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戰國採桑宴樂射獵攻戰紋銅壺
出土時間及地址:1965年出土於四川成都百花潭
文物鑑賞
戰國採桑宴樂射獵攻戰紋銅壺侈口、斜肩、鼓腹、圈足,肩上有御環兩獸耳;其壺身滿飾嵌錯圖案,以三角雲紋為界帶,分上、中、下三層:上層為採桑射獵圖,中層為宴樂戈射圖,下層為水陸攻戰圖。嵌錯精緻、工藝高超、內容豐富、結構嚴謹。該銅壺畫面反映了中國戰國時代社會生活的許多側面。該戰國採桑宴樂射獵攻戰紋銅壺從上到下,共有3層圖像,每層圖像的左右側描繪的場景也各不相同。
第一層右側是一組採桑的畫面,兩棵茁壯的桑樹上掛著籃筐,有人忙著採摘桑葉,有人接應傳送。樹下有一個形體較高大的人,扭腰側胯、高揚雙臂,跳起豪放的勞動舞,旁邊兩個採桑女,面向舞者擊掌伴奏。追溯中國養蠶、絲織的歷史,已有六七千年之久,而23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正是絲織業發展的重要階段。正是該種社會背景,使採桑成為銅器上的一個重要圖案。據統計,在已發現的青銅器中,有採桑圖案的多達5件。第一層的左側是習射的場面,亭子裡的第一個人正進入臨射狀態。他手中的弓已經拉開,身軀呈現很用力的態勢。亭子前方站有一人雙手高高舉起一個長竿,竿上還有飄帶,也就是箭靶。緊靠亭子坐著一個人手裡拿著短棍,他是負責報靶的。由於弓箭在狩獵和戰爭中都有重要作用,所以孔子將“射”列為教授弟子的六門必修課(時稱“六藝”)之一,“射”成為當年貴族們修身養性的重要內容。
第二層的右側是獵射場景。幾個人正等待射靶時,天上飛來一群大鳥,引得他們興起,拉弓向大鳥射去。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那中了箭的大鳥身上分明有根長長的繩索,是因為射箭的人還要把射出的箭收回來,便用生絲線系在了箭桿的尾端,古時將箭桿上的生線叫“繳”。第二層的左側是個盛大的宴饗場景。坐在廳堂地上的就是舉行這次宴席的主人,他身邊還站著一位手持銅戈的護衛人員,而被宴請的賓客則站起身來,手端酒杯,向主人敬酒。該種場合是一定不能缺少歌舞的,時稱“鐘鳴鼎食”。圖中參與演出的人員遠遠多於參加宴飲的人數,他們敲編鐘、擊編磬,個個體態輕盈婉約,似是邊敲擊邊起舞。門柱旁還立有一隻建鼓,有兩人正在建鼓的兩面進行擊打。建鼓旁邊的幾位舞者,一手上揚,一手拿著兵器作為舞具,相對“文舞”而言,是“武舞”。
第三層刻畫了激烈的戰鬥場面。右邊是水戰,左邊是攻城戰。先看水戰:兩條對攻的雙層戰船上飄揚著戰旗,左船的戰旗是用織物製成,旗上的圓點表示著最高指揮官的級別;右船的戰旗用鳥羽修剪、編綴而成,稱為旌旗。上層的兵士正在廝殺,手持有長兵器的或刺或鉤,持短兵器的近體肉搏,右船有泅水的戰士,伺機破壞敵船或登敵船格鬥,奪取敵船。左船尾部則有人擂鼓助戰。水軍是中國春秋末期才形成的新軍種,且出現在傍海臨江的地區,在考古發掘中尚未發現春秋戰國時期的水軍物品,因此,該組水戰的圖像更顯珍貴。攻城的戰鬥簡直有些驚心動魄,圖中的橫線代表城牆,斜線代表雲梯。當時由於兼併戰爭比較頻繁,促使攻城和守城的戰術、技術、兵器都得以長足發展。從圖中看去,守城的一方有弓箭、礌石、長戈、短劍等。攻城的一方有雲梯、長矛、長戈、短劍。攻的一方處於下風,有的已身首異處,有的從雲梯上摔了下來。
戰國採桑宴樂射獵攻戰紋銅壺中圖像的製作工藝為“嵌錯”。工匠們先在銅壺上刻出圖像的淺槽,然後把紅銅、鉛等金屬嵌進淺槽,接下來再用一種叫“錯石”的工具對嵌了金屬的圖像進行打磨,使之和壺身一樣平滑。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在商代就有嵌錯工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