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31.43畝(其中:水田226.53畝,旱地104.9畝),人均耕地1.2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3143.4畝,荒山荒地2458畝,其他面積310畝。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通電、通水、通路 。全村有7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70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34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49%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0戶(分別占總數的43%和43%);該村到鄉鎮道路為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3輛,機車12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7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20畝,有效灌溉率為36.2%,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2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2畝。
該村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2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0.9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3.43萬元,占總收入的46%;畜牧業收入5.6萬元,占總收入的1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5頭,肉牛3頭);林業收入3.06萬元,占總收入的0.06%;第二、第三產業收入13.75萬元,占總收入27.8%,工資性收入5.1萬元,占總收入的10%。農民人均純收入1002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7人(占勞動力的26%),在省內務工19人。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10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3.4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6%。該村計畫發展蠶桑產業。人口衛生
該村有農戶70戶,鄉村人口299人,其中男性147人,女性152人。其中農業人口299人,勞動力94人。該村以漢族、彝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50人,彝族91人,其他民族58人。到2010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84人,參合率95%;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距離鄉衛生院30公里。建有公廁1個。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乍乃國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謙六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4公里,距離中學3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7人,其中小學生22人,中學生5人。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6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599.2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村財鄉管制度,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扶貧物資的發放,組幹部誤工補助。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7人,黨員中男黨員6 人,女黨員1人。該村黨小組2009年,被評為先進基層黨小組。該村設有團支部1個,團員7人。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結構單一。該村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蠶桑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