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聾啞人交流方式]

手語[聾啞人交流方式]

手語(C)是用手勢比量動作,根據手勢的變化模擬形象或者音節以構成的一定意思或詞語,它是聽力障礙還有無法言語的人(即聾啞人)互相交際和交流思想的一種手的語言,它是“有聲語言的重要輔助工具”,而對於聽力障礙的人來說,它則是主要的交際工具。 手語與語言的差別則主要在於語音這個問題上和聾啞人是否以手勢進行思維。 2018年7月1日,中國實施《國家通用手語常用詞表》和《國家通用盲文方案》作為語言文字規範發布。

基本信息

發展歷程

手語 手語

古代就有手語的存在,並非專為聾人所有,古人靠手勢來傳達溝通意見,而後才慢慢產生語言。古人以打獵耕種為主,社會上需要遵循的規則也少,因此聾啞人較能適應生活,但文化發達後社會進步,抽象的符號也多,為了適應社會生活,只好藉手語來表達溝通情意了。

手語歷史悠久,但是正式的聾啞教育卻是四百多年前才發展的,可考察到的是法國第一位偉大的聾教育家德雷佩神父,為了需要,自己創造發明手語以利管訓工作。到了1760年他的收容所改為國立聾校,他被任命為第一任校長,他的助手認為應該編手語字典,也花很多時間致力於手語編輯工作,可惜手勢太複雜,不能廣泛被人使用,何況一個字有時往往需要用許多手勢方能解釋清楚,尤其抽象的表達更難,所以在1880年後只好改用口語法教學。

手語 手語

美國在1817年設救濟院,收容聾者並開始使用手語。日本模仿力強,1880年也在東京設立第一所聾人學校,而後大阪、京都也都相繼成立聾校。1895年起台灣被日本人占據50年,在這段期間日本人在台灣的台南、台北成立聾校,所使用的手語大多是東京、大阪型。

1887年美國傳教士梅耐德夫人,在大陸山東成立啟瘖學校,她採用口語教學,出版一套用貝利字母拼音編輯的《啟瘖初階》讀本,聾人間也有他們使用的大陸型手語,而且廣行於北平、上海、南京和廣東,甚至香港各地。

1945年台灣光復,在台的日本老師被遣送回國,1949年大陸解放後,有些大陸聾校的老師棧台北啟聰任教,於是台北混合了一些大陸語。左營啟英聾校姜校長畢業於大陸啟瘖學校,則採用大陸系手語。再加上聾胞散居各地,北、中、南三所聾校地區隔離,於是聾人所使用的手語逐漸現差異。

2018年7月1日,中國實施《國家通用手語常用詞表》和《國家通用盲文方案》作為語言文字規範發布。

與語言區別

手語與語言的差別則主要在於語音這個問題上和聾啞人是否以手勢進行思維。語言學家根據語言的語音屬性認為手語是一個符號,而非語言;耳聾教育專家、特殊教育工作者和聾啞人本身根據手語的語言屬性認為手語同樣是語言,它是語言的一個分支,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然而,手語不能和書面語絕對地對應起來,聾啞人書面語言要受到手語的限制,不能形成正確的書面語言,雖然手語不能作為完全意義上的語言,但手語所具有的語言的屬性說明,手語應該作為語言的類型之一。

教育

-- 在18世紀以前,手語普遍用來對聾孩子進行良好的教育。

-- 1880年在義大利米蘭會議上,健聽權威人士做出排除在課堂使用手語教學,排斥聾人教師在歐洲學校執教;同時美國學校也遭遇同樣的損失,聾人教師原本占全體聾校教師數量的百分之四十七,減少到一位數字。

-- 取代手語教學方式,幾乎所有學校實行口語教學方式,使得聾童教育沉寂在一個黑暗時代長達100年之久。

-- 雖然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聾童最好通過手語來學習,但聾教育仍然沒有完全從米蘭會議和聾人教師數量銳減的沉重打擊中恢復過來。

