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伴奏
正文
戲曲唱腔的最有力的支持部分,對唱腔起著烘托作用。它與唱腔、演唱三者緊緊相聯,凝聚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伴奏不僅使演唱增添華彩,還通過引子、過門、尾聲、行弦等,來補充唱腔的未盡之情;既作為演唱的輔助手段出現,又充分發揮器樂藝術的特長。中國戲曲的唱腔有程式性的特點,伴奏也相應地有它的程式性。表現感情、製造氣氛、描寫情景,無不通過一定的程式進行。但在程式的具體運用時,又有較大的機動性與靈活性。
各劇種所採用的伴奏形式不盡相同,歸納起來不外以下3種:①只用清唱和打擊樂伴奏,從古代的弋陽腔到後世的許多高腔劇種都屬於這一類;②以笛、簫為主加彈撥樂器伴奏,如崑曲;③以弓弦樂器為主配合笛、管及彈撥樂器伴奏,梆子腔系、皮簧腔系以及其他許多地方劇種均採用此種形式。其中,以第3種形式興起較晚,但採用的劇種最廣。由於弓弦樂器(各種形制的板胡、二胡、胡琴等)的運用,使傳統戲曲伴奏無論在形式、技巧、表現力各個方面,都大為豐富起來。
隨唱腔托襯的伴奏形式 這是歷史較悠久的伴奏形式之一。如崑曲就是以曲笛托襯唱腔,無引子亦無過門、尾聲,要求與唱腔的鏇律同進同出,同高同低,同輕同重,同疏同密。皮簧腔系各劇種出現以後又有了新的發展。這種傳統的伴奏習慣稱之謂“托、保、襯、墊、補”。所謂“托”,是用與唱腔相同的鏇律在同度或高8度襯托。所謂“保”,是在伴奏的幫助下,使演員節奏、音準、速度、感情有所依靠憑藉,不致荒腔、走調、脫板。所謂“襯”,是在唱腔的鏇律之外,增加一些細小的花音,使鏇律更加流暢豐富。所謂“墊”,是在唱腔逗與逗之間、句與句之間有空隙的地方,墊充幾個連線性質的短時值音符,使整個樂句更加連貫,俗稱“墊頭”。所謂“補”,是補足唱腔所未唱足之音,使鏇律更為完整,如過高過低的音,或過長的樂句尾調,演唱者可以省略,由伴奏補足。“補”的另一個含義,則是補充唱腔感情之不足,或唱句之間的思想過程,在過門及行弦中由伴奏樂器加以即興補充。這種跟隨唱腔鏇律的伴奏形式,在近百年來對某些新興劇種有較大影響。
支聲復調的伴奏形式 是演奏者根據各自樂器的性能,按傳統程式進行即興的演奏,使唱與伴奏之間、各種伴奏樂器之間,產生大同小異的效果。在鏇律骨架相似的情況下,各樂器在繁簡、停續、高低、短長、正反、分合等方面的變化對比,形成了較豐富的支聲復調的效果。時濃時淡,時隱時露,時而突出節奏上的美,時而呈現線條上的奇,瞬息萬變,靈活自由。民間樂師對各種樂器的性能發揮,有如下概括性的形容:“胡琴一條線,琵琶篩篩邊,笛、簫進又出,揚琴一捧煙,鼓板壓陣腳,弦子打花點。萬變不離唱,妙在情相聯。“江南地區的灘簧劇種、各地的板式變化體結構的民間說唱性戲曲,多採用此類形式。
固定音型的伴奏形式 在某些劇種中,有些特殊用途的唱腔,常用律動性較強的伴奏音型作連續反覆或鏇律變換,使與唱腔的鏇律形成對比,來描寫特殊的情景和情緒(如行路、挑擔、下山、推磨等動作)。無論唱腔鏇律怎樣流動,伴奏鏇律始終納入於固定的節奏型中。如錫劇、滬劇的〔行路板〕、越劇的〔南調〕等等,基本上只用一二小節的固定音型來反覆貫穿。

複述性的伴奏形式 是清唱一個片斷或一個短樂句,然後接以伴奏過門,有歌唱與伴奏交替、前後呼應、互相映襯、反覆陳述的特點,並有強調語氣、加深印象的作用。這種伴奏形式的過門材料,有幾種情況:①重複唱腔鏇律,並可加花、減音(例一)。②與唱腔鏇律形成對比,但節奏上基本相同(例二)。③在另一個宮調上模仿唱腔鏇律(例三)。此類形式梆子腔系、灘簧、評劇、柳琴戲等劇種套用較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