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崗村

王崗村

王崗村隸屬於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六戶鎮,位於六戶鎮政府駐地東南12公里處。有耕地212.2公頃。2005年,人口1698人。

基本信息

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六戶鎮王崗村

王崗村地理位置王崗村地理位置

王崗村元代建村。因王姓建村,地處高崗,故名王家崗。後王姓遷走,明初閆、魏等姓遷入,仍名王崗。

王崗村自古是產鹽重地。村周圍是平坦的海灘地。據《山東省鹽業志》(1991年)記載,元至正二十六年(1289年),山東鹽運司“轄鹽場十九處”,有“辛鎮、王家(崗)鹽場”。明初,移民組成的曬鹽隊伍日益擴大。至明中後期,王家崗鹽場已成方圓幾十里規模。清康熙年間,清政府在王家崗村設立鹽務衙門,下轄若干局子,統管王家崗、利津、官台(今屬壽光)、鹽坨(今屬東營區龍居鎮)等地的鹽務。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發大潮水,淹死若干製鹽人,衝垮多數鹽灘,加之連年災荒,王家崗鹽場漸趨蕭條。1916年,王家崗鹽場和官台鹽場合併為王官鹽場,場部也遷往壽光縣羊口。以後,匪禍、海潮、日軍“掃蕩”,王家崗鹽場嚴重萎縮。

1956年以後,隨著打漁張水利工程的實施,灌溉改造了王崗村大片良田。糧食生產自給自足,王崗鹽場又煥發生機。東營區鹽務局所轄王崗鹽業總場,統管全區鹽場,一方方鹽池,一片片鹽灘,一望無際,為東營區鹽化工業提供了充足原料。

王崗是東營區中共組織活動較早的地區。1930~1932年,村民魏振明、魏旭初、夏相坤、馬獻亭秘密入黨。抗戰時期,成為黨組織和軍隊的骨幹力量。1940年冬,王崗村50餘人自衛團帶槍參加了八路軍山東縱隊三支隊。1940年冬至1942年秋,八路軍三支隊和渤海區後方醫院、渤海銀行、渤海報社、被服廠等都駐在王崗村,得到王崗村民眾的支持和保護。1952年農建二師軍馬場總部設在王崗;1956年邊防連的兵建設在王崗村東北角;1957年惠民地區組織上萬民工在王崗村東建防潮大壩,後勤部也設在王崗。軍地、農工關係融洽。

王崗村民熱愛傳統文化,京劇、呂劇演出活動開展得較早。20世紀20年代,村里就建有京劇團和呂劇團。京劇團所演劇目有《武家坡》《空城計》《蘆花盪》《追韓信》《戰潼關》等20餘個。呂劇團所演劇目有《雙換妻》《烏龍院》《斷橋》《空棺計》《砸金箱》《後娘打孩子》《王天寶下蘇州》等20餘個。戲劇演出幾十年沒有間斷。

人口耕地

資料顯示,該村537戶, 1703人,耕地面積3250.5畝,2006年人均純收入達到5576元。

新農村建設

該村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王崗村以有線電視、遠程教育網路、王崗莊戶劇團等為平台,深化民眾對新農村建設的思想認識,組織和引導農民民眾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

該村注重把莊戶劇團和計畫生育宣傳結合起來,每年“五.一”、“十.一”元旦、春節等婚育高峰期,他們都趕排節目在全鎮各村和區內有關單位巡迴演出,用身邊的人演身邊的事,寓教於樂,讓民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和啟發。

2006年7月7日,六戶鎮王崗莊戶劇團赴新區府為消夏晚會計生專場演出了新編的小品《計畫生育創新路,激勵政策架金橋》,獲得了很高的評價,擴大了該鎮的影響,對引導農民樹立農村新風尚,營造健康向上的新農村環境氛圍起到了促進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