-- 手語不同於其他少數民族語言,是一種視覺語言。

--面部表情、體態語言、視覺空間位置都是手語的重要組成部分。

-- 雖然聾人認為他們屬於語言學意義上的少數民族(研究支持這一觀點),政府和其他機構仍給聾人貼上 “殘疾人”的標籤。

-- 當前世界上有四千多種記載的口頭/書面語言,如果更多的國家重視手語,這個數目將急遽上升。

-- 語言是文化的根基。

中國手語

手語研究推廣

研究、推廣手語的職能最初由原中國盲人聾人協會負責。1988年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成立,原中國盲人聾人協會併入中國殘聯,該職能自然轉由中國殘聯負責。1995年,國務院“定職能、定機構、定編制”方案明確了中國殘聯負責研究、推廣手語的職能。2001年,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關於印發〈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機關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方案〉的通知》再次明確中國殘聯教育就業部承擔“負責盲文、手語的研究與推廣”的職能。

規範統一過程

①、20世紀50年代至1988年

手語是聾人表達思想、進行交際的工具。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存在眾多的地方手語,給聾人之間交流帶來了不便。確定規範和統一的手語,對於實現聾人“平等、參與、共享”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就開始手語的規範和統一工作:

手語 手語

——1959年,當時的中國盲人聾人協會整理修訂了《聾人通用手語草圖》,報請原內務部、教育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批准試行,先後共出版了4輯、含2000個手勢圖示。

——1960年,原內務部、教育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批轉中國盲人聾人協會“關於修訂聾人通用手語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了修訂通用手語的原則,即:手語與現實生活相一致的原則、手勢與手指字母相結合的原則、手語與口頭語、書面語相一致或接近的原則、保持形象化和清晰易辨的原則,要求各地在試行期間應向聾人民眾宣傳通用手語的重要性,同時,並應說明,推行通用手語並不排除地方手語,兩者可以並存。

——1979年,原中國盲人聾人協會在草圖的基礎上重新繪圖,又出版了兩輯的《聾人通用手語圖》,1982年討論和制定了640個新詞手勢動作,並由民政部、教育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批准試行和推

廣。

——中國盲人聾人協會聯合有關部門先後召開過四次手語工作會議,為制定規範統一的通用手語做準備。

②、1988年-2001年

1988年,中國殘聯成立以後又組織專家在原有手語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有聲語言和手指語的使用,編輯出版了統一規範的《中國手語》,1990年又編輯出版了《中國手語(續)》,這已成為我國手語規範、統一成果的具體體現。

手語 手語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國家制定的歷次殘疾人事業五年工作綱要中,在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有關聾教育的檔案中,多次提出要推行和使用中國手語,明確以規範統一的《中國手語》作為我國官方推廣的通用手語。1991年,民政部、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共同下發《關於在全國推廣套用〈中國手語〉的通知》([1991]殘聯宣字第138號),提出在公共場合、學校教育教學方面必須使用《中國手語》、高校特教專業應將《中國手語》列為教學內容等要求。在這期間,由中國殘聯和中國聾人協會舉辦的國家級手語培訓班達4期,培訓手語翻譯數百人。同時,各級殘聯也舉辦了不同層次的中國手語培訓班,培養了相當數量的手語翻譯人員。

