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扎壩大峽谷里至今仍延續著母系氏族“男不娶、女不嫁”的習俗。只要青年男女兩情相悅,無須任何儀式,男子即可在夜晚爬牆翻窗,進入女孩的閨房走婚過夜。
族源
關於扎壩的歷史,以及扎壩人的由來,整個人類文化學界尚未找到充分的文字資料和考古證明,因而,對扎壩人的歷史外界知之甚少,對其源流更是不清。對於扎壩族群的源流,以前主要有“西夏遺民”說和“笮人”說兩種觀點。其中,“笮人”說是藏族學者格勒博士提出的。1882年,英國學者巴卡爾在《中國西部旅遊及考察》一書中提出了扎壩話屬西夏語系的假說。20世紀30年代英國人活爾芬頓在《西夏文西藏譯音說》中稱扎壩人就是早已消失的西夏王朝後裔。有考古學家從扎壩土語最基本的辭彙和發音上研究,發現扎壩土語與西夏語十分相似。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任新建不同意以前一些學者對扎壩人來源的看法。他認為,扎壩話在語法構成上同藏語有一些明顯的差異,同羌語也較為接近。它的辭彙中有借用其他語言的成分,但不多,很難對它下一個確切的定義。說扎壩人是西夏党項人遷徙後裔有些站不住腳。他的理由很簡單:西夏根本就不是母系社會。
任新建大膽提出一個全新的觀點:扎壩人可能是歷史上失蹤的“東女國”的後裔。據《舊唐書·東女國傳》中記載,東女國興起於唐代,後為吐蕃所呑並,從此以後,史籍中再不見其蹤影。而長期研究康區少數民族文化的林俊華教授為扎壩人可能就是東女國的後裔提出了以下論據:
第一,扎壩文化與東女國文化之間存在很多驚人的相似之處。據《舊唐書·東女國傳》記載:“東女國,西羌之別種……俗女為王”。這些記載表明,東女國是一個以女性為中心的社會。而扎壩也是一個典型的女性中心社會。
第二,據《舊唐書·東女國傳》記載,東女國服飾尚黑;“其所居皆起重屋,王至九層,國人至六層”;“以牛皮船以渡”。扎壩人的房屋基本都是五、六層樓高的碉樓。在服飾方面,扎壩人的傳統服裝就是自己用羊毛織成的黑色毛質裙,與東女國服飾極為近似。而用牛皮船渡河,這在扎壩及其鄰近地區也都是普遍存在的。
第三,扎壩人所處的地理位置與東女國的地域範圍是相吻合的。據《新唐書·東女國傳》記載,東女國的活動範圍大致可以確定為大渡河上游和雅礱江中下地區,這與扎壩人所處的地理位置是完全相吻合的。
扎壩人真的就是“東女國”的後裔嗎?不管學術界如何眾說紛紜,扎壩,就是一串帶著諸多未解之謎的人文符號。鮮水河日夜不停地流向遠方,面對逝如斯夫的流水,扎壩人他們的祖先到底是誰,他們從何而來,他們何時隱秘紮根於這群山峻岭之中?這一切時光滄桑的奧秘,無人知曉,也許將永不為世人知曉了。
“化石”為什麼能活下來
在眾多文化人類學家眼中,扎壩是“全世界第二個母系社會走婚習俗的地區”,這是一塊彌足珍貴的“人類社會進化的活化石”。面對外部飛速發展著的世界,扎壩這塊化石為什麼能一直存活到今天呢?
從衛星地圖上可以看出,扎壩“走婚大峽谷”,正處於專家們認為的橫斷山脈“母系文化”地帶,即雅礱江—大渡河大峽谷區域,它具體指金川、丹巴、雅江至道孚(扎壩)、木里、瀘沽湖一帶。這是典型的高山峽谷地形,地勢高峻,山嶺連綿,峽谷深幽,很多地方完全不適合人類通行。
由此可以看到,天險的地理環境,是促成扎壩長期與世隔絕的重要因素。這兒交通閉塞,至2004年當地仍沒有電。正是由於這種封閒,反而使扎壩獨特的原生態文化得以保留至今。母系氏族是人類在生產力還不發達的時候所必經的一個社會階段,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母系社會逐漸被父系社會所取代。但是,如今在一些生產力不很發達的地區,因為與外界交流幾乎隔絕,這種母系社會有可能得以保存。
扎壩中心國小校長茨珠說:“當地走婚是因為要保持財產的不外流。”他認為,在這個貧窮而閉塞的峽谷地區,由於耕地面積少,一個家庭就不能無限的分裂。通過走婚而不正式結婚的方式,可以杜絕家裡財產的外流。如果一個家庭有三個孩子都各自娶妻生子,勢必會重新組建家庭,新修碉樓,置辦生活用具,這是當地人所無法承受的。茨珠還說,走婚現象除了與環境貧窮有關外,還可能與這個地區尊敬母親,保留了一部分母系氏族傳統有關。因此,即使一個男人在外有無數個女人,他都不能將她領回家。
