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標”和“本”是一個相對性的名詞。在中醫學中套用很廣,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含義。經脈的標本,是在說明經脈上下相互關聯和本末關係。
“本”《說文》:“木下曰本”,即樹根部分;“標”《說文》:“木杪末也”,即樹梢部分。兩者位置有上下之分,標在上,本在下。上下相應就是標本相應。《淮南子》:“物類相動,本標相應”。
在經絡理論中,標本指經脈的本末,強調經氣集中於四肢部位為“本”,擴散於頭面和軀幹一定部位為“標”,人體的頭面軀幹與四肢相對來說位置在上,以此闡明了經氣運行上者應於下,下者應於上的密切聯繫。經脈的“本”,是指經氣集中的本源部位,“標”,是指經氣瀰漫的散布部位。因此,十二經脈的“本”在四肢的下部,“標”在頭面胸背等的上部。
《靈樞·衛氣》:“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別陽,標在顏下合鉗上也。”
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似指曲池穴,上至別陽(《甲乙經》“臂臑,一名別陽”。《太素》註:“背臑手陽明絡,名曰別陽。”),標在顏下合鉗上,約當面下和頸上部,指迎香、扶突穴等。
馬蒔註:“手陽明大腸經之本,在肘骨中曲池穴,上至別陽,標在顏下合於鉗上,疑是胃經頭維穴。”
中醫套用
一、標本理論對臨床選穴配方中的指導作用
標本理論以四肢部為“本”,以頭面軀幹部為“標”,說明經氣的集中與擴散,又有上下相應的作用。“本”是經氣匯聚的重心,“標”是經氣擴散的區域,其性質著重於經氣彌散的影響,以說明四肢與軀幹兩極之間的經氣聯繫。這更加突出地闡明了四肢肘膝以下的經穴對頭身遠隔部位的重要治療作用。
1、本部腧穴的套用
標本理論以四肢為“本”,說明了肘膝以下本部的腧穴在治療近部疾患之外,具有治療其遠隔部位疾患的重要作用。《標幽賦》:“心脹咽痛,針太沖而必除;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四總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等,都是本部腧穴的具體套用。四肢肘膝以下本部和根部是十二經經氣交接流注的重要部位,特定穴中的五輸穴、原穴、十二經的絡穴、郄穴、八脈交會穴、下合穴皆在本部。這些腧穴能治療頭面、胸、腹及內臟疾病。可以說經脈的根結標本理論為五輸穴的解釋套用、四肢肘膝以下腧穴的遠治作用、上病下取的治療原則奠定了理論基礎。
2、標部腧穴的套用
標本理論,以頭胸背部為“標”。在頭面標部的腧穴,能治療頭面、五官及腦的疾病。如《通玄指要賦》說:“風傷項急,始求於風府;頭暈目眩,要覓於風池”;《百症賦》:“面腫虛浮,須仗水溝、前頂;耳聾氣閉,全憑聽會、翳風”。在胸背標部的腧穴,以俞募穴為代表,對診治胸腹內臟疾病有特殊重要意義。此外,根據標本上下、內外經氣相通、相應的理論,上病可下取,下病也可上取,標部的腧穴在治療四肢部的疾病也有一定療效。如《千金要方》取神庭穴治療四肢癱瘓;《外台秘要》取浮白穴治療腿足痿軟;《肘後歌》取風府治療腿腳疾患;《標幽賦》取魂門治療四肢筋骨拘攣疼痛等。這些都是標部的腧穴的具體套用。
3、本部和標部腧穴的配合套用
本部與標部穴位相配合是臨床普遍套用的配穴方法,這種配穴方法除本經標本部腧穴配合外,也有各經標本部腧穴的互配。如《百症賦》:“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建里、內關,掃盡胸中之苦悶;聽宮、脾俞,祛散心下之悲悽”。“刺長強於承山,善主腸風新下血;針三陰於氣海,專司白濁久遺精”。“觀其雀目肝氣,睛明、行間而細推;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之”。又如《玉龍賦》:治肢體佝僂,風池配絕骨;治痞塊疝氣,期門配大敦。《席弘賦》:治目疾,睛明配光明等。這些記載,均為一上一下,一遠一近標本部穴位的配合套用。
臨床常用上下配穴、表里配穴、俞募配穴,甚至五輸穴的運用等,其理論來源皆與此有關。
二、辨疾病的虛實
經脈標本理論還用以分析疾病症候的上下虛實。《靈樞·衛氣》論標本證候治法時說:“凡候此者,下虛則厥,下盛則熱,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故石(實)者絕而止之,虛則引而起之”。“絕而止之”,指對於實證要用瀉法斷絕其根源,制止疾病的發展;“引而起之”,指對於虛證要用補法引導正氣,用標本理論,引導正氣,使之得以振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