③、2001年- 至今

手語 手語
手語 手語

——修訂《中國手語》。為適應新形勢需要,中國殘聯教育就業部和中國聾人協會於2001年7月,共同委託北京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中心,組織了由聾協主席、聾人代表、手語專家、聾校教師共同組成的中國手語修訂專家小組對原《中國手語》進行修訂。整個修訂工作,歷時近2年,最終於2003年5月完成並出版發行。朴方同志為此題詞:“規範中國手語,暢通交流渠道”。 ——開展全國性問卷調查。為充分了解各地對手語研究和推廣的意見和建議,2004年6月中國殘聯教育就業部和中國聾人協會又在全國範圍進行問卷調查,廣泛地徵求了特教學校聾生、社會成年聾人、聾校教師、手語翻譯以及熱心學習手語的健聽人對手語研究與推廣工作的意見。全國共有27個省、市、自治區參與調查,收回有效問卷5547份,數據收集完畢後對有效問卷進行編碼處理,採用SPSS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 11.5統計軟體包進行列聯表統計分析。調查數據顯示:不同被調查者均認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首要工作為繼續解決手語統一和規範問題,特別是手語為教學服務、手語拼打規則研究和手語辭彙豐富問題;近80%的被調查者同意將《中國手語》作為全國統一、規範的聾人手語加以推廣;有80%的被調查者認為《中國手語》推廣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沒有系統培訓和宣傳不夠;被調查者普遍認為將聾校師生作為推廣中國手語的重點對象,更有80%被調查者建議在聾校開設手語課程。

——積極推進《中國手語》標準化。經原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和國家科技部批准立項,中國手語國家標準於1994年開始研究制定。該研究在中國殘聯教育就業部和中國聾人協會直接領導下,由中國殘聯所屬的中國康復科學所牽頭,組織有關部門、專家共同研製,經歷十幾年的努力,2005年6月,徵求意見稿已初步完成。經中國殘聯教育就業部和中國聾人協會同意,在全國範圍內對《中國手語國家標準》徵求意見,省級殘聯教育就業部和聾人協會組織當地聾人代表、手語研究人員和手語翻譯工作者認真討論,同時,也請專家、殘疾人康復標準委員會委員認真研究,提出修改建議。

——研究、編輯部分專業領域手語。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學習計算機和網際網路聾人數量日益增多,這對計算機專業手語的研究、編輯提出了要求。2002年初,中國殘聯教育就業部和中國聾人協會共同委託天津理工學院聾人工學院,根據《中國手語》的編寫原則,研究、編輯計算機專業手語,作為《中國手語》的補充。該書已於2004年正式出版,詞條總數近1200多條。

手語 手語

中國殘聯教育就業部和中國聾人協會還分別委託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和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研究、編輯美術專業手語和自然科學專業手語,目前這兩類專業手語正在進行編輯當中。

——編輯出版《中國手語日常會話》。鑒於學習中國手語的健聽人特別是服務行業的工作人員越來越多,2003年7月起,中國殘聯教育就業部和中國聾人協會組織專家編寫《中國手語日常會話》,採取情景對話形式,使健聽人更快的學會常用手語,更好地與聾人交流、為聾人服務。目前已正式出版。

——編輯出版《中國手語培訓教材(試用)》 為推廣規範、通用的中國手語,為廣大聾人創造無障礙交流環境。2006年1月,中國殘聯教育就業部、中國聾人協會和廣州市手語研究會共同組織專家編寫出版了《中國手語培訓教材(試用)》。

——出版中國《手語視頻軟體(系列)》 為滿足中國手語教學研究與推廣工作的需求,2005年5—2006年6月,中國殘聯教育就業部、中國聾人協會先後組織專家對鄭州市聾人百科信息服務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聾人百科網)開發的中國《手語視頻軟體(系列)》進行並通過了評審。由中國殘聯教育就業部、中國聾人協會擔任監製的中國《手語視頻軟體(系列)》已於2006年9月正式出版發行,同年11月該軟體系列已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列入《“十一五”國家重點電子出版物出版規劃》。

——開發研製“中國手語視頻資源庫” 在中國殘聯教育就業部的指導和幫助下,鄭州市聾人百科信息服務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聾人百科網)完成了“中國手語視頻資源庫”的開發工作。 該資源庫的建成對中國手語的學習、研究、考評、競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召開手語工作座談會。2004年4月5日-7日,召開了“關於加強中國手語工作座談會”,邀請了教育部、國家語委、中國聾協、北京師範大學、天津理工學院聾人工學院、中科院計算所、北京市殘聯、上海市教委、在京特殊教育學校校長以及社會聾人代表對手語工作進行座談,與會人員紛紛發表意見,對手語工作提出了很多建議,認為手語工作應從政治的高度加以重視、科學的態度加以研究、客觀的角度來滿足聾人需要。

