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他自幼勤奮讀書,頗有才學,少年應試時,就在縣府名列第一。十七歲以後,他在家鄉教了八年私塾。吳汝淪在安慶創辦桐城縣學堂時,聽得知他博學多才,特邀請他為學長。1902年春,房秩五到安慶蔡家教書,不久結識了剛從日本回國的即陳獨秀等主張維新的愛國知識分子,建起了“青年勵志學社”,每周聚會,討論國事,還在安慶北門的藏書樓發起愛國反帝愛國演說會,促進了革命思想在安徽的傳播。後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吳汝綸赴日本考察學制後回國,在安慶巡撫衙門南院籌建桐城縣學堂,自任堂長,翌年招生開學,選聘學行優秀的房秩五為學長。
1904年春,陳獨秀領他們共同創辦了安徽第一份民主主義革命刊物——《安徽俗話報》,陳為該報主編和主要撰稿人,房秩五負責教育編輯,以“救亡圖存,開通民智”的宗旨,揭露帝國主義對華各種侵略表現,向讀者廣泛介紹新知識、新思想,抨擊傳統的封建文化思想。
當年秋天他東渡日本去學習教育,在日本結識了女革命家秋瑾,領悟了革命道理。1905年夏,安徽公學增設“公立速成師範學校”,房秩五被邀回國主持,到蕪湖積極興辦速成師範,同時繼續參加《安徽俗話報》編輯工作。不久,因登載外交訊息,為駐蕪英領事要求,中國官廳勒令停辦報紙。
1905年回國後,房秩五在蕪湖從事辦學、辦報工作一段時期。1912年,許士英出任法務部長,他應邀至北京,主編《司法公報》,後任《東三省日報》主筆、《司法報》主編。第二年春,因在東北刊登武昌起義的訊息被軍閥毆打,身遭摧殘。1916年,他任交通部視察。
1921 年房秩五出任蕪湖道尹。在任期間,他協助許士英等進步人士反對軍閥倪道琅賄取選票、包辦選舉,由此並取得了勝利。但他立志文化教育事業,厭惡官場F·B,1924年,他辭官到浮山創辦圖書館。
由於他依然熱愛教育事業,1925年又創辦了浮山國小。1928年,他千方百計籌集資金,歷盡艱苦創業,四處奔波找優秀教師,在桐城創辦了浮山初級中學,自己任校長和董事長。他省吃儉用、節衣縮食,連住的地方也沒有,以華嚴寺、金谷岩為家,過著十分簡樸的生活,1929年才在學校旁邊建造了“雙瞻閣”房屋,才算有了固定的住所。由於房秩五一直在浮山致力於教育事業,學生眾多,他以自己的職業與聲望支持革命工作,還掩護過王步文、孫炳文烈士夫人等***人,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作出了貢獻。
1941年,日軍飛機轟炸了他的學校,他痛不欲生,但仍不氣餒,去上海、香港等地控訴日軍罪行,為學校積極募捐,得到各界人士的支持,籌款四萬多元,終於使得學校得以恢復。在抗戰勝利後學校得到發展,於1946年增設了高中部。教學及管理之餘,他還寫下了大量詩歌,至今有《浮渡山房詩存》,大書法家沈尹默給他題寫的書名,光明甫、方孝遠為此書作了序。
建國以後,房秩五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出席了第一次全國政治協商會議,朱德總司令和周恩來總理到住處看望了他,並讚揚了他為教育所作的貢獻。
後來,房秩五歷任安徽省第一至三屆政協副主席,安徽省人民政府委員
生平
房秩五父以塾師為業。秩五幼隨父讀,未及冠,因生計維艱,即以課徒為業,時達了又年。
1902年,秩五館於安慶,得以結識陳獨秀等進步人士,獲益良深,常往安慶藏書樓登台演講,抨擊時弊,詞情多激昂,聽者動容,後遭清政府通緝。同年秋,隨吳摯甫赴日考察學制,歸國後,襄助創辦桐城中學堂,並邀為學長。
光緒三十年(1904)二月,陳獨秀與房秩五、吳守一等於安慶創辦《 安徽俗話報》,此為安徽有史以來第一份白話報紙。
1904年秋,房赴日攻讀速成師範科。1905年夏,安徽公學增設速成師範學校,秩五應李光炯電邀歸國,主持速師校務。並繼續從事《安徽俗話報》編輯工作。由於此報反帝反封建色彩甚濃,是年被清政府查封。
1911年春,秩五應友人邀,赴奉天(今瀋陽)任《東三省日報》主筆。在其主持下,該報刷新版面,變革文風,常發表斥責帝國主義罪惡及披露朝政腐敗的文章,文字通俗、辛辣,遭當局敵視,屢受警告。東北乃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發跡之地,滿清貴族勢力在此盤根錯節。武昌起義後,這裡防範更嚴,加緊偵探密捕革命黨人,房亦被列為疑犯,臂骨遭巡捕擊折。他在友人的幫助下,輾轉潛往天津,才免遭暗算。
