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

把脈

把脈又稱為切脈,是中醫師用手按病人的動脈,根據脈象,以了解疾病內在變化的診斷方法。切脈是中國古代漢族醫學家獨創的診法,具有悠久的歷史,它反映了中醫學診斷疾病的特點和經驗。脈象,可以理解為脈搏的形象。當人體臟腑、氣血發生病變後,可以從脈搏上表現出來,呈現病理脈象,成為中醫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

基本信息

概念

把脈把脈
是由動脈搏動的顯現部位(深、淺)、速率(快、慢)、強度(有力、無力)、節律(整齊與否、有無歇止)和形態等方面組成的。脈象是中醫辨證的一個重要依據,對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斷疾病的變化,識別病情的真假,判斷疾病的預後等,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由於脈為血之府,貫通全身,所以體臟腑發生病變,往往反映於脈,有時在症狀還未充分顯露之前,脈象已經發生了改變。所以,把脈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流傳至今。

意義

脈象是脈動應指的形象。脈象的產生與心臟的波動,心氣的盛衰,脈道的通利和氣血的盈虧直接相關。所以,心、脈是形成脈象的主要臟器。氣血是形成脈象的物質基礎。同時,血液循行脈道之中,流布全身,運行不息,除心臟的主導作用外,還必須有各臟器的協調配合:肺朝百脈,肺氣敷布,血液放能布散;脾統血,為氣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氣的充養和統攝得以運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調節血量;腎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氣,腎氣為各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原動力。故能反映全身臟腑、氣血、陰陽的綜合信息。當臟腑、氣血發生病變後,必然從脈搏上表現出來,呈現病理脈象,成為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

部位

把脈部位把脈部位
臨床主要運用“寸口診法”,即切病人橈動脈的腕後部分。《內經》中曾有“遍診法”和“三部診法”的記載,近代臨床很少運用,故不介紹。脈診獨取寸口的理論根據有二:一是肺朝百脈,脈會太淵。即人體各經脈均會集於肺,而寸口為手太陰肺經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淵穴,是脈會之處,所以有“脈會太淵”之說。二是脾胃為各臟腑氣血之源,各臟腑氣血之盛衰,與脾胃功能之強弱有著密切的關係,而手太陰肺經亦起於中焦睥功能之狀況。因此,全身臟腑經絡氣血之盛衰,都可以從寸口脈上反映出來。

方法

把脈把脈
切脈應在病人安靜時進行。《素問。脈要精胃論》強調,診脈常平坦 

切脈時讓病人取坐位或仰臥位,手前臂與其心臟近於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順。

寸口脈分寸、關、尺三部。對成人切脈,用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觸脈搏,以按脈。三指的疏密,應按病人的高矮作適當調整。小兒寸口脈部位狹小,不能容納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關法”而不細分三部。三歲以下的小兒,可用望指紋代替切脈。切脈時常運用三種指力,開始輕用力,觸按皮膚為浮取,名為“舉”;然後中等度用力,觸按至肌肉為中取,名為“尋”;再重用力觸按至筋骨為沉取,名為“按”。根據臨證的需要,可用舉、尋、按或相反的順序反覆觸按,也可分部取一指按壓體會。寸、關、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三候,稱謂三部九候。

注意事項

切脈時應注意安靜的環境,如患者剛經過劇烈的活動,應先讓休息片刻,然後診脈。切脈者必須呼吸均勻,態度認真,把注意力集中於指下細心地分辨脈象。每之診脈時間,不應少於一分鐘。

原理

把脈把脈
在公元前五世紀,中國就已經出現了脈診,並一直沿用至今,充分證明了其強大的生命力和科學性。現代脈象研究證實,脈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心臟的功能、血管的機能、血液的質和量。這三方面決定了脈象出現某些形態的改變,即脈動應指的形象,也即脈象。脈象首先可顯示這三方面因素的病變,其次可據其推斷其他的病變。顯然,脈象是有其客觀存在因素的。

心臟是形成脈象的動力器官,所以脈象首先可反映心臟的病變。如冠心病、心臟供血不好、心功能低下等可通過脈象有所反映。如當冠心病形成的時候,心臟可有停跳現象,這時通過脈象就可發現脈搏停跳。