手語字母 手語字母

——多次舉辦“中國手語培訓班”。中國殘聯教育就業部和中國聾人協會在20世紀九十年代先後舉辦過4期全國性培訓班,培訓對象包括部分聾人協會主席、聾校教師和手語翻譯,推廣了中國手語。2004年12月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辦了“第一期國家級骨幹手語翻譯培訓班”,為建設國家級手語翻譯隊伍奠定了基礎。來自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殘聯繫統手語工作負責人、手語翻譯以及部分聾校教師近90人參加了本次培訓班。培訓班主要介紹了《中國手語》的修訂原則,培訓了《國際手語》常用辭彙、《計算機專業手語》、《中國手語》的新增詞、修訂詞、手語的分類,講解了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所開發的《中國手語合成系統軟體》等。力圖通過培訓,培養一支既精通中國手語又擅長國際手語的翻譯隊伍,以便為國內外聾人朋友提供更好服務,同時也為建設國家級骨幹手語翻譯人才庫做好儲備。與此同時,各地也培養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專、兼職手語翻譯,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專、兼職手語翻譯約3萬人(含聾校教師、殘疾人工作者、聾人家屬、社會熱心人士等)。

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手語的研究、推廣工作頗具成效,已初步形成“學手語、用手語”的社會氛圍。中央電視台、省級電視台和部分地方台開辦了手語專欄節目,促進了不同地區聾人之間、聾人與健聽人之間的交流。一些地方還成立了地方手語研究機構,如廣州市、浙江省、北京市、紹興市、蘇州市、大連市等。中州大學率先在全國開設手語研究專業。中科院計算所等有關科研單位也積極利用計算機技術研發中國手語輔助教學軟體。

4、需要使用手語的人口:據統計我國現有聾人人口2057萬,按每個聾人有直系親屬四人計算需要使用手語的人口應該在一億人左右;此外特殊教育工作者、服務行業、政府職能部門以及手語愛好者也是一個很大的使用手語的群體。

④、中國台灣手語

由於日本曾對台灣有過長達50餘年的統治,在這統治期間,日本實行奴化教育的同時,日本手語也進去了台灣;因而,現在台灣手語更多的是受日本手語的影響,而更接近於日本。

漢語手語字母

手語可以表示十個數字和26個常用字母,還有漢語裡面常用的字母組合,包括ZH,CH,SH,NG等,這樣常人說的每一個字,都可以用手語進行精確的表示,不會產生歧義。但是日常常用的單詞,比如“你好”,“再見”,“早晨”,“太陽”等等,還是有專用的手語單詞來快捷表示的,只有在人名,地名,專業術語等較難表示的單詞時才會採用標準手語來表示。另外,在遇到手語方言的問題的時候,也就是不同的聾校教的手語有出入的時候,也可以使用標準手語來對照。

進行修訂完善

國家語委與中國殘聯於2011年共同設立重大科研項目,支持國家通用手語和盲文規範標準的研製。2015年,“國家通用手語標準”和“國家通用盲文標準”兩個重大課題順利結項,形成《國家通用手語常用詞表》和《國家通用盲文方案》兩項成果,在全國55個單位(含特教院校、殘疾人專門協會、盲文出版單位)進行了為期一年半的試點,並在試點基礎上進行了修訂完善。

指唇語

《指唇語》,它是用右手聲母和唇型韻母(或附加左手韻母)來輔助漢語口語教學的一種手語方案。特點是:手口並用,側重“聲(介)母+唇型”手語模式,兼顧單、雙手使用,適用於聾人家庭和學校口語教學。指型文,作為記錄雙手指語的書面符號,可套用於各種場所的聾人無障礙標識。

