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子歆書

戒子歆書

戒子歆書,是一篇很好的家書。

基本信息

【名稱】《戒子歆書》
【年代】西漢
【作者】劉向
【體裁】古文/家書

作品原文

告歆無忽:若未有異德,蒙恩甚厚,將何以報?董生有云:“吊者在門,賀者在閭。”言有憂則恐懼敬事,敬事則必有善功,而福至也。又曰:“賀者在門,吊者在閭。”言受福則驕奢,驕奢則禍至,故吊隨而來。齊頃公之始,藉霸者之餘威,輕侮諸侯,蹇之容,故被鞍之禍,遁服而亡,所謂“賀者在門,吊者在閭”也。兵敗師破,人皆吊之,恐懼自新,百姓愛之,諸侯皆歸其所奪邑,所謂“吊者在門,賀者在閭”也,今若年少,得黃門侍郎,要顯處也。新拜皆謝,貴人叩頭,謹戰戰慄栗,乃可必免。

寫作背景

西漢著名經學家劉向教子謙虛謹慎。劉歆是劉向的小兒子,因受父親的影響,從小博覽群書“六藝,傳記,詩賦,數術,方技無所不究”年青時即受成帝召見,並被任為黃門郎。劉向擔心劉歆少年得志,不識深淺,忘乎所以,及時寫了《戒子歆書》,引董仲舒名言來說明福因禍生,禍藏於福,相互轉化的道理,並舉春秋時齊國事例加以具體說明。告誡兒子要牢記古訓,在得志時不驕傲,保持清醒頭腦,小心認真從事本職工作,以求免除禍患。[1]

作品賞析

劉向、劉歆這一對父子的相同之處頗多,而相異之處也很巨大,真是絕無僅有的特例。其一,雖然都是蒙受祖蔭,加之天生聰穎,兩個人都是少年得志,學問淵博,官運亨通,但劉向為人低調謙和,而劉歆則鋒芒懾人;其二,學問上,劉向崇尚今文經學的《梁傳》,而劉歆則是古文經學的代表,推崇古文《左傳》;其三,劉向對漢家王朝忠心耿耿,誓死效忠,而劉歆則成為王莽篡漢的幫凶,成了劉漢王朝、宗族的罪人。以結局來看,二人雖然都成為學問大家,一代宗師,但劉向得以善終,而劉歆以73歲高齡國破家亡,被迫自盡。
這封家書是劉向於劉歆初登仕途、出任黃門郎時寫的。“受福則驕奢,驕奢則禍至”,這個警告可以說來得並非不及時。劉向還列舉了春秋時代齊頃公的典故,來說明“吊者在門,賀者在閭”,“賀者在門,吊者在閭”的道理。告誡劉歆在“新拜皆謝,貴人叩頭”之時,一定要謙虛謹慎,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只有這樣才能免除禍患。所謂“知子莫若父”,劉向應該是個目光精準的人了吧,但劉歆並沒有聽進去。
劉歆是個聰明人,不過,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屢遭挫折,扭曲了他的心態。他苦苦反思的結果不是要讓自己做一個淡泊明志、潛心為學的人,而是決定不擇手段謀求功名利祿。當時學者揚雄不願與王莽同流合污,潛心著述,以至“家素貧”,“時人皆忽之”。劉歆勸揚雄說:“空自苦!今學者有祿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後人用覆醬瓿也。”一句話,把自己庸俗勢利的腐臭氣息暴露無遺。
葉適說:“孟子曰‘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也。’人之患在為徇人之學,而欲遂狼狽不可救,悲哉!”劉歆甘心用自己的學問為王莽效力,確實有效,實在也是有限,福盡禍至,而又首鼠兩端,反覆無常,真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以道殉人,“曲學阿世”之風似乎像模像樣地流傳下來了,甘之如飴者應該不在少數,至於結局,那是沒有人關心的。

作者簡介

劉向像[4]劉向(前77年-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沛縣(今屬江蘇)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
4
4
家,漢高祖弟楚元王劉交的第四代孫,劉歆之父。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為中壘校尉,後因權臣專政,被廢十多年。漢成帝時,改名為向,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撰成《別錄》一書,為中國最早的分類目錄。代表作品有《新序》、《說苑》、《列女傳》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