血管的舒縮運動,反映了血液流動的質、量與速度等信息。血管本身的病變,如動脈硬化等也可反映在脈象上。

結脈的脈象特徵是脈搏緩慢、時有停跳且沒有規律。而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甲亢性心臟病等疾病可出現脈搏停跳。

弦脈的脈象特徵是血管緊張度增高,脈體端直、長。弦脈反映出高血壓病,血液流動阻力增高、血管壁硬化。

濡脈的脈象特徵是脈象細、位置表淺、無力,即浮細無力。當人體患有胃腸性感冒(不想吃飯、噁心、嘔吐、拉肚子等,攝入不足)、急性胃腸炎,嘔吐時,體液減少,氣血不足,反映在脈象上就可出現濡脈的特徵。

影響因素

人體大致有28種脈象,每一種脈象都是對人體機能的反映,都有所對應的病症範圍。脈象是一種生物信息傳遞現象,是從外部測量到的關於循環系統的一個信號。其不足之處是,不精確,缺乏量化,如號脈可發現高血壓,但測不出血壓值,若說號出高壓180mmhg是不科學的。任何一個生物體,除了傳送內源性信息,還傳送外源性的信息。決定脈象的內源性因素主要是前面提到的三方面的因素。決定脈象的外源性因素有地理、氣候等。

天冷了,血管收縮變細了,血流會減慢;天熱了,血管舒張變寬了,血流會加快,脈象就出現了相應的變化。哪怕是外界環境微不足道的變化,在脈象上都可能會出現明顯的變化。如果在生理的調節範圍內,是正常的脈象;超過生理範圍,就是病態的脈象。有了干擾,脈象有時就不準確可靠。在這時,經驗顯得尤其重要,診脈技藝高超、經驗豐富的中醫大夫可以較準確地發現病變,而一般的中醫大夫就可能診斷不清,甚至診斷失誤。

診法

診脈有寸口診法、人迎寸口診法、張仲景三部診法等,現在常用的是寸口診法。診脈部位是手腕內側,腕後高骨(橈骨莖突)旁,橈動脈搏動處。高骨對應的橈動脈搏動部位是關部,關之前為寸部,關之後為尺部。寸關尺的稱呼,最早見於《內經》,寸口診法發展於《難經》。寸、關、尺分別對應不同的臟腑,在左手,寸對應心,膻中;關對應肝、膽,尺對應腎(腎水)、腹中。在右手,寸對應肺、胸中,關對應脾、胃,尺對應腎(命門)、腹中。

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是中醫基礎理論的兩大思想觀念。中醫看病是望、聞、問、切四診結合,從整體上來診治疾病,單用一種診斷方法的思想是不可取的。人體的信息不僅僅表現在脈象上,有的還反映在膚表、聲音、嗅味上等。僅憑脈象是單一的、不全面的,容易產生誤差。四診各有各的特點和獨特的功能,不能以脈診取代其他的診法,而應四診合參,進而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常見病脈

健康人脈象應為一次呼吸跳4次,寸關尺三部有脈,脈不浮不沉,和緩有力,尺脈沉取應有力。常見病脈有浮脈、沉脈、遲脈、數脈、虛脈、實脈、滑脈、洪脈、細脈、弦脈等。

浮脈:輕按可得,重按則減,為陽,為表。特點為脈搏部位表淺。主病:表證由於外感病邪停留於表時,衛氣抗邪,脈氣鼓動於外,故脈位淺顯。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為表虛。內傷久病因陰血衰少,陽氣不足,虛陽外浮,脈浮大無力為危證。浮而中空為芤,有邊無中,如以指著蔥之象,主失血;浮而搏指為革,中空外堅,似以手指按鼓皮之狀,相比芤脈中更空而外更堅,主陰陽不交;浮而不聚為散,按之散而不聚,來去不明,主失血。

沉脈:輕按不得,重按乃得,為陰,為里。特點為脈搏部位較深,按至肌肉以下。主病:里證。有力為里實,無力為里虛。邪郁於里,氣血阻滯陽氣不暢,脈沉有力為里實;臟腑虛弱,陽虛氣陷,脈氣鼓動無力,則脈沉無力。沉而幾無為伏,著骨始得,較沉更甚,主邪閉;沉而有力為牢,沉而強直搏指,主內實。