我國民間有傳統數字手語,即一指一、二指二、三指三、四指四、五指五、撓六、捏七、杈八、鉤九、握拳零,數字手語的指式是:食指一指伸開表示數碼1;中指和食指二指伸開表示數碼2;中指、食指和拇指三指伸開表示數碼3;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四指伸開表示數碼4;五指全部伸開表示數碼5;五指半彎、呈“撓”指狀表示數碼6;中食拇三指半彎、對齊呈“捏”指狀表示數碼7;拇指和食指二指伸開呈“杈”狀表示數碼8;食指一指半彎、呈“鉤”狀表示數碼9;五指收攏、呈“拳”狀表示數碼0。《指唇語》方案里的聲、韻母指式來源於上述指法規範。

價值

聽覺障礙者溝通的方式有口語法,手語法及並用法,雖然目前世界潮流系以口語法為主幹,但無可否認的手語仍不失其正實的價值。聾生要一口氣才發一個單音很累,所以聾生不愛講話而喜歡手語,除了養護訓練課(上課時戴上助聽器,便於口語教學)外大部份是手語教學為重,或采並用法,尤其初、高中生、或全聾者都必須依賴手語溝通。

聾人之間為了簡便,往往喜歡打自然手語,但文法欠順。例:“我聰明不是”“我收到有”“她漂亮很”“你衣窮”(你穿的衣服太少了),還有一些聾人之間的專用語,於是造成語文程度較差或詞句顛倒的現象,因此在校時我們儘可能的指導他們打出文法手語,或配上口語以彌補語文能力的短缺。目前北極光手語社區推廣的手語都是統一的新手語,但願學員帶動扭轉聾人的語文。但初與聾人溝通時的話語仍要“簡短、具體”方能引起共鳴,因聽障全賴眼力看手勢易疲倦,還有千萬別問一些文縐縐的抽象話,例:你們學校風氣如何?學生的氣質怎么樣?聾人往往以打手語的好壞來評價對方,因此長官蒞校一定先學會一、二句打招呼用語,視察時很受聾生敬愛。所以最好以對方能接受的手語程度來溝通較好,萬一有一些打不出來手語就宜用談,但也以簡短、易懂為主。

學手語並不只是便於與聾者和啞巴溝通,常人間也可以使用,如吵雜的工廠,公共場所,用手語溝通方便多多,手語研習班中的年長者表示,年紀愈大,聽力愈差,因此想及時學手語,以便教會家人,便於溝通。身任教職者表示教兒童手語歌(童謠),可以促進兒童唱遊表演創造能力。人人可學,老少皆宜,各行各業人士皆可使用手語,還有無法說話的人也可以使用手語表達自己的意思,當然他也可以寫字,但是寫字相對來說比較限制,聾啞人親人表示學手語可以減少誤會,增進情感。例如:有位牙醫自從學會手語後,聾人競相傳告,凡有患者皆到他診所,業務蒸蒸日上,其餘好處不勝枚舉。

特性

社會性

手語對聽障人和語言障礙者來說是最好的語言,是聽障人和語言障礙者交流和學習知識的手段。每個民族都有他的本族言語,對本族言語蘊蓄著強烈的民族感情。聽障人和語言障礙者不是一個民族。但生理上的殘缺和感情上的共鳴使他們自然而地形成了一個集團。交際手段的需要產生了他們的特殊言語――手勢語。手勢語實際上是聽障人和語言障礙者的“民族言語”――社團語言,他們對手勢語懷有深厚的“民族”感情。

