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忒文

托忒文

托忒文,又稱衛拉特文, 清代額魯特蒙古使用的一種文字。托忒,即明白、清楚之意,因其能較清楚地表達額魯特地方語音而得名。順治五年(1648)由額魯特蒙古喇嘛咱雅班第達在回鶻式蒙古文基礎上創造。共十五字頭,一百零五個音,自右至左豎行書寫,流行於額魯特蒙古。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檔案中保存有托忒文的文書。 托忒文主要的使用範圍是巴音郭楞的蒙古族人民和新疆各地蒙古族人民。巴音郭楞蒙古族人民使用的托忒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衛拉特語支。和碩特學者扎雅班迪達在1648年在通用的胡都木文的基礎上,結合托忒語方言特點創造的新文字,史稱托忒文或扎雅班迪達文。

基本信息

文字簡介

托忒文字母 托忒文字母

巴音郭楞蒙古族人民使用的托忒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衛拉特語支。和碩特學者扎雅班迪達在1648年在通用的胡都木文的基礎上,結合托忒語方言特點創造的新文字,史稱托忒文或扎雅班迪達文。

語言特點

托忒文寫法 托忒文寫法

托忒蒙古文是1648年衛拉特高僧札亞·班智達(那木海札木蘇)在蒙古文基礎上改制的。它比較準確地表達衛拉特方言的語音系統。托忒蒙古文字母表包括31個字母。其中,表示元音的7個,表示輔音的24個。字母的形狀和讀音與現行蒙古文有些不同。用4個不同的字母分別表示 4個舌位不同的圓唇元音。輔音k和g,t和d也分別用不同的字母區分開。設定了表示長元音的附加符號,並且規定了表示長元音的雙寫形式。“托忒”一詞是蒙語,“清晰”的意思,其有不少長處。一是有元音音位,輔音連綴成詞,增長了長元音的專用符號,表達語義方面較胡都木語更加簡明清晰。二是一個元音一個音位,元音是圓唇音,字母在詞頭、詞尾,其明白易懂,易學易會。三是其重音放在詞音第一音節上,後邊的短元音全部消失,然後出現了大量的複輔音,可單獨構成音節,拼讀方便,書寫簡單。

文字重要性

衛拉特蒙古高僧咱雅班第達(1599—1662)於“鼠年(1648)冬創製了‘明了的文字’”——托忒文。[iii]十六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世紀托忒文在衛拉特蒙古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衛拉特蒙古的幾個政權以及中亞諸多民族在與清朝的交往中曾把托忒文作為外交文字使用。這些使得清朝政府在對外事務中不得不重視發揮著重要作用的托忒文。清廷需要懂得托忒文的人才去解讀、翻譯這些托忒文信函。如他們在與這些部落交往中,也使用托忒文轉譯諭旨。清廷不僅需要有官員解讀托忒文信函,而且需要有人專門將諭旨等翻譯成托忒文,以便與這些政權進行交往。而這樣一種職責顯然是由內閣擔當起來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