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壩人

扎壩人

在雅礱江支流鮮水河下游兩岸狹長的河谷地帶居住著一個具有自己獨有民俗民風、語言文化的古老藏族部落,他們稱自己為“扎壩娃”,他們生長繁衍的地方被稱為“扎壩 ”。

基本信息

簡介

扎壩人居住地清代屬康定明正土司管轄,現主要分布於雅江縣瓦多、木絨、普巴絨,道孚縣亞卓、扎拖、紅頂等地,有人口13000餘人。習慣上將道孚縣境內的扎壩人居住區稱為“上扎壩”,將雅江縣境內的扎壩人居住區稱為“下扎壩”。上、下扎壩民風民俗大致相同。奔流不息的雅礱江水賦予了扎壩人特有的靈性。扎壩人豪邁、直爽,天性純樸、善良,對待生活豁達、樂觀,待人真誠,扎壩語中有這樣的格言“扎多木給,扎穆莫者”,意為扎壩的石頭大都燒不裂,扎壩人從不說假話。走進扎壩,撲面而來的是濃濃的木雅文化氣息,在這裡,我們可以聽到來自天籟的梵音,可以探尋那獨特的扎壩方言,可以傾聽這個雪域民族的古老傳說,還可以看到飛檐走壁式的浪漫愛情---“走婚”。

獨特語言

扎壩話是一種獨特的地方語言,其外來語較少。曾有不少語言學界的中外人士前來研究,並著書立說,但究其淵源,結論各有不同。考古學家們從扎壩土語最基本的辭彙和發音上研究,發現扎壩土語與西夏語十分相似,1882年,英國學者巴卡爾在《中國西部旅遊及考察》一書中提出了扎壩話屬西夏語系的假說。而在上海復旦大學語言系的龔群虎教授對扎壩語進行了調查研究,認為扎壩語是藏緬語系中比較古老的古藏語分支。在當地民間對扎巴語的來歷有一種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全世界共有360種語言,在世界各民族分配語言時扎壩人遲到了,沒有得到獨立的語言,於是其他民族都給了扎壩人一點,就構成了今天的扎壩話。這是一個充滿神話色彩的傳說,巧合的是扎壩語中確有多種語言的“留痕”。

奇特婚俗

扎壩地區由於交通閉塞,與外界隔絕等原因,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一直保持著“男不娶,女不嫁”的習俗,古老的走婚習俗----“爬房子”尤顯神秘。

扎壩男子通常在16、17歲便開始談戀愛,找呷益(即戀人)。找到了呷益就開始爬房子,夜晚到女方家走婚過夜,次日清晨回到自己母親身邊生產、生活。最初的走婚是秘密的。青年男子一旦相中了某個女子,必須在白天找機會向所相中的女子表示愛戀,表達的方式一般是搶女孩的頭巾或戒指等,對方如果也相中了自己,她就會含情脈脈的跑開,而在夜深人靜之時打開自己閣樓的窗戶等待意中人的到來。扎壩人的房子一般高約10餘米,三至五層,牆體筆直,小伙子們必須在夜晚徒手攀爬上樓頂,經事先偵察好的窗戶進入意中人的閨房。如果第一次走婚是從大門而入,男方會受到女方及其家人的譏笑;如果攀爬的技術不過硬沒能爬上房頂,也只能望牆興嘆,與意中人無緣。對於扎壩男子來說,呷益一生中基本是固定的,也有一個男人同時有兩個以上的呷益。這種暮聚朝離的走婚,完全建立了雙方感情的基礎上,不帶半點政治背景和金錢財產的利害關係,也不受神權和族權的約束,超然物外。如果遇到雙方感情不和或因其他原因造成走婚關係不能維持,則以男子不再爬房子或女方拒不開窗而宣告解除,不存在財產糾紛和怨言、嫉恨。爬房子也有規矩,有血緣關係的男女,絕對禁止走婚。如果某個男子“爬房子”事前未得到女方同意或爬錯了則將受到族人的羞辱或嚴懲。

傳統的走婚使扎壩人至今保留著母系時代的遺蹟。扎壩人的家庭里沒有夫妻,家庭成員以母系一方為主線,幾世同堂的大家庭成員少則幾人,多則幾十人,母親是家庭的核心。男女戀愛所生子女完全由母親撫養,父親沒有養育兒女的責任。男子在自己的母系家庭中扮演舅舅的角色,主要是幫助自己的姐妹撫養孩子。