手語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手語是由勞動產生,是在社會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伴隨著語言一起成長,依賴於社會和語言的發展,同時要受到社會和語言的制約。語言的產生先有口語式的喊叫還是先有手勢式的交流,目前尚有爭論,正如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有的人認為,人類最初的語言不是有聲的語言,而是手勢語。有聲語言是在手勢語的基礎上形成的。如德國心理學家馮德(w.N.wundt)認為,最古的時候,人們用“手勢語”表達思想,聲音只用來表達感情,(《語言學系列教材 套用語言學》桂詩春(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到了後來,人們才用聲音來表達思想。蘇聯的語言學家馬爾(Mapp)也認為人類開始時只有“手的語言”,(《語言學系列教材 套用語言學》桂詩春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年5月第1版))後來才被有聲語言代替。正是古代猿人的直立行走、前肢變為手,使得猿人用身勢語進行交流成為可能,由於生理上的進化和交流的需要,逐漸產生了有聲語言,而作為沒有聲音的聽障人和語言障礙者來說,隨著社會的進化和語言的發展,手勢語越來越豐富、規範,而成為現代獨立的一種語言。自60年代以來,由於歐美兩地對聽障人手語的重視並且正式把它作為語言研究的一個對象,使得手語在歐美國家已經作為語言的一個種類而進行研究。在歐美,不光是聽障人和語言障礙者要學習手語,對於接觸聽障人和語言障礙者比較多的人來說,他們同樣也在學習手語,以便與聽障人和語言障礙者更好地交流,更好地為聽障人服務,促進了手語的進一步發展。

手語是約定俗成的產物。“約定”的意思品“共同議定”,“俗成”的意思是“大眾中形成的風俗習慣”。當然,這裡的“共同”最初是由聽障人和語言障礙者自己在生活和交流中雙方都能理解的手勢,當形成大家都能理解時,則形成了一種默契,在聽障人和語言障礙者中形成了一定的習慣。隨著社會和語言的發展,由於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加入,對聽障人和語言障礙者手語進行歸納、研究和創造,使得手語的辭彙量不斷豐富,手語不斷的規範化,形成了現在的這種手勢語言。

規律性

學習手語 學習手語

手勢的起源是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而把手勢作為一種語言,它的產生和發展是則和聾人教育同步的。在沒有聾人學校之前,社會的個體的簡單的形象根本不稱為手勢語。聾教育的發展,教學上的需要和聽障人和語言障礙者彼此的需要,使手勢語的辭彙逐漸增加並形成它的言語規律,進而形成了一種語言。

長期以來,國內外一些聾教育工作者一直關注手語,開展了理論性和套用性的研究,發表了論文、專著。從手語的形式和內容等方面證明手語的語言價值和地位,從手語構成的表意法(摩狀、會意、指示、借代、綜合等)、構詞法(詞根、詞綴)、造句法(所謂“倒裝句”、“省略句”)三方面作了初步分類、歸納、整理,認識了手語的結構體系。

中國手語採用表意法來表達詞的意義,沈玉林在《中國手語與美國手語表意法比較分析》(《特殊教育研究》1998.4)中把中國手語歸納為五種表意方法,即摩狀、會意、指示、借代、綜合。摩狀是用手語直接模仿事物所具有的明顯的外觀形狀,例如“床、桌子、椅子”等;會意是將一些不宜於直接模仿的或比較抽象的事物,採用與這類相關聯的事物來間接的表達該詞的意義。如“牛奶、表揚、自來水”等;指示就是用手指直接指點(指向)所表達的事物,例如人體器官、方位、人稱等。借代就是直接借用有聲語言的語音或字形,用拼打指語或模仿字形、書空字形等的方法來表達詞的意義。如“之、山、細”等。

上海教育學院蔡浩中在《簡論聾人手勢語的構成要素》(《現代特殊教育》1994.1第11頁)中認為手語詞類有名詞、代詞、動詞、形容詞、數詞、副詞、連詞、介詞、助詞等,但不用量詞,沒有嘆詞,而且詞的兼類現象較多,手語句子有主、謂、賓、定、狀、補等句子成分,有主謂、主動賓、主動補等句子的結構,有賓語前置、定語倒置、狀語倒置、省略介詞等常見特點。