遲脈:脈搏緩慢,一息三至或二至(每分鐘脈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證。有力為實寒,無力為虛寒。寒則凝滯,氣血運行緩慢,脈遲而有力為實寒證。陽氣虛損,無力運行氣血,脈遲而無力,為虛寒證。運動員和重體力勞動者,脈象常遲,屬生理狀態。結脈:脈來緩慢,有不規律的間歇。主病:陰盛氣結,寒痰,淤血。分析:陰寒內結,脈道氣機受阻,故脈來緩慢而時一止。寒痰淤血,氣結不疏,脈氣阻滯,故氣虛血弱致脈來遲而中止者,則結而無力。

遲而更代為代脈:緩中一止,不能自還而更代,主氣絕,亦主經隧有阻,妊婦見之不妨。脈有歇止,止有定數。主病:髒氣衰微。分析:髒氣衰弱,元氣不足,使脈氣不能銜接。 遲而時止為結脈:脈來緩慢,有不規律的間歇。主病:陰盛氣結,寒痰,淤血。分析:陰寒內結,脈道氣機受阻,故脈來緩慢而時一止。寒痰淤血,氣結不疏,脈氣阻滯,故氣虛血弱致脈來遲而中止者,則結而無力。

數脈:脈搏急促,一息五至、六至(每分鐘脈搏在90次以上)。特點是較正常脈搏至數快,除遲、結、代三脈外其他都可見。主病:熱證。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外感熱病初起,臟腑熱盛,邪熱鼓動,血行加速,脈快有力為實熱。陰虛火旺,津血不足,虛熱內生,脈快而無力為虛熱。

虛脈:寸關尺三部脈皆無力。重按空虛。應指鬆軟,是一切無力脈的總稱。主病:虛證:多為氣血兩虛,氣血不足,難以鼓動脈搏,故按之空虛。

實脈:寸關尺三部脈皆有力.主病:實證:邪氣亢盛而正氣充足,正邪相搏,氣血充盈脈道,搏動有力。

滑脈:應指圓滑,按之流利,圓滑如按滾珠。主病:痰飲,食積,實熱諸證.多見於青壯年氣血充實。妊娠婦女滑脈是氣血旺盛養胎之現象。均屬生理現象。

洪脈:脈大而有力,如波濤洶湧,來盛去衰。來大去長。主病:熱盛。內熱盛脈道擴張,脈形寬大,因熱盛邪灼,氣盛血涌,使脈有大起大落。

細脈:脈按之細小如線,起落明顯。主病:虛證,多見於陰虛、血虛證。又主濕病。陰血虧虛不能充盈脈道,或濕邪阻壓脈道,脈細小。

弦脈:端直而長,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膽病、痛證、痰飲。氣機不利,肝失疏泄,脈道拘急而顯弦脈。病則氣亂或痰飲內停,致使氣機輸轉不利,出現弦脈。

正常脈象

正常人脈象,又稱平脈,常脈。常脈為三部有脈,一息四至(每分鐘脈搏早70-80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節律均勻,從容和緩,流利有力,尺脈沉取不絕。稱為有胃,神,根。其中有胃,就是有胃氣,脈搏表現和緩,從容,流利,有神;有神,是指脈搏應指有力柔和,節律整齊;有根。主要表現為尺脈沉取不絕。

脈象相關

此外,脈象與內外環境的關係十分密切。由於氣候,年齡,性別,體質,勞逸及精神狀態等因素的影響,脈象也會發生某些生理變化。例如一年四季,脈象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變化;年齡越小,脈搏越快;嬰兒脈急數,青壯年脈多有力,老人脈稍弦,婦女脈象較男性脈象弱而略快;胖人脈稍沉,瘦人脈稍浮;勞力之後,飲酒,飽食或情緒激動時,脈多快而有力,飢餓時脈來較弱;腦力勞動者脈多弱於體力勞動者等。這些均應與病脈相鑑別。另外,少數人橈動脈走向異常,脈可不顯現與寸口,如有的顯於寸口的背側,名曰“反關脈”;有的從尺部斜向手背,名曰“斜飛脈”。這都不屬於病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