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賚諾爾人

扎賚諾爾人

扎賚諾爾人,發現於中國東北的晚期智人化石。

基本信息

概述

扎賚諾爾人扎賚諾爾人

“扎賚諾爾”,是“達賚諾爾”(達賚湖)的音轉,所謂“扎賚諾爾人”就是“達賚湖人”。從1927年開始,許多中外考古學家來到這裡進行考古挖掘。1933年,扎賚諾爾煤礦的副礦長顧振全於煤礦南坑獲人頭骨1件(後稱為第一號人頭骨),於1934年4月定名為“扎賚諾爾猿人”。鑑定為壯年女性,並認為是舊石器時代末期至中石器時代初期的人類化石,屬於形成中的蒙古人種。

至1982年7月,在扎礦煤層上部地層中先後獲16個人頭骨化石及大量的人工製品、古生物化石,證明了在一萬多年以前,滿洲里地區曾是扎賚諾爾人生活和棲息的故鄉,是中華民族古老人類的搖籃之一。

簡介

發現於中國東北的晚期智人化石。1933年秋,在滿洲里東南的扎賚諾爾煤礦發現人類頭骨一枚。經赤堀英三研究,在1938年著文,認為應屬現代人骨,當時其他學者也認為該頭骨石化程度極淺,對其是否為晚更新世化石有疑問。1939年日本古生物學家遠藤隆次研究該化石後,認為應屬新人化石。 1943年9月又發現頭骨一枚,1944年5月再發現人類下頜骨及其他骨骼碎塊。與人頭骨同時發現的還有猛獁象(Mammuthus primigenius)、原始牛(Bos primigenius)和麅(Copreolus manchuricus)等。這些化石多出自距地面10米左右的永久凍土帶的砂層及泥層中。與第三號人化石同時出土的有細石器。1974年,在扎賚諾爾南露天礦的砂層中發現陶片、石器和骨器等。

對扎賚諾爾人的年代有不同看法。最早認為可能是晚更新世晚期的舊石器時代末期或中石器時代的人類化石,距今約4~5萬年。後來有人推測有12000年左右。目前爭論的焦點在於扎賚諾爾人及其共生的化石和文化遺物是否同時沉積,如承認為同時沉積則其年代是大約距今6000年或稍多些;還是遠不足10000年,也就是扎賚諾爾人是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骨。

扎賚諾爾人頭骨化石已移交中國,但至今尚未見研究報告發表。

與印第安人

自1927年開始,在扎賚諾爾的地下發掘出了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1933年,顧振權發現第一個人頭骨,日本古人類學家遠藤隆次把這個人頭骨定名為“扎賚諾爾人”,從此以後,“扎賚諾爾人”就成了古人類學和考古學上的專用名稱。1943年日本考古學家嘉納金小郎發現第二個人頭骨,1944年我國考古學家裴文中又發現第三個人頭骨。從1973年至今的十多年內,又連續發現了12個人頭骨和完整的猛獁象骨架等。在地下12.9米深的地層中,發現了箭頭、圓頭刮削器、石葉、石片、石核、野牛、馬、鹿、羚羊等化石。經科學測定,距今約11000多年前,就已經有人類在這一帶勞動、生息、繁衍。

體制形態

有些學者認為,由於發掘時的地層混亂,年代尚待進一步研究,總之,“扎賚諾爾人”遺址約在5萬年至1萬年之間,屬於中石器時代。從對“扎賚諾爾人”頭像的復原,我們可以大略地窺見他們頭部的形態:顴骨突出,門齒呈鏟狀,內側成弧形,眉弓粗壯,是典型的原始黃種人的特徵。古人類學認為,在晚期智人階段即“新人”、“真人”階段(出現於近5萬年內),原始人的體質形態與現代人類已沒有多大區別了,現代世界上三大人種,黃種(蒙古利亞人種)、黑種(赤道人種)、白種(歐羅巴人種)在這個時期已經形成。三大人種相互間的區別只是外在的標誌,至於智力和體力,則一切人種都是一樣的。關於三大人種形成的問題,是很複雜而至今還沒有得到最後徹底解決的大問題。

起源

扎賚諾爾人扎賚諾爾人

“扎賚諾爾人”究竟是從哪裡來的?許多學者認為,扎賚諾爾很可能是原始黃種人遷徙的中轉站,東往朝鮮、日本遷移,成為朝鮮人、日本人的祖先。有些學者認為,大約距今5萬年前,“扎賚諾爾人”的祖先從亞洲的東北部經過現在的白令海峽進入美洲。古地質學的研究證明,當時白令海峽有一條把亞洲與美洲相連線的陸橋,“扎賚諾爾人”就是通過這條可以通行的陸橋到達美洲的,由北向南逐漸散居,分布於美洲各地,成為美洲印第安人的最早祖先,並且形成了具有各種不同文化和不同語言的部落和部族。由於印第安人自古有愛用紅色染料塗抹臉部和身體的風俗習慣,因而過去歐洲有些人錯誤地認為印第安人是紅種人。事實上,印第安人根本不是紅種人,而是屬於黃種人。他們的皮膚呈棕黃色,頭髮色黑而硬直,寬面圓顱,兩顴骨突出,眉弓粗壯,這些體格形態上的特徵與“扎賚諾爾人”很相似。究竟“扎賚諾爾人”是不是美洲印第安人的最早祖先?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過去國內外許多學者認為,細石器文化起源於貝加爾湖邊,由於天氣變冷而向南傳播,因此“扎賚諾爾人”是從貝加爾湖邊遷移來的。但不少學者對此種說法持懷疑和否定態度,他們認為“扎賚諾爾人”是從我國南方遷移去的。究竟誰的說法準確?至今尚未定論。