手語的詞根和詞綴是不同於漢語的,手語的詞根和詞綴是根據手的形狀來產生的。“必須具有相同的特徵,或是相關的事物,才能使用前綴和詞根”(《手語――聾人的語言》趙錫安 第169頁)如“好”這個詞根,就可以派生出“首長”、“領導”、“教師”等辭彙。用“房屋”作詞根,可以派生出如“禮堂”、“教室”、“少年宮”等。

1993年,《現代特殊教育》編輯部主編沈玉林先生在它的《中國手語語素分析》中運用切分法,對手語的最小單位進行分析,找到了手語中最小的、有意義的構詞單位――手語語素,並將手語與漢語在構詞方法上進行比較,找出它們在語素構成方面的區別,證明了各有自己的構詞規律(《特殊教育研究》 1993.1)。手語語素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在構詞方面與漢語詞沒有必然的對應規律,例如詞語“冰”,漢語詞只有1個、而手語語素是2個,一個是塊,一個是冷的手勢,表示冷的塊狀物體,這樣就由兩個手勢組成。“房屋”漢語是用了兩個語素,而手語直接用手搭成房屋的樣子,用了一個語素。如果否定手語語素的特點、機械地摹仿漢語構詞方式,結果只能使聾人無法理解和接受。

法籍華人語言學家游順釗先生在1983年提出了“視覺語言學”,並將手語納入語言學的範疇進行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他對當今語言學界的研究情況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人類的語言現象,是一種涉及許多方面和眾多領域的複雜的社會、生理現象,然而歷來的語言研究,過分偏重聽覺方面,只顧舌頭和耳朵,忽略了視覺方面,不顧眼睛和雙手。他覺得這種偏頗給語言研究的深入造成了障礙。發掘手語材料以促進和更新語言理論的研究。正因為這樣,他決定獨辟路徑,全力投入手語的研究。經過幾年的醞釀和幾年的調查,他的看法日趨成熟,進於1983年正式提出了視覺語言學的理論框架。從游順釗的研究中發現,手語與口語確實存在著一系列平行現象,手語(尤其是自然手語)的資料不僅可以,而且完全應當引入到語言學的研究中來。

範疇

手語屬於語言範疇的證明

(一)關於語言是否起源於手勢,目前尚有爭論。但無可否認,手語對於語言的形成是有一定的作用的。百科全書派的剛迪額克(condiHac)認為人類最初之所以有語言,是由於感情衝動而發出各種喊叫,並伴以各種手勢,後來這些喊叫變成指稱各種事物的聲音,就成為了語言。(《論語言的起源》)德國的心理學家溫德曾經在他的一些著作里詳細地論述手勢語的理論。他在《民族心理學》里認為人類的語言是從人類一些有表達性的身體姿勢發展而來的,這種姿勢或活動就是一種原始的身勢語。俄國的語言學家阿弗夏尼柯—庫利可夫斯基也主張人類語言起源於手勢語的理論。他斷言人類在幾萬年的歲月中只*手勢說話,有聲語言是以後才有的。馬爾也有類似的見解。(高名凱, 《語言論》 , 第354頁)當然,這些觀點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批判,筆者無意肯定這些觀點,但從這些觀點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合理性的因素,那就是手語在語言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

(二)許多語言學論著已將手語或者身勢語作為語言研究的對象。我國聾人教育專家趙錫安先生在1989年提出了“手語是聾人的語言”(《手語--聾人的語言》)。法籍華人語言學家游順釗先生更在“視覺語言學”的範疇對手語進行了研究,把手語作為語言研究的對象。愛德華·薩丕爾在他的《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中肯定了身勢語在語言中的作用。許多語言學家或語言學專著僅僅將身勢語作為情感交流的普通的手勢作為語言的補充,卻很少涉及已經成為聽障人和語言障礙者交際工具的手語,既然身勢語已經成為語言的組成部分,那作為聽障人和語言障礙者交際工具的手語理應成為語言的一種形式。

