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鯉魚是我國流傳最廣的吉祥物。春秋時,孔子的夫人生下一個男孩,恰巧有人送幾尾鯉魚來,孔子“嘉以為瑞”,於是為兒子取名鯉,表字伯魚(《太平御覽》卷九三五引《風俗通》)。由此可見,以鯉為祥瑞的習俗,在春秋時已經普及,這與《史記·周本紀》關於周朝之興有鳥、魚之瑞的記載是吻合的。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國人賦予鯉魚以豐富的文化內涵。《詩經·陳風·衡門》雲“豈其取妻,必齊之姜;豈其食魚,必河之鯉”,將鯉魚與婚姻相聯繫,後世因以“魚水合歡”祝福美滿姻緣。有些地方在舉辦婚禮時,還有個“鯉魚灑子”的儀式,即在新娘走出轎子時,男方的人把銅錢往四下拋灑,於是鯉魚成了祝殖祈育的祥瑞。古人用魚形木板做信封(藏書之函),用於傳遞書信,因此在古詩文中,鯉魚又是友情、愛情的象徵。“鯉魚躍龍門”的美好傳說還使人們在鯉魚身上寄託望子成龍的期盼,這種觀念甚至遠傳東鄰。在日本,每逢男孩節這天,有兒子的人家須懸掛漂亮的鯉魚旗;商肆店鋪開張之日,特意將蓄養鯉魚的魚缸放在門前以求“利市”、“大吉”;而舊曆新年迎財神時,一對“元寶魚”更是不可或缺之物,因知鯉魚在人們心目中還有財神爺的意義。至於民間吉祥紋圖中的鯉魚,則無所不在,窗花剪紙、建築雕塑、織品花繡和器皿描繪,到處可見鯉魚的形象:“連年有餘”、“吉慶有餘”、“娃娃抱魚”、“富貴有餘”……均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其他如用於佩飾的魚袋,用於墓葬的玉鯉,用於宴飲的木鯉,用於贈禮的錦鯉等等,不勝枚舉。
詳細信息
綜上所述,足見中國人愛鯉崇鯉的習俗,幾乎已經覆蓋了生活的各個領域。那么,這種現象的形成原因是什麼呢?觀點之一,崇鯉文化起源於備嘗河患洪災的古人認為鯉有“神性”的迷信。鯉魚在驚濤駭浪中自由自在游弋的能力,既使人羨慕,又使人玄想,因之在古代文獻中,鯉魚被作為“鱗介之主”、“諸魚之長”,有神變化龍、呼風喚雨的本領;鯉魚既能象徵舉子仕途得意、飛黃騰達,也能使凡夫俗子立地富貴,乃至長生登仙(諸如“琴高乘鯉渡海”),這些均是這種想像的典型表達。考古成果也表明,自商周起,古人就有以玉魚隨葬的風俗;戰國以降,又出現了銅魚、陶魚、木魚等魚形葬物,其實是視鯉魚為引導死者靈魂渡過冥河進入天界的乘騎。其他如獻鯉祈雨、供鯉求富等,也是以這種鯉有神性的迷信為觀念依據的。
觀點之二,崇鯉文化起源於古人對鯉魚習性的觀察與聯想。鯉的繁殖力強、成活率高,故成為人丁眾多、家族興旺的象徵,並引申到祝殖、生財等廣泛意義上;鯉喜成群,又離不開水,故以魚水之情喻人際關係,並引申到夫妻恩愛、姻緣美滿;鯉游水中,忽而嫻靜沉穩,忽而活潑靈動,故被認為富有神變之性,成為祈雨、求富等祝禱行為的一般佳物。
觀點之三,崇鯉文化起源於初民的圖騰崇拜。在中國多處母系氏族社會遺址出土的陶器上,都繪有或刻有魚紋。如在陝西西安附近的半坡遺址中,曾發現許多魚紋彩陶,其中有著名的“人面魚紋圖形”。據推測,這些精美的圖案很可能是“圖騰徽號”,也有一些則是“魚祭”場景的描述。原始人以為人類由魚進化而來,或與魚之間具有某種神秘的聯繫,因而膜拜崇敬,發展成為源遠流長的民俗情結。
觀點之四,崇鯉文化起源於初民的女性生殖器崇拜。從表象來看,魚的輪廓(或雙魚的輪廓),與女陰的輪廓相似;從內涵來說,魚腹多子,繁殖力極強。因當時人還只知女陰的生殖功能,因此這兩方面認識的結合,使生活在漁獵社會的初民將魚作為女性生殖器官的象徵。聞一多《神話與詩·說魚》中曾引錄一首情歌:“姐家門前有條溝,有對金雞在裡頭,哥打金鉤來下釣,好對鯉魚莫吃鉤。”“好對鯉魚”,顯然暗指女陰。原始人類渾沌初開,人獸之間尚無嚴格分野,由魚及於女陰的相類聯想,引發出他們的模擬心理,渴望通過崇拜魚的生殖能力,產生一種功能的轉化效應。為此,古人遂以魚象徵女性生殖器,並且應運誕生了一種祭祀禮儀——魚祭,用於祈求人口繁盛。女性們在舉行儀式後,還要食魚,以為吃魚下肚,便可以獲得魚一樣的旺盛的繁衍能力。半坡彩陶上人面魚紋口邊銜魚,便是半坡先民魚祭時吃魚的寫照。隨著社會的發展,魚的象徵意義逐漸發生了變化。從時間上縱向探索,可以理出如下脈絡:在母系氏族社會的早中期,人們只以魚象徵女陰,象徵女性身體的一部分。大約在母系氏族社會的晚期,魚又具有象徵女性的意義。其後,魚再進一步具有了象徵男女配偶、情侶以至於愛情的意義。於是,魚理所當然地成為中國人社會生活中的一種吉祥物(趙國華《生殖崇拜文化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以上有關中國民間崇鯉文化形成原因的各種觀點,均有各自的資料依據,有的甚至是運用相同的資料而得出了不同的結論,這愈加使人感到撲朔迷離。因此,時至今日,這個問題依然沒有得到真正解決。
溝通天地:基於“天河地川相連”的幻想,棲居於浮天載地水域中的魚類、便被賦予構通天地的神使職能:商周玉魚蚌魚、春秋戰國銅魚及後代的陶魚作為殉葬品,“魚躍拂池”(《古服經緯》)成為喪服之制,騎鯉升天之類故事表現其“乘騎”之性質,魚腹藏書、托鯉傳書等其又成為人際交往的信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