1912年春,秩五的摯友許世英出任法務部長,邀房至北京主編《司法公報》,他客觀地編髮司法政令與社會新聞,常著文針砭時弊,宋教仁遭袁世凱暗殺,他痛撰輓聯追悼,揭露袁的罪惡。1921年回皖,參加安徽各界開展的“反賄選”鬥爭。後歸故里浮山,致力於辦學。為此,他不顧辛勞,四處奔走募集經費五六千元,於風景秀麗的浮山,建設校舍,於1925年創立浮山國小。繼之,又赴上海、南京、北京、天津等地,計募集一萬三千餘元,構建校舍,於1928年將浮山國小改為初級中學,自任校長。所聘教師,多為術德兼優的進步人士。原文化部長黃鎮,當時受聘為美術教師。
入黨
秩五先生思想進步,與我黨關係甚密。他在浮山中學主持校政時,掩護地下黨員進行革命工作,暗中支持校內的地下黨員教師向學生宣傳馬列主義理論。因此,在該校讀書者,不少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上海、安慶等地的共產黨人,多來此避居。當時中共安徽省委書記王步文,曾於此居住數月。無產階級革命烈士孫炳文在上海遇難後,其夫人任銳掣領四個子女在浮山中學避居兩年有餘。中共黨員陳雪吾、章遂明以及朱蘊山、周新民等,亦常往來於浮山中學。來後,先生熱情款待,暢論世界情勢與中國光明的前途。1928年2月,中共派吳克正到浮山公學建立黨組織(身份是該校體育教員),克正在學校便以教員的身份在師生中進行革命活動,秘密發展黨員,使浮山公學較早地建立起黨團組織。先後吸收鄭曰仁、黃靜寰(黃桂元)、王靖疆、周福安、吳培炎等人入黨;培養了一批革命骨幹,如黃鎮(黃隨後亦在該校任美術教員)等。是年春夏之交,在浮山金谷岩召開會議,正式成立黨支部,書記吳克正。
辦學
1941年,日寇轟炸浮山,校舍被毀。先生多次赴上海等地募捐,籌款四萬餘元,重建校舍,恢復舊觀;又籌集經費,於1945年開設高中班,將浮山中學辦成完全中學。至此,其夙願終於完全實現。由他傾注心血創辦的浮山國小和浮山中學,為國家培育大量人才。
晚年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秩五閱讀開國大典的新聞,不禁由衷高興,熱淚盈眶,精神振奮地說:“我們華夏的歷史,終於有了新的篇章!" 1951年,他以特邀代表身份赴京參加全國政協會議。會議期間,周恩來總理於休息廳緊握他的雙手,讚揚他為革命和培養人才作出許多貢獻,並勉勵他晚年要為人民政協多做點事情。朱德總司令亦專程前往他下榻處看望。此後,房秩五歷任安徽省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協副主席等職。1966年,病逝於安慶,享年八十九歲。平生所作詩文很多,僅古近體詩就有300餘首,輯入《浮渡山詩存》 。
故居
房秩五是浮山中學的創辦人。1929年,他為了便於管理學校,在學校之東北,建造了一座別具一格的小樓房。在閣樓上,可眺望石溪河對岸房秩五父母的墳墓。因援《詩經》內“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圮兮,瞻望母兮”之意,將閣樓取名為“雙瞻閣”。
雙瞻閣分三部分組成,前有門樓,中為閣,後為腳屋,四周有土圍牆,共占1913平方米。閣為楊幼卿(留日學生,時為浮山中學總務主任)設計。其主體建築面積192平方米,分上下兩層,木樓板,樓下地坪用水泥鋪成的。樓前為六邊形小閣,全是玻璃窗戶;閣下為寬闊的走廊,並置有水泥欄桿,中有石級可達門樓。閣前檐正中有匾一,文曰“雙瞻閣”,初為上海知名人士沈尹默所題,現為原安徽省政協主席張愷帆所書。大門前三字,系仿照房氏書箱上的字型寫就的,據說是房秩五的墨跡。從前,樓下為房秩五及其家屬的臥室與客廳;樓上為藏書之所。建國後,房秩五捐獻此閣為“浮山烈士紀念館”,交浮山中學管理,後被當地林場占用。1984年,樅陽縣人民政府作出決定,收回雙瞻閣,交浮山管理處使用。當年,管理處重修此閣,並建造了職工宿舍。1989年,縣政府將其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二年,由管理處主持,再度擴建了圍牆,並新建了“紫霞居”、“邀月堂”,給房氏故居增添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