(三)對於史達林有關語言問題的兩句話的爭論。

(1)“語言的語法結構和基本辭彙是語言的基礎、是語言特徵的本質”(史達林:《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問題》,人民出版社,1953年),這句話體現了語言的本質特徵是語言應該具有一定的語法結構和基本辭彙,這兩個特徵,手語基本具有,手語專家、聾教育專家經過研究、論證,上述手語的語言學特徵表明,手語具有它特定的構詞規律,句法結構,由此說明,手語應當成為語言的一部分。

(2)“由於所謂的手勢語言極端貧乏和有限,他(手勢語 筆者注)在這方面是微不足道的。其實這不是語言……” (史達林:《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問題》,人民出版社,1953年),許多人以此為據,說明手勢語不是語言。手勢成為交際工具的語言也正是這樣,史達林只是將手語對於語言的界定僅僅局限在手語所表達的“量”上,即“貧乏”“有限”,在當時的情況下,在手語的研究、教育還不甚發達的昨天,應該是正確的。而在今天,隨著教育和研究的發展,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手勢語言已經極端豐富,手語研究已經非常深入,現在的手語辭彙量已經不是史達林那個時代的辭彙量,而且,現代的手語還在不斷的豐富和創造中,毋庸諱言,手語即使不在今天,就是在手語更加豐富的明天,必將成為一門語言。因此說,手語天生不是語言,最初只是言語交流的工具,只是用的人多了,產生的詞語多了、辭彙豐富了,形成了它特有的特點和規律,就變成了語言。

凡是言語所需要具備的各種職能,如符號固定職能,概括職能,交流職能,翻譯職能等等。手勢語基本上都具備著。所不同的,手勢語沒有聲音,是無聲的言語。每種語言者有其共性又容許有其特殊性。手勢語具備語言職能的共性,又有適應聽障人和語言障礙者生理殘缺需要的無聲的特殊性。它和漢語、日語、英語、德語等都是語言,民族語言的一種,不承認手勢是語言,不但影響聽障人和語言障礙者工作的深入開展,而且影響聽障人和語言障礙者的感情,影響健全人與聽障人和語言障礙者的團結。因此,我們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來認識手語,認識手語的價值和作用,認識和研究手語的規律,促進手語進一步的規範化發展,使其在我們的聾教育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雙拼掌語

雙拼掌語,以掌語人假定的四個屋角為參照系,也稱屋角掌語;在雙拼掌語過程中,如果手臂動作幅度達到直伸程度,即可轉化為雙拼臂語。相比指語拼音,雙拼掌語兩次手語動作表達一個字音,字母動作清楚,有效交流距離更遠,可供聽障人,語言障礙者,手語教師等人群使用。(具體方案參見旗語詞條之《中國扇子語》)

國家標準

2018年5月21日,《國家通用手語常用詞表》和《國家通用盲文方案》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規範標準審定委員會審定,經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同意,作為語言文字規範發布,自2018年7月1日起實施。

《國家通用手語常用詞表》和《國家通用盲文方案》分別規定了通用手語常用辭彙的規範動作和用盲文書寫國家通用語言的規則。

相較於原《中國手語》,《國家通用手語常用詞表》明顯地收錄了廣大聽力殘疾人現實生活中廣泛使用的手語,替換了過去許多和漢字一一對應的手語,大量減少了手指字母的使用,注意描述手語表達時體態動作和面部表情的變化,重在體現手語表形表意的語言特點。

《國家通用盲文方案》沿用了現行盲文的聲母、韻母、聲調和標點符號,沒有改變、刪減或增加任何一個符號,只是完善了現行盲文標調規則,規範了聲調符號的用法。國家通用盲文能夠與現行盲文平穩、順利地實現新舊過渡。學習了國家通用盲文的人,如果要閱讀以前舊版現行盲文書籍,無需準備性學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