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小布達拉宮

承德小布達拉宮

河北省避暑山莊附近的普陀宗乘之廟:一些人稱為承德的小布達拉宮[西藏宮堡式建築群]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境內,遠看類似西藏的布達拉宮,是乾隆皇帝為母親祝壽而修建的(一個重要背景是順治帝時期五世達賴到北京傳播過佛法)。在避暑山莊以北,“須彌福壽之廟”的西側,是一座具有特殊藝術價值的寺廟建築。全廟除主體大紅台、大白台等外,還有四十多座各式各樣的僧房佛殿白台和塔台,是承德外八廟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占地面積22萬平方米,氣勢雄偉,十分壯觀。其實:雖然都是山頂堡壘式建築,特徵上還是有重要差異的,例如布達拉宮的白色台階很高,另外所在山崗形態不同導致建築群的組合方式不同。

基本信息

建造結構

承德小布達拉宮承德小布達拉宮
小布達拉宮是仿西藏拉薩布達拉宮修建的,“普陀宗乘”是藏語“布達拉”的漢譯。廟依山建造,坐北朝南,山門內是碑閣,北是五塔門,高十餘米,有拱門三個,上建紅、黃、黑、白、綠五座喇嘛塔。門北是琉璃牌坊。牌坊北地形漸高,各式白台、塔台建築因地形而散置,高低有別,變化多端。最後為雄偉高大的主體建築大紅台。大紅台的正面,下面是高達十八米的大白台,其上聳立著高達二十五米的大紅台。紅台內四周為三層群樓,中央是重檐攢尖鎏金銅瓦項的“萬法歸一”殿。

歷史

承德小布達拉宮承德小布達拉宮
清帝乾隆修建這座規模宏偉的喇嘛廟宇,是有其用意的。乾隆三十五年,是乾隆六十壽辰,乾隆三十六年是他母親八十壽辰,蒙古族又虔信黃 教(喇嘛教格魯派),借蒙古、青海、新疆等地少數民族的王公、部落長來承德為他祝壽之機,利用喇嘛教,進行綏撫。

桑珠孜宗堡始建於1363年,是後藏日喀則地區最早的建築之一,被稱作“小布達拉宮”。布達拉宮擴建時,在形制和風格上受到桑珠孜宗堡影響。在承德市避暑山莊正北,始建於乾隆三十二年,是為慶祝乾隆的60大壽而建的,也是“外八廟”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其樣式仿拉薩布達拉宮,氣勢壯觀,故又稱為“小布達拉宮”。

文化背景

承德小布達拉宮承德小布達拉宮
乾隆三十六年,為乾隆帝六十壽辰和皇太后八十壽辰之年,邊疆各少數民族的首領都要集承德,舉行盛大的慶壽活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全國民族大團結的局面。為了敬重各族信仰,團結各族人民,乾隆帝御旨建造這座大型寺院。

當時,邊疆各少數民族大都尊崇藏傳佛教。拉薩布達拉宮是藏傳佛教的一個中心。而藏傳佛教宣稱布達拉宮為觀世音菩薩的道場。觀民音菩薩的道場據說有三處:一在印度,一在西藏,一在南海(浙江普陀山)。乾隆帝認為,觀音發祥於印度,然後先到西藏為本土,所以在承建觀音道場便"仿西藏,非仿南海"。普陀宗乘之廟是在漢族傳統建築的基礎上融合藏族建築特點建造的,它是漢藏建築世術交融的典範。

特點

這座寺廟最大的特點就是其藏式建築,廟內共有大小建築約60處,多是平頂白牆。主體建築大紅台是一座暗紅色的方形建築,在周圍白色樓宇的映襯下,非常搶眼。大紅台中心的萬法歸一殿頂部全部被鎏金銅瓦所復蓋,僅此一項造價即是黃金萬兩,這裡是舉行重大的宗教儀式或清帝接見重要的少數民族部落首領及王公大臣們的場所。普陀宗乘之廟古木參天,環境清幽,還可在此遠眺棒槌山,是外八廟中不可不游的一處。

交通信息

從承德市內乘坐118路公車到“普陀宗乘之廟”站下車即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