總之,“扎賚諾爾人”的真相到底如何?他們究竟是怎樣起源的?怎樣向亞洲各地、向美洲遷徙的?這至今仍然是無法解開的謎。如果這些謎能夠得到準確的答案,就有利於進一步去解開黃種人的起源和遷徙之謎,以及美洲印第安人最早祖先之謎。

生活環境

扎賚諾爾人扎賚諾爾人

扎賚諾爾是一片神奇土地。早在一萬多年前,人類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在通往達賚湖的達蘭鄂羅木古河道下的東露天煤礦土層中,在1933年發現了第一個較完整的古人類頭骨化石,迄今已陸續出土16個。考古學家研究定名為“扎賚諾爾人”。經對出土的人類頭骨化石和相伴出土人工製品石核、骨針等進行測定,扎賚諾爾人生存年代距今約11400年,屬於舊石器晚期或中石器時代,與北京猿人、山頂洞人一樣同屬蒙古人種,“扎賚諾爾人”處於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早期。由此證明,扎賚諾爾是古人類生存的故鄉,是中華民族古老人類的搖籃之一。

二三萬年以前,扎賚諾爾區包括今天的靈泉、鐵路車站、二卡等一帶都在湖水之中,汪洋一片。四周百草豐茂,林木叢生,生活在中原一帶的古人類為了生存需要北上途徑這裡。他們以狩獵為主,兼事採集,以石刀、石斧、木棒等為耕作工具,成群地棲息在山丘湖畔的草叢密林中。他們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了呼倫湖畔早期的原始文化。在扎賚諾爾蘑菇山北麓,發現50餘件舊石器時代的遺物。在一萬年以前的中石器時代,扎賚諾爾人已處於“新人”階段,屬蒙古人種,與北京“山頂洞人”有著很深的淵源關係。他們已經穿上了用獸皮縫製的衣服,棲身於簡易的茅草房中,端著做工粗糙的陶碗,這時,人類的生存能力已經明顯增強。

1948年,我國古人類學家裴文中在《中國史前之研究》中提到“扎賚諾爾文化”一說,指出了中國北方文化起源於扎賚諾爾文化。法國學者德日進在“中國新石器時代”中寫道“扎賚諾爾是東方太平洋沿岸與西方波羅地海之間古文化橋樑的拱心石。”日本學者林謙在《福井文化與北亞文化關係》中稱“扎賚諾爾文化可能是福井文化的發祥地。”中國學者劉後一在《追蹤扎賚諾爾人》中談道“兩萬年前,西伯利亞還沒有人類蹤跡,人類起源於南方,在掌握了取火和縫製衣服方法以後,才逐漸向嚴寒地帶遷徙,扎賚諾爾是中轉站。”古人類從中原來到扎賚諾爾,西往蒙古、北往西伯利亞,東往朝鮮、日本,再往東越過了萬年前還是冰原的白令海峽,進入美洲創造了古老的印地安人文化。台灣學者任慶華在《美洲人從哪裡來?》一文中認為“首批部落從東亞遷徙來到阿拉斯加,是距今一萬兩千年前的事。”從當時情況分析,這些人抵達依舊寒冷的美洲後使得人口減少。其中一小部分留在了美洲北部,後來演化為今天的愛斯基摩——阿留申人,更多的部落則南遷,經過中美地狹,抵達亞馬遜河畔,那裡的豐富資源哺育了眾多古人類和動植物。

發現於中國東北的晚期智人化石。1933年秋,在滿洲里東南的扎賚諾爾煤礦發現人類頭骨一枚。經赤堀英三研究,在1938年著文,認為應屬現代人骨,當時其他學者也認為該頭骨石化程度極淺,對其是否為晚更新世化石有疑問。1939年日本古生物學家遠藤隆次研究該化石後,認為應屬新人化石。

勞動技巧和活動能力

原始扎賚諾爾人對石器的製造和加工有了較大的進步,已具有較高的勞動技巧和活動能力。他們改善了打擊、琢削、壓削和修理石器的方法,因而制出的石器更加多樣,更加精細美觀,對稱均勻,鋒利適用。特別重要的是他們已懂得製造複合工具和複合武器,在木棒上裝上石矛頭而製成的矛,裝上木棒的魚叉,在木柄上裝上石斧的斧等等。他們尤其善於把精製的石片嵌入骨柄中,製成帶骨柄的刀或鋸,適於剝削獸皮或樹皮,他們懂得利用骨針和骨錐,把獸皮縫製成衣服,不再完全赤身裸體了。制陶術的發明,是“扎賚諾爾人”處於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他們把一團粘土做成陶坯,然後再用火燒。陶器的出現便利於儲存液體,並且使他們有了煮熟食物的器具,是他們生活發展中一大進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