其實,類似的動因在橫斷山脈“母系文化帶”中是普遍存在的,著名藏族學者鄧廷良認為,走婚其實很純潔,因為它剔除了現代婚姻中的“原罪”——物質和利益。扎壩走婚,這是節約資源也是創造財富的最好的方式,它們維繫了一個大家庭,避免了重複建房、分家與分地,而且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長。
特點
鮮水河從遙遠的康北草原奔騰而下,至四川甘孜州道孚縣,鮮水河與紐日河匯合的地方,河床陡然變得狹窄,落差增大,輕歌曼舞的河水變成咆哮的蛟龍,直向南衝去,衝出一條神秘大峽谷——扎巴大峽谷。這裡山高坡陡,河谷深幽,人跡罕至。因生活在峽谷中的人們至今仍保留著走婚習俗,故又被稱為“全世界第二個母系社會走婚習俗的地區”。道孚縣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東部,原名道塢,藏語意為“馬駒”,因縣城的地形如同馬駒而得名。一說,在木雅貢嘎雪山下,有一大一小兩匹馬在安詳地吃草,一獵人見後,發箭射擊,大馬中箭而亡,小馬逃至水草豐茂、沒有危險的道孚安下家來,故得名。
“扎壩”是道孚縣的一個行政區,地處道孚縣最南端,距縣城71公里,下轄紅頂、仲尼、亞卓、扎拖、下拖5鄉,約900戶、6000餘人。而“扎壩”作為一個地域概念,指的是道孚、雅江兩縣結合部、鮮水河大峽谷沿岸扎壩人生活的地方,這一區域實際上就是現在道孚縣的扎壩區和雅江縣的扎麥區。
“扎壩”作為一個族群名稱,指的是生活在扎壩地區的“扎壩人”。解放後,扎巴人被中央人民政府認定為藏族。但是,與峽谷外的藏族人相比,扎壩人的語言、服飾和生活習慣又很不一樣。這一切,使學術界認定扎巴人是一個還沒有被真正確認其身份的神秘民族。
扎壩“走婚大峽谷”,屬“母系氏族社會遺存文化區”。扎壩人在生活習俗、宗教信仰、服飾語言方面都獨樹一幟,其中許多奧秘,至今無人知曉,形成了文化學者稱之為“語言孤島”的奇特人文景觀。
扎壩人的婚姻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較固定的對偶婚姻,一種則是被稱為“爬房子”的走婚。“爬房子”扎壩語意為“杜苟”,它是扎壩人兩性交流的主要形式。在扎壩人中,當一個男子長大成年後便開始談戀愛找呷依。在扎壩語中,“呷依”指的是“有性往來的人”,用現代時髦的話可譯作“情人”或“相好”。找到呷依後,一個男子便開始了自己暮聚朝離的走婚歷史。即晚上到女方家與“呷依”同居,清晨自由離去。
找呷依一般是在耍壩子、跳鍋莊或乾農活、放牲口之時,男子若相中了某個女子,就找機會向她表示愛意——伸手搶去女子的頭巾、戒指等飾物。如果女子也中意的話,就會含情脈脈地跑開,然後在夜深人靜時打開自己閨房的窗戶,等待意中人到來。如果女子不樂意,就會向男子要回自己的飾物。
扎壩人的走婚比摩梭人更為奇特。男子首次到女方家走婚時,必須通過“爬房子”這個重要環節。扎壩人的住房皆是用片石砌成的碉樓,牆體筆直平整。爬牆者往往在夜晚時手持兩把藏刀插入石牆縫中,雙手左右交替攀牆而上,翻窗而入。也有一些爬牆高手不用藏刀而徒手攀牆入房。第一次爬房子成功後,該男子便取得了女方及其家庭認可,從此可從大門隨便進入,女方家不閂門、不干涉,其方便猶如自家。
對於扎壩男人來說,一生中“呷依”基本是固定的,也有同時擁有幾個“呷依”的。這種暮聚朝離的走婚,無法律契約,完全建立在雙方感情的基礎上,不帶半點政治背景和金錢財產的功利性質,也不受神權和族權的約束,超然物外。如果遇到雙方感情不和或因其他原因造成走婚關係不能維持,則以男子不再爬房子或女方拒不開窗而宣告解除,彼此沒有怨言,沒有嫉恨。
扎壩走婚並非像外人想像的那些無規無矩,爬房子也有許多內在規範:如有血緣關係的男女,在三代以內絕對禁止走婚,因此走婚前須先打聽並確定無血緣關係;雙方自願,如果某個男子“爬房子”事前未得到女方同意或爬錯了,則將受到族人的羞辱或嚴懲。
傳統的走婚使扎壩人至今保留著母系時代的遺蹟。扎壩人的家庭里沒有夫妻,家庭成員以母系一方為主線,幾世同堂的大家庭成員少則幾人,多則幾十人,母親是家庭的核心和絕對權威。男子在母親的家庭中扮演舅舅的角色,決定家中大事,張羅對外事務,幫姐妹撫養孩子,自己的孩子則完全由女方家庭撫養,父親沒有養育兒女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