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錢泳(1759-1844) 錢泳原名鶴,字立群,號台仙,一號梅溪,清代江蘇金匱(今屬無錫)人。長期做幕客,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工詩詞、篆、隸,精鐫碑版,善於書畫,作印得三橋(文彭)、亦步(吳迥)風格。有縮臨小漢碑,集各種小唐碑石刻行世。其後揚州江人驥,得其殘石數十種,俞樾言之梅小岩中丞,出白金百兩,嵌之杭州詁經精舍之壁。惟諸碑中訛字甚多,泳未能一一正之。畫山水小景,疏古澹遠。有仿趙大年《柳塘花塢圖》,藏故宮博物院。卒年八十六(虛歲)。 著有《履園叢話》《履園譚詩》《蘭林集》《梅溪詩鈔》等。輯有<<藝能考>>.
錢泳出身於名門望族卻不事科舉,這到底是因為家裡富有,不用稻粱謀,還是因為個性使然,已無史料可查。這在今天也有點不可思議。這就像現在的孩子能考大學卻執意不考。也許正因為如此,錢泳才會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不人云亦云,也才會年過八秩仍著述不輟,身後留名史冊。
原文
成衣匠各省俱有,而寧波尤多。今京城內外成衣者,皆寧波人也。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遂詢主人之性情、年紀、狀貌並何年得科第,而獨不言尺寸。其人怪之。成衣者曰:“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長而後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傴,需前短而後長。肥者其腰寬,瘦者其身仄。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緩者宜衣長。至於尺寸,成法也,何必問耶!”
余謂斯匠可與言成衣矣。今之成衣者,輒以舊衣定尺寸,以新樣為時尚,不知短長之理,先蓄覬覦之心。不論男女衣裳,要如杜少陵詩所謂“穩稱身”者,實難其人焉。
注釋
成衣匠:裁縫。
帛:絲綢。
俱:都。
怪:對……感到奇怪
輒:總是
傴:曲背
緩者:指性子慢的人
仄:ze 狹窄
蓄:儲存
覬覦:ji yu ,這裡指壓縮尺寸,資取布料。
慵:消沉
穩稱身:指衣服貼身,不至被風掀起。
科第:科舉中及第。
杜少陵:杜甫
翻譯
裁縫這行每個地方都有,特別是寧波人,尤其多。現在京城內外做衣服的,幾乎都是寧波人。 以前有個人拿一匹絲綢讓裁縫裁剪。(這個裁縫)不僅問主人的性情、年紀、長相,而且問哪年參加科舉考試以及等級等,卻沒有提到衣服的尺寸。於是這個傭人感到很奇怪。(這個)裁縫說:“青年科考中舉的人,他的性情傲慢,一定是挺著胸的,衣服需前身長而後身短;而老年科考中舉的人,他一定很疲懶,背一定是彎曲的,衣服需前身短而後身長;胖人他的腰寬,瘦人他的身子窄;性子急的人適合穿短衣服,性子慢的人適合穿長衣服。至於高矮尺寸,都有一定的法則,為什麼還要問呢!”
依我(指作者)看,可與這個裁縫談論做衣服的道理了。現在一般的裁縫,總是比照舊衣服定尺寸,拿新樣式當時髦,不懂得衣服長短的道理,倒先存著貪污布料的非分之想。不論男女衣服,要都做到像杜甫詩里所說的“穩稱身”那么妥貼合身,實在太難為現在的裁縫了。
啟示
那位高明的成衣匠,先在“量”上下功夫,不僅掌握了穿衣人的年齡、相貌、體型的特點,而且摸透了穿衣人的性情和心理特點,甚至揣摩到當時的官場習性和士林風氣,可謂調查研究到家了。不像“今之成衣者”只知徒尚時髦,翻新花樣,而“不知長短之理”,難以裁剪出美觀而合身的衣服。
從唯物的觀點來看,一切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必須堅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分析出矛盾的特殊性,並根據事物的特點去辦事情。反過來,只有從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中,探求其固有的規律性,掌握對象的一切特徵,就不會脫離客觀實際。
修辭手法
成衣匠一文採用了什麼修辭方法?
對比,如:肥者其腰寬,瘦者其身仄.引用,"如杜少陵詩所謂'穩稱身'者,實難其人焉".
主要問題:
作者認為“今之成衣者”難以做到“穩稱身”的原因是什麼?(用文中語句回答)
.答:是“今之成衣者輒以舊衣定尺寸,以新樣為時尚,不知短長之理,先蓄覬覦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