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糧模範俞金則

雜交水稻制種走在全縣前列
下陳村地處我縣八都垟片,是當地的糧食主產區。該村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至90年代初的一項核心工作便是雜交水稻制種。這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俞金則為村里技術負責人。1986年至1992年7年間,全村制種面積累計965畝,試製新組合4個,生產種子160380公斤,平均單產166.2公斤,居全縣前茅,取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為了抓好病蟲害防治工作,1990年縣農業局在該村設立了一個病蟲觀察點,俞金則主要負責做燈下誘蟲和田間病蟲害情況調查,使俞金則懂得了很多植保知識,病蟲防治工作抓得好、抓得準,在創辦示範方過程中,由他負責創辦的示範方產量往往在全縣處於領先水平。1992年至2007年,他共完成縣農技推廣中心布置的各類作物區試、品比、栽培試驗31項,其中國家級試驗2項,省級試驗8項,縣市級試驗21項,總計396個小區、78個大區,為雜交水稻兩優0293、中浙優1號、國稻6號、春優58,早稻中早22、金早47,小麥溫麥10號,雜交玉米農大108,油菜浙雙72等一大批新品種(組合)在我縣大面積推廣提供了科學依據。
2003年,縣農業局在下陳村建立了100畝水稻強化栽培示範方,安排了4項(SRI秧齡、移栽密度、氮化肥用量、品種對比)75個小區的田間生產試驗及苗情觀察試驗。俞金則在擔任示範方技術輔導工作的同時,承擔了試驗研究任務,每隔5天定期觀察、記載生育進程及苗情,積累了大量翔實的試驗數據,為該項技術在我縣大面積推廣提供了可靠的理論數據。通過一年的實施,示範方獲得了全面豐收,經驗收,全方平均畝產達631.4公斤,比本村方外106畝單季稻平均畝產469公斤,畝增100多公斤,增產節本效益顯著,獲得了省市領導及專家的一致好評。

在提高試驗準確性的同時,俞金則在實踐中創新出一系列新技術措施,如改沙床旱育為菜地旱育、減少用種量、移栽前2至3天用丁草胺噴大田防除雜草、小苗期間田裡灌薄水促活防草、秧齡控制在20天以內等,這些技術措施均在全縣得到推廣套用。
在綠色稻米生產中大顯身手
去年,俞金則承包了46畝水田,早稻和連作晚稻各種了30畝,單季晚稻種了11.5畝,水稻複種面積71.5畝;今年種了綠色稻米60畝,加上早稻和連作晚稻,水稻複種面積80畝,在全縣糧油種植大戶中算是面積較大的一戶,起到了模範帶頭作用。去年30畝早稻選用“杭959”良種,採用麥作式(中國水稻研究所安排)栽培技術,通過實施,結果產量為438.2公斤/畝,達到預期效果;30畝連作晚稻選用超級稻“春優58”良種,採用水稻強化栽培技術,平均產量為564.8公斤/畝;單季晚稻種了11.5畝,品種為“國稻6號”和“兩優0293”,採用水稻強化栽培技術,經全田實割驗收,平均產量為705公斤/畝,其中一塊2.1畝國稻6號高產田,實收畝產759公斤,另一塊0.6畝兩優0293,實收畝產735公斤,高產典型突出,在當地乃至全縣、全市有一定名氣。

幾十年來,俞金則為推廣水稻新品種和先進技術乃至於為仙居農業的發展奉獻了青春年華、作出了較大的貢獻。目前,雖然年近花甲,但他仍然為把仙居建設成為浙江綠色農產品基地在默默地耕耘著……