怪異飲食

吃“臭豬肉”。臭豬肉用扎壩語準確翻譯應譯為“陳豬肉”或“舊豬肉”,由於其味道怪異,人們習慣稱之為臭豬肉,這個扎壩人的又一奇特習俗。豬餵肥後,用繩索套豬頸勒死,在其胸開一小口將豬心血脈弄斷,使肉中的血全部流回到內臟中,再把所有的內臟從小口中取出,並填上五穀縫合,後用灶灰和紅土塞住七竅,把氣打脹,埋在麥糠中10餘天吸乾水氣,取出掛在灶上的房樑上自然煙薰即成。其懸掛年限一般可達10餘年,最長的達到30餘年。食用時,隨用隨取,做法也很多,可生吃、可煮食、也可熬湯,乍聞味重於“臭豆腐”,初嘗入口難適,多食後方覺滿口濃香,回味無窮,其中又以陳年“臭豬肉”為上品。家中如有賓客來訪,主人就會用臭豬肉招待客人,此為居家待客的最高禮節。懸掛的年限及多少也成為當地衡量貧富的象徵。

做“彌魯勒”。俗稱酥油餃子,形似漢族的包子,以酥油、糖加少量糌粑作餡,用連膚面制皮,做成葫蘆狀,頂部開口蒸吃,食用時瓣開葫蘆下面的連膚面醮著上面的酥油吃,這也是用來招待客人的一種食物。

濃厚民風

建築

除走婚、吃臭豬肉這些怪異的習俗外,扎壩地區獨特的民居、喪葬、女性頭飾、木製用具等也相當吸引人。扎壩人的住房又稱碉樓,多建在山腰處,房屋基礎呈長方形,一般為3至5層,高約10餘米,牆體用片石砌成,厚約50厘米,碉樓只有一道大門,從二層開始每層設小窗戶4、5個。整座房子沒有一個楔子,砌牆不吊線,光憑眼力就能修得平整、光潔,非常結實。

喪葬

崖葬是扎壩人獨特的喪葬方式。長壽的老人去世後,其子女按老人生前的囑託,將其背至事先指定好的高山崖洞中安放,洞口用大石堵嚴,再放上刻有經文的片石。也有老人臨死之前,自己走入隱秘的山洞坐以待終的。

服飾

生活在雅礱江畔的扎壩人的服飾與其他地區藏族無太大區別,服飾多以青、白、紅三色為主,衣袍寬大,飾以金、銀、珊瑚、象牙、九眼珠等物。區別於其他藏族服飾的是在扎壩女性頭飾中有一種叫“麥多美洛”的銀盤,需要女性編頂發為一圓形髮髻,並編制複雜的髮辮陪襯,髻上用“麥多美洛”壓住。結好這個髮髻要三天的時間。

工具

在距鐵器時代已千餘年的今天,扎壩人仍習慣使用傳統的木製器皿,從生產用的犁、鋤、鎬、夯土灌溉器具,到生活用的盆、碗、盤等多用木製,以形似的原木粗加工而成。扎壩人的泥塑製品最為獨特,如生活上用的盆、碗、盤、火盆、酥油燈、煨桑罐等泥塑手工業品上都雕刻有各種圖案和花紋,還鑲有白色小石頭,體現了一種原始純樸的美和扎壩人的尚白文化。

舞蹈

比較引人注意的是扎壩地區流傳的跳“經舞”。“經舞”俗稱“嘛哩舞”,其主要內容是“六字真言:和慶賀豐收的內容,所有唱詞基本一致,跳舞時分男女二重唱的形式,共有三十餘節,每節唱的音調和跳的舞步都不相同,每節的順序特定。每年秋後,扎壩人都要自發的組織起來跳這種舞,據說在誰的地塊跳,誰家的莊稼來年就長得好,因而每年跳嘛哩舞都要換地點。此外,扎壩地區的勞動號子也頗具有特色。除草、鬆土、收割、夯土、背東西時都有特定的勞動號子,且內容和音調各有相同。

歷史淵源

早在二十世紀30年代,英國人活爾芬頓在《西夏文西藏譯音說》一書中論證道,扎壩人就是早已消失的西夏王朝後裔。據《新唐書.東女國傳》載:“(東女國)東與茂州党項接,東南與雅州接,界隔羅女蠻及白狼夷,其境東西九日行,南北20日行。......其王所居康延川,中有弱水,用牛皮船以渡。”,據任新建、王懷林老師研究認為,雅江應該是古東女國轄地。前一段時間四川電視台《魅力發現》節目中說在丹巴梭坡的一個廢墟就是古東女國故都所在地,當地有個傳說中說這裡原來是一個叫木茹傑布(音譯)的官寨,據說這個官寨很大,藏區很多大土司每年都要向這裡進貢,可是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消失了,時至今天,人們無法知道他們是怎么消失的。在扎巴就有一個木絨(雅江縣的一個鄉),這裡的民居建築、碉樓都與梭坡相近。當地傳說扎巴人在遠古時代是一個剽悍好戰的民族,因為樹敵過多而遷陡。而且這裡的風俗主要是母性文化的表現形式,無論從建築、婚喪、飲食等等方面都表現出古東女國遺風。那么,木茹傑布是不是女國國王,“木茹”和“木絨”會不會是一個意思。再進一步大膽的猜想一下,當年的東女國王族是否遷徙到了扎巴地方……,凡此種種,還有待史學家進一步考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