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由來
真是應了“陰錯陽差”和“按下葫蘆起來瓢”的古話,原本是出於對“共和國脊樑”獎得主倪萍的質疑,卻意外牽出另一個與之類似的“中華脊樑”獎的“花錢買獎”新聞。更令人奇怪的是,這兩個“脊樑”獎,竟涉及到一個共同的主辦單位———中國經濟報刊協會。
“中華脊樑”主辦方之一、中國紀實文學研究會相關負責人承認,活動要收取參會者9800元費用,該費用為會務、食宿等費用,並非拿獎費。該負責人還透露,倪萍獲評的“共和國脊樑”是由協會成員單位《影響力人物》雜誌主辦的。“共和國脊樑”活動組委會秘書長、中國經濟報刊協會副會長、《影響力人物》雜誌社總編輯劉學文說,“共和國脊樑”與“中華脊樑”評選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辦方,但“共和國脊樑”沒有收取費用。“中華脊樑跟共和國脊樑是兩個概念”。
獲評“共和國脊樑”的除了倪萍,還有老藝術家田華、導演張繼剛、評書名家劉蘭芳、山東籍畫家吳東魁等300多人。吳東魁藝術館館長吳江民表示,吳東魁絕對沒有交錢買獎,也沒聽說過有誰買獎,“主辦方反而給了獲評者一點兒車馬費”。
網上熱議
兩個“脊樑”引來網上議論紛紛。學者易中天在部落格上貼出文章《此脊樑非彼脊樑》,尖銳地指出:“收不收費,其實並不要緊。打著共和國的旗號,花著納稅人的錢,做著‘達文西’的事,那就更加不可原諒。”易中天表示,顧準先生這樣的,才當之無愧地可以稱為“共和國脊樑”。“至於他倪大姐得的那個,怕真只能叫做‘戳脊樑獎’。倒不是他倪大姐有什麼不好,是這個‘獎’實在山寨得離譜”。
網上也有另一種說法:為了增加權威性,評選者邀請了一些名流裝門面,同時當“誘餌”,這是不收錢的,但另外的都是收錢的。
微博熱議“脊樑”
拔尖惡狼:共和國脊樑是共和國脊樑,中華脊樑是中華脊樑,你不要把共和國脊樑當成了中華脊樑,也不要把中華脊樑當成了共和國脊樑……
廣播:肉價漲了,別說脊樑,後腿、下水都漲了。
趙麗華(微博):作為經常去菜市場採購並親自掌廚的家庭主婦,老趙我熟知一根豬脊梁骨(腔骨)要15元左右一斤。一根羊脊梁骨(羊蠍子)要7元5。如此算來,一根中華脊樑要9800元,還真不算貴。
好旺行:脊樑獎都頒了,還有什麼獎不敢頒?
今何在:劫富濟貧達文西,不畏強權郭美美!傾國傾城羅玉鳳,中華脊樑是倪萍。
是騙局嗎
由李承鵬質疑倪萍開始,現在,人們的目光終於集中到所謂“共和國脊樑”獎的評選上了。而隨著“花錢買獎”問題的揭開,整個“脊樑獎”已經是一地雞毛,露出了騙局的本相。
“共和國脊樑”是不是一場花錢買獎的騙局?即使“共和國脊樑”不收錢,這個評選就是合法的嗎?
何謂共和國脊樑?認定標準是什麼?評審都姓甚名誰?誰說了算?既然是評選共和國的脊樑,就不能由少數評審說了算,而應該多問老百姓同意不同意、滿意不滿意。
靠各種評選騙名騙錢的騙局流行很久了,牛皮越吹越大,騙局愈演愈烈。不妨從這一次開始,把“脊樑”評選查個水落石出,看看背後的黑幕,究竟是些什麼東西。
相關評論
“脊樑”獎如何不被“戳脊樑”
同一個主辦單位同時推出兩個涵義雷同的評獎活動,著實讓人看不懂。兩個“脊樑”獎究竟有何區別,別說公眾一頭霧水,就連中國經濟報刊協會副會長自己也說不清楚:“檔案里有電話,你們去聯繫那些電話。”
不管主辦方如何搪塞推脫,有一點卻是不爭的事實,那就是時下社會評獎活動的亂象叢生。
評獎本來是政府或民間組織基於對為社會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和單位的激勵措施,是非常嚴肅之事。但如今卻成了滿世界亂飛的帽子、輪流坐莊的施捨,神州無處不評獎,誰人頭上無獎項,你是“中國名牌”、我是“馳名商標”、他是“信得過產品”,重複雷同的獎項多如牛毛,而且動輒以“國”字當頭,讓人眼花繚亂,難辨真偽,以至於有人不得不在品牌的前面冠以“正宗”的標籤,以示區別。因此,有必要對獎項來一次全面認真清理和規範,合併同類項,突出針對性,唯此才能彰顯其權威性和公正性,遏制“獎泛濫”和“獎騷擾”。
既然設獎是為了獎勵先進、倡樹標桿,獎項的純潔性和公正度就是維繫其公信力的基礎和生命,任何“花錢買獎”都一文不值。然而,在功利盛行、權錢交易的時下,免費的獎項猶如鳳毛麟角般稀缺,公眾對諸如“跑獎”、“買獎”、“權力定獎”等評獎黑幕早已詬病良多,“花錢九千八,‘脊樑’抱回家”,不過是“花錢買獎”的又一實例。因此,去年國家質檢總局在推出質量管理領域的最高獎項—————國家質量獎時承諾,“國家質量獎評獎不向企業收取任何費用”,著實被網友“正面”解讀了一番。筆者以為,為確保各類評獎活動的公正性和信譽度,不管獎項來自官方還是民間,都必須莊嚴承諾“決不收受獎者和參與者一分錢”。
無論是公眾對評獎標準的質疑,還是對入選者資格的爭議,抑或是對其種種黑幕的詬病,都無不折射出公開透明的缺失。以“脊樑”獎為例,人們之所以關注其獲獎人選,關鍵看重“脊樑”的涵義,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被冠以“共和國脊樑”稱謂的。而魯迅那段“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的名言,世人皆知,這似乎當屬“中國脊樑”的權威定調,只是不知主辦方是如何確定評選標準的。因此,只有對獎項的涵義明確界定,讓評選標準、評定程式公開透明,並主動接受公眾的監督和輿論的評判,才能確保評獎的公信力和社會的認可度,這不僅有利於對獎項本身含金量的維護,更是對誠信社會建設的引領和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