無害,對嬰兒會造成死
亡?他推斷,各種不同的細胞、組織間,必有基本的差異存在。
埃爾利希認為“化學親和力”即是生命奧秘的鎢匙,他提出了有
機體和周圍化學物質(食物、藥物等)結合的學說——側鏈學說,
進而又科學地導出免疫化學和化學療法理論。
埃爾利希認為,抗原具有結合基或“側鏈”,他稱之為“結合
簇”,毒性抗原具有代表其毒性的“毒性簇”。抗體是機體細胞受抗
原刺激後所產生的物質。抗體也具有側鏈或結合簇,能與抗原的
結合族作特殊的結合。一八九七年,他把抗體叫做受體。他推想:
化學性質不問的受體能與不同的抗原結合,在機體細胞上發生結
台反應,此後,受體即不能發揮正常功能,細胞就產生更多的受體,其中有些脫落而進入血流;血流中的受體能與抗原發生反應,
從而保護機體細胞。埃爾利希認為淋巴球是參與形成受體的。他
同時提出,多形核白血球及巨噬細胞起到協助作用,因為它們能
使細菌及其他顆粒狀抗原裂胳使其可涪成分為淋巴球所吸收。
埃爾利希是第一個定量地研究了毒素與抗毒素的沉澱反應,
建立起抗體理論的,他詳細地說明了有機體組織對病菌感染的反
抗。由於他的研究,後來科學家才開始使用“免疫化學”這個名
詞。埃爾利希因此被稱為免疫化學的先驅。
埃爾利希最早用化學反應解釋免疫過程。他認為抗原和抗體
之間的結合是化學的結合,正如強酸和強鹼的結合一樣,完全朝
一個方向進化很少是可逆的。他研究出毒素與抗毒素的中和反
應和酸鹼的中和反應不同的地方,是它們不邏守倍比定律;這種
結合實際上並不經常有一定嚴格的比例。包爾德特在他之後建立
的吸附學說完善地解釋了上述現象。但是埃爾利希的側鏈學說在
.9論免疫學的發展上,曾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他的學說已逐漸被
一些其他內容所充實,而繼續存在於現代的免疫學中。他的受體說
反映在關於抗原決定基與抗體結合價等概念上,而他的關於抗原
抗體結合具有化學性質的觀念,也已在現代免疫學中獲得了巨大
發展。當然,現代免疫學對這一反應的理解已遠比埃爾利希當年
的見解完整和正確,但埃爾利希的學說成為現代免疫學的先導,這
確實是了不起的貢獻。
從一八九O年起,埃爾利希就在羅伯特·柯赫傳染病研究院
主持工作。他對免疫現象作了大量的研究。他指出免疫血清具有
溶菌作用,有這種作用的抗體他稱之為介體。他把介體看作是反
應過程的中間環節,它具有兩種親和力:一種是對補體的親和力
(所謂補體簇),另一種是對紅血球的親和力(所謂細胞族)。他認
為每種血清都有作用於各種敏感抗原的多元補體。這一理論為以
後的學者進一步研究開闢了道路。
埃爾利希從一八九八年起到了萊因河畔的法蘭克福,先是在法蘭克福醫院化驗所繼續免疫現象的化驗研究,後來專門研究傳
染病從膿腫的治療。“九O四年,他完成白喉毒素的研究,發現
中和白喉毒素的抗韋素。但是他並不滿足於這一發鞏曾嘗試在
實驗室內製造這種抗毒素。雖然並未成功,卻為後人指出了方向。
他也曾轉而研災癌症的化學治療,並取得初步進展。在這期間,
他發表了《免疫論文全集》和《論毒素與抗毒素之間的關係及研究
途徑》,這些著作都被看成是權威性著作。從—‘九O六年起,他擔
任了喬治·施佩爾·豪斯研究院院長。
埃爾利希在醫學理論上做出巨大貢獻以後,就把他晚年的全
部精力投入到化學藥物的研製上,以便實現他多年來的幻想——
用。抑奇的子彈”射殺人體內的病菌。他對染料的奇妙想法,英
定了他進行化學治療的基礎。由於某些染料能有選擇性地給細菌
和原生動物染色,就有可能找到某種能夠單為寄生蟲所吸收的物
質,可以殺死寄生蟲而不傷害寄主。一九O四年他終於找到了第一
種能殺死民體內銀蟲的染料“阿托克西爾”,又叫“錐蟲紅”。錐蟲體
積比細菌大,在顯微鏡下容易被發現,注射到小白鼠的血管里.它
可以不停地繁殖,最後使小白鼠死亡。埃爾利希從一本化學雜誌
上談到一篇試驗報告,說明錐蟲能被“阿托克西爾”即對氨基苯
腫殺死。可是治療的後果卻很慘,病人雖不再昏睡而死,卻變成
了瞎於。他決定改變對氛基苯腫的化學結構,以達到只殺死錐蟲
不傷害視神經的目的。他就主動合成了數千種腫苯化合物,然後
對其一一篩選o這些藥物當中,現有文獻還提到的有五種,就是
他命名的五號、五九四號、六軍六號、九一四號、一二軍六號。
埃爾利希和他的助手、日本朋友秦佐八郎博士一起,投入研
制實驗工作,他們年復一年地試驗改變“鑷蟲紅”的分子結構,
經常日夜戰鬥在自己的實驗室里,有時連續幾個晚上不回家,只農實驗室的長椅上用幾本書疊起來當枕頭睡一會。他一次父一次
地安排“錐蟲紅”分子的排列方式,增加、移走或掉換原子。他要
喬清楚,到底裕要多大的劑量,才能殺死誰蟲而不致引起1\良反
應。
經過改變了化學結構的“錐蟲紅”,已經套用了第六百零五種
了,但是當給受錐蟲感染的小白鼠注射後,小白鼠仍是在狂竄亂
跳中痛苦地死去。
在達漫長而又艱苦的戰鬥中,埃爾利希的信心始終沒有動搖
過。他堅佑,射殺錐蟲的“補彈”足一定可以製造出來的。當他
在一九O九年試驗到六百零六號化合物時,埃爾利希終於發現一
種有效的分子式“腫凡納明”,即二箋基二氧偶帥苯。他把它命名
為“灑爾佛散”(意為安全腫劑),它能殺死老鼠和馬體內的錐蟲,而
不致引起眼盲或跳躍病。
達時,埃爾利希的實驗室里沸騰起來了,人們都為這個六百
零六號化合物的成功而歡呼2四年的時間,篩選出各種不同結構
的腫苯化合物,這裡而包含了多少繁重的傳動和多么頑強的意志
啊I
埃爾利希發明的二氰基二氧偶腫苯,後來就成了商品藥名“六
O六”。“六O六”這種“神奇的子彈”為什麼只殺死錐蟲而不傷
害人體呢?他解釋汰因為病原體和人體組織有不同的代謝方式,
這種“六O六”藥物只影響病原體所特有的代謝方式。它就象導
彈一樣,在人體內專門跟蹤追擊錐蟲,而不傷害神經。
“六O六”的發明,使非洲人從昏睡病的威脅下解救出來。但
是,當時世界各地J。泛流傳著一種梅毒病,這種病是由比誰蟲還
小的螺旋體所引起的。無論男人或女人,甚至剛出生的嬰兒,部
可能染上這種可怕的疾病。這種病在歐洲已經有四百年的歷史,
並正在全世界蔓延。這是一種性病,早期傳染性很大,以後發生
心血管梅毒、神經梅毒或其他臟器的梅毒,或潛伏多年成為隱性
梅毒。患者經過幾年痛苦的折磨,最後得心臟病死去,或成為補經失常的痴果。這種病還可以內印婦傳給胎兒,使下一代得先天
性梅毒。這些成千上萬的患者多么希望能行一種良藥,使他們擺
脫這種疚病的痛苦啊1
“六O六”能不能殺滅梅毒螺旋體,從而拯救成千上萬的梅毒
病患者呢?一九O九年整個炎熱的夏天,埃爾利希及其助手們都
投入到這場緊張的戰鬥中。
他們首先在兔子的宰九上汰入一點從患者瘡瘋貝取來的膿
液,讓螺旋體在血城裡繁殖,於是兔子的宰九附近長出不癒合的
瘡門,這證明兔子染亡了梅毒病。
他們又納患病的兔子注別一針“六O六‘。第二天,發現難以
癒合的瘡口出乎意料地結痴癒合了、又過了兩天,瘡口完全癒合,
連兔子血液里的螺旋體巴不見了。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兔子
競完全恢復了健康。他們又重複多次做試驗,只要一針“入O六”
就能消滅兔丁休內的螺旋體,議驗禍到了成功。
用來治療梅毒的“六O六”劑雖遠比治療昏睡病的劑量大得
多。這么大的劑量,用在人體內是不是安全呢2會不會象“銀蟲
紅”那樣引起病人雙目失明呢?
他們把注射到免子身上的“六O六”的劑運再加大,試驗結
果還是—‘切順利。埃爾利希這時充滿了勝利的喜悅,通知他的好
朋友阿爾塔醫生:“六O六”DJ以用來治分梅毒忠者了1
一天下‘1:,埃爾利希和秦佐八郎跑到法蘭女福最下揮的娟妓
區里,找到一個得了梅毒病已經很嚴重的妓女,給她打了一針“六
O六”。過了一個星期,那個妓女笑盈盈地來報這兩位學者,感謝
他們救命之恩。
梅毒再也不是絕瘦了I埃爾利希把“六O六”的樣品送給醫
院去試用。一九一O年四月,第一批報告寄回來了,證明套用“六
O六”治療梅毒是成功的。
埃爾利希的幻想實現了1同年五月,他在巴思巴資內科學年
會上,向全世界宣布了他的發明。這個勞動全世界的新聞,給千千萬萬構毒病思考帶來了顱音。埃爾利希等的辛勤勞功開闢了化學
治外傳染病的道路。一九—O午,他發表了重要著作《螺旋體病化
學治療的嘗試》,這使他成為化‘;i療法的光碟機。這位偉大的學者
於一九一五年八月二十日逝世於巴特霍姆堡。他發明的“六O六”,
這個百位數已成了他百折不抗,